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462.0億元,同比增長5.1%
加強宏觀政策一致性對于推動北京市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現階段,市場主體信心仍需進一步提振,而宏觀政策的協調、加強宏觀政策一致性是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激發經濟活力的關鍵。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需重點關注市場主體信心
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462.0億元,同比增長5.1%。
從產業角度看,第三產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其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85%,充分體現出北京市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的成果。服務業的穩定增長為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尤其是信息技術和金融行業的表現突出。第三產業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104.9億元,同比增長11.9%,金融業實現增加值6719.8億元,同比增長6.6%。
從需求角度看,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市場的恢復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8%,其中設備購置投資增幅達到34.1%,電子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資對整體投資增長貢獻顯著。同時,盡管房地產開發投資有所下降,但基礎設施和制造業投資的強勁增長為未來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消費市場逐步恢復,服務性消費增長7.1%成為亮點,雖然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略有下降,但新能源汽車等升級類商品的消費呈現強勁增長,家用電器等商品的回升也顯示出促消費政策的效果逐步顯現。
盡管北京市經濟運行在2024年前三季度總體平穩,但經濟回升向好仍面臨挑戰。
首先,市場主體信心有待進一步提振。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以來消費者信心指數有所下降,三季度降至95.5,較上季度降低10.4,顯示出居民對未來經濟前景的預期減弱。分項指數顯示,家庭收入狀況信心指數和就業狀況信心指數均出現下降。收入增長放緩、就業市場不確定性等因素,使得消費者在消費決策上更為謹慎,這可能對其未來的消費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削弱經濟回升向好的內生動力。
其次,有效需求不足對價格水平產生下行壓力。前三季度北京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僅上漲0.1%,其中服務價格上漲1.1%,消費品價格下降0.8%,食品煙酒類價格下降1.7%。與此同時,生產端受到需求不足的影響更大。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3%,工業購進價格下降0.6%,表明部分行業的供需不平衡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消費和生產價格的狀況表明,當前的市場需求尚未完全恢復,經濟回升向好依然面臨挑戰。
應對經濟運行挑戰宏觀政策一致性仍有提升空間
加強宏觀政策協調,提升宏觀政策的一致性,對于保持經濟穩定和推動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的要求,提出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在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下,宏觀政策保持一致性不僅能有效應對短期經濟波動,還能為長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在這一背景下,北京市作為首都和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宏觀政策的一致性對于區域經濟穩定與高質量發展尤為關鍵。因此,有必要對北京市的宏觀政策一致性進行評估,分析其在金融和財政等領域的配合程度,以確保宏觀政策能夠有效應對當前的經濟挑戰,從而有力推動經濟回升向好。
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速顯著下降,金融政策力度有待加強。雖然北京市的金融政策力度近年來持續增強,但仍有進一步加強的空間和必要性。根據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指數數據庫公布的數據,北京市金融政策力度指數從2021年的45.7上升至2022年的49.0,并在2023年達到50.0,顯示出金融政策持續發力的趨勢。從橫向對比來看,近年來北京市的金融政策力度指數在全國的排名不斷上升,但與金融政策力度較大的省份相比,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同時,結合2024年前三季度的經濟運行狀況,北京市的金融數據欠佳,金融政策力度仍有待提升。
金融政策力度不足主要體現在信貸增速放緩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人民幣貸款減少,反映出金融政策的傳導效果受阻。從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發布的貨幣信貸統計數據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市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長5.4%,低于全國水平且較去年同期下降了7個百分點。從地區社會融資規模情況增量來看,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1828億元,低于2023年同期10167億元的水平,顯示出貸款有效需求的減少。同時,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人民幣貸款的占比下降至28.6%,表明融資需求出現結構性變化,信貸投放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有所下降,企業更多依賴短期融資工具來維持流動性。這些情況綜合表明北京市金融政策在刺激有效信貸需求和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方面仍面臨挑戰。究其原因,企業和居民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不足,導致降息、降準等寬松貨幣政策操作的傳導受阻,企業對于擴大生產和投資持謹慎態度,居民購房意愿不足也使得貸款需求下降。
