

演藝新空間,本質上是小劇場概念的延伸與創新,它保留了小劇場的親密性和互動性,同時打破了傳統劇院的界限,將演出活動帶入更多元化的場所,如咖啡廳、餐廳、老廠房,甚至是商業綜合體
街區、景區、公園、文化藝術設施等公共空間是一座城市的有形資產,而戲劇、戲曲、歌舞、雜技等演藝文化則是一座城市無形的文化資產。演藝新空間是基于無形的文化資產之上,對城市有形資產盤活、轉化的一次全新探索。通過重塑演藝場所空間和轉變觀演關系,演藝走進日常生活消費場景中,與商業、娛樂、旅游等多業態融合,誕生出一批類型多樣的新型消費場景。演藝新空間為激活城市資產價值創造了新動能、新機遇,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資本。本期《園區有話說》由北京文化產業園區秘書長陳敏對話繁星戲劇村高級副總裁、總制作人鄧煒,一同探討如何利用演藝新空間激活城市資產價值,使之轉化為實際發展效益,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
陳敏:大眾印象中傳統的演藝空間一般是大小劇場、音樂廳等,什么是演藝新空間?演藝新空間和傳統演藝空間有什么區別?
鄧煒:演藝新空間,本質上是小劇場概念的延伸與創新,它保留了小劇場的親密性和互動性,同時打破了傳統劇院的界限,將演出活動帶入更多元化的場所,如咖啡廳、餐廳、老廠房,甚至是商業綜合體。這種空間的靈活性和多功能性,使其能夠根據不同的場地條件和觀眾需求,創造出獨特的觀演體驗。
演藝新空間和傳統演藝空間有什么區別呢?我認為,一是新空間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多業態融合、多功能協同的新型演藝場所。過去,建設傳統劇場需要符合規定的空間標準,如層高的高度、面積的寬度,室內空間不能有柱子等。但現在演藝新空間的場地建設和選擇非常靈活,可以是咖啡廳、餐廳、老廠房,甚至是商業綜合體、文化街區、公園景區等。
二是演藝新空間創造了一個新的消費場景,極具親民性和互動性。以前的劇場都是連排的座位,進劇場的時候可能都不讓你帶水進去。現在不一樣了,在類似酒吧的劇場環境里,里面是沙發座,觀眾在欣賞戲劇的同時,還可以購買品嘗酒、咖啡等。此外,觀演關系從“你演我看”向“身臨其境”轉變,打破了觀眾與舞臺的“第四堵墻”。演員就在你身邊表演,甚至你還可以與演員進行深度互動,參與到演出之中。
三是演藝新空間更倡導個性化和細分化,包括開發與目標受眾興趣相匹配的劇目,以及通過細分市場來吸引特定的觀眾。當代年輕人追求個性化,愿意為喜好買單,演藝新空間正是滿足了這種需求。比如,繁星戲劇村專門為新空間打造了環境式懸疑劇《朱莉小姐》,這部戲18歲到30歲年齡的觀眾占比達到了80%,其中女性觀眾又占了80%。不到一年時間,這部戲就在北京連續演出了200場,還有很多外地的觀眾專程來看演出。
陳敏:演藝新空間創造了一個新的社交場景,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加入,能夠成為當下盤活存量資產的有效手段。在這個過程中, 演藝新空間運營理念是什么?采用何種運營模式?
鄧煒:以繁星戲劇村為例,繁星戲劇村是中國首家民營戲劇文化產業園,用戲劇融合多元化的消費場景,打造屬于年輕人新社交空間。總部位于北京西城區西長安街核心區域,是北京首家演藝新空間集群,之后在城市副中心開設了幕幕劇場,在大興亦莊打造了“繁星·亦花園”劇場,還在成都成立了繁星戲劇村演藝新空間集群分部。
運營理念是基于內容產品。生產叫好又叫座的內容產品是演藝企業永遠的追求,我覺得做好演藝行業還需要一些返璞歸真的創作初心。
在運營模式上,繁星戲劇村開創了“場制合一”的運營模式,也是目前演藝新空間主流的運營模式,即在同一空間內進行演出內容的生產、空間運營和會員管理。這種運營模式一方面能夠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能為觀眾提供一站式的文化消費體驗。
除了打造自己的劇場院線外,繁星還在幫助文化產業園區、商業地產等合作方做空間規劃、內容策展、演出服務等。無論是文化產業園區還是其他的商業地產并不缺空間,缺的是能夠帶來人氣的內容,為此希望引入優質的演藝內容為空間增添人氣。繁星戲劇村作為一家深耕戲劇領域15年的民營演藝企業,已經積累了60多部原創劇目,我們希望能夠將這些劇目輸送到全國進行落地演出,也將繁星戲劇村這15年來在北京發展的經驗、資源、運營模式分享過去。
陳敏:繁星今年在北京通州遠洋樂堤港開設了幕幕劇場,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首個商業綜合體演藝新空間, 幕幕劇場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如何在商業綜合體里運營演藝新空間?