公共預算支出增速提升,財政政策力度逐步增強。北京市財政政策力度的提升體現了政府通過財政手段支持經濟恢復向好的努力。根據北京市財政局公布的數據,北京市財政政策力度指數從2020年的45.4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47.4,表明財政政策力度在過去幾年中不斷加大,持續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2024年前三季度,這一趨勢進一步延續,通過提高公共預算支出,北京市財政在穩定和支持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數據顯示,北京市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6260.6億元,同比增長7.2%,不僅比去年同期4.4%的增速大幅提升,而且顯著高于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的增速。這不僅表明財政政策更為積極,也反映出北京市在面對外部經濟不確定性和內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積極利用財政手段穩定經濟。
宏觀政策一致性仍有提升空間。宏觀政策的一致性要求財政和金融政策相互配合,共同為經濟回升向好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僅靠單一宏觀政策無法全面解決市場信心不足、需求疲軟的問題,金融政策需要與財政支出同步發力,以更有效地傳導寬松的信貸條件,釋放市場活力。北京市財政政策力度加大而金融政策力度相對不足,反映出宏觀政策的一致性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前三季度,盡管北京市財政政策力度明顯增強,通過增加公共預算支出為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金融政策的效果欠佳。信貸增速放緩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人民幣貸款的下降表明,企業和居民的融資需求仍然較為疲軟,導致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未得到有效激發,財政與金融政策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
增強宏觀政策一致性發揮宏觀調控協同效應
增強宏觀政策一致性是應對經濟運行挑戰的重要舉措。現階段,北京市的宏觀政策一致性還存在改進空間,尤其是在提振市場信心方面,各項政策尚未形成足夠的合力。有必要從加大金融政策力度,增強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協同效應,以及將信心納入宏觀政策一致性評估等方面進行改進,以實現更強的政策合力,推動經濟回升向好。
加大金融政策力度,增強宏觀政策一致性。加大金融政策力度是現階段增強宏觀政策一致性的關鍵所在。面對經濟運行挑戰,寬松的貨幣信貸環境至關重要。如果金融政策力度不足,市場可能面臨通縮風險,進而陷入“需求不足―價格下跌”的循環,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不僅如此,還會出現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企業和居民對未來經濟前景持謹慎態度,導致融資需求和借貸意愿減弱。金融政策必須加大力度,通過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打破“需求不足―價格下跌”的循環和提升風險偏好,刺激信貸和投資需求,防止經濟下行。前三季度北京市信貸增速放緩、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人民幣貸款下降,反映出北京市金融政策的力度有所不足。金融政策需要進一步發力,使財政政策發揮出更大的乘數效應,從而與財政政策擴張形成有效配合,以增強宏觀政策的整體效果。
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需持續發力,發揮政策協同效應。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需要協同發力,形成政策合力以更有效應對當前經濟挑戰和實現長期發展目標。首先,僅依靠金融政策不足以解決所有經濟問題。雖然金融政策可以通過利率調控和信貸支持為企業和居民提供資金,但其作用更多在于資金的供給端。如果缺少財政政策擴張的配合,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資不足,將導致整體需求不足,金融政策難以產生實質性的經濟推動效果。其次,金融政策需要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協調配合,才能在提升經濟活力的同時,保證資源有效配置,推動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政府支出,可以直接增加市場需求。與此同時,產業政策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通過政策引導重點行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產業政策可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應當延續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實現財政政策刺激需求、產業政策促進轉型、金融政策提供信貸支持的良好局面,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應對復雜的經濟環境,促進高質量發展。
將信心納入宏觀政策一致性評估,完善宏觀政策一致性評估體系。市場主體信心是宏觀政策是否能夠有效推動經濟持續向好的關鍵因素。面對經濟運行挑戰,宏觀政策應保持足夠的寬松力度。只有當宏觀政策能夠扭轉市場主體信心不足的狀況,宏觀政策才能真正激發市場主體的消費和投資意愿。
信心對宏觀政策一致性具有高度敏感性。如果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之間缺乏協調,市場主體將難以形成明確的預期,其信心也難以得到提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某一領域的政策寬松,市場主體可能仍會因為其他政策的不確定性而保持觀望,或因為其他政策力度不足而對經濟回升向好缺乏信心,從而延遲消費和投資。由此可見,宏觀政策不一致會阻礙市場信心的進一步提振,從而削弱宏觀政策的整體效率。因此,應將信心納入宏觀政策一致性評估。
(本文是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課題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