鄧煒:幕幕劇場是一個集劇場、書店、文創、展覽、藝術教育為一體的多元劇場群落和跨界文化體驗型藝術空間,目標人群定位于親子家庭。我們希望通過與遠洋樂堤港的合作,讓藝術走進每個家庭。今年幕幕劇場正式開幕后就同步啟動了2024“運河有戲”演出季重頭戲?首屆繁星戲劇村親子戲劇節。親子戲劇節期間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戲劇演出、展演相結合的藝術內容,還有劇場感的藝術教育課堂、創意十足的戲外文創展售等,為遠洋樂堤港帶來了不少的流量和關注。
商業綜合體需要增加客流量,培養消費忠誠度,而演藝新空間能夠幫助商業綜合體吸引消費者關注,維持新鮮感和話題度,打造文化品牌。在商業綜合體里運營演藝新空間要根據場地和整個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像我們之前就在探索文化快閃活動。文化快閃活動作為室外演出通常時間不長,多是形體劇、小型音樂劇、劇目片段等,但極具落地性和互動性,既能應用于商場,也能應用于美術館、街道、公園。它可以根據環境創造出與場地相適應的表演內容,自然地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陳敏:演藝新空間是對內容和場景的創新,該怎樣繼續保持創新,持續推動演藝新空間高質量發展?
鄧煒:從業態運營上看,演藝新空間的運營往往需要跨越多個行業領域,這要求運營者不僅要對戲劇藝術有深刻理解,還需掌握餐飲、零售等其他業態的運營知識。例如,一個結合了咖啡廳的演藝新空間,其成功不僅取決于演出的質量,還受到咖啡品質、服務水平以及整體環境營造的影響。
跨界融合帶來的是一系列復雜的管理和協調問題。不同業態的運營時間、目標客戶、服務標準都有所不同,如何實現這些元素的有效整合,創造出既滿足觀眾需求又具有商業可行性的運營模式,是演藝新空間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數字技術上看,演藝新空間需要不斷探索如何利用數字化手段來提升觀眾體驗,這不僅涉及現場演出的技術支持,還包括線上直播、虛擬現實體驗等新興形式的融合。這要求運營者不僅要有前瞻性的視野,還要有快速學習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
從演出內容上看,演藝新空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內容的創新和質量。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如何持續產出有吸引力、有深度、能夠引起共鳴的劇目,是保持演藝新空間生命力的關鍵。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創意開發機制,吸引和培養有才華的編劇、導演和演員,同時還需要對市場動態保持敏感,及時調整內容策略以適應觀眾的需求。
陳敏:您能否描述一下未來演藝新空間的發展趨勢式?
鄧煒:一是演藝新空間與現代科技融合。近年來,科技創新驅動演藝行業不斷提質升級,音視頻程控技術、擴展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層出不窮,藝術創作空間更廣闊,表現形式、表現元素更豐富,也為演藝新空間帶來更形象、更直觀的沉浸式場景。相信未來演藝新空間將借助科技的進步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芒。
二是演藝新空間與文旅融合。演藝已經成為城市名片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跟著演藝去旅行”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通過與旅游目的地的結合,演藝新空間能夠吸引游客停留更長時間,從而帶動當地的住宿、餐飲等相關產業,形成文化與旅游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三是演藝新空間與商業地產融合。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商場、園區等商業場所能夠提供多元化服務,既有吃喝玩樂的物質體驗,又有滿足精神需求的文化體驗,而演藝業態的引入能夠使商業地產從單一的購物中心或者商業綜合體轉變成為更具生命力的文化藝術空間。
(編輯:彭楚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