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新央企
綠色雙碳研究所 李楠
貴刊第22期報道《發揮集群效應,實現協同發展》一文,對新成立的新央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進行了分析和展望,比較有現實意義。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的成立,是在國家積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以及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等大背景下,為了解決資源循環利用問題而誕生的。這一集團的成立,旨在構建覆蓋各領域、各環節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實現資源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發展趨勢來看,中國資源循環集團面臨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國家對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視和政策的推動,未來將有大量的廢舊物資需要回收處理。因此,中國資源循環集團需要不斷拓展業務領域,提升技術水平,加強市場布局,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石化的加入,對于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石化行業的領軍企業,中國石化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先進的技術,能夠在廢塑料回收利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中國石化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可以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拓展業務領域,實現資源的更高效利用。
南粵“明珠”為何越來越璀璨
寧波石化協會 曉楠
貴刊第23期封面《南粵出“明珠”,磨礪添光華》一文,以優美的文字介紹了廣州石化這顆南粵“明珠”的成績和經驗,有可讀性。
作為廣東省五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近年來,廣州石化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安全平穩是最大效益,廣州石化通過實施嚴格的安全管理和環保措施,確保了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廣州石化還積極開展節能減排工作,推動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
在新材料領域,廣州石化更是展現出了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公司依托先進的石化產業鏈,積極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形成了以先進石化新材料為主導,新材料為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構建了煉油、化學原料、合成材料和應用化學品為主導的先進石化新材料優勢產業鏈。此外,廣州石化還積極加強創新平臺的建設,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發機構,致力于新材料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這些創新平臺不僅提升了廣州石化的技術實力,也為地方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可以說,廣州石化在綠色發展和新材料領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展現了其作為石化行業領軍企業的責任和擔當。未來,廣州石化將繼續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推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哈特能源》
加拿大油氣鉆探現熱潮,2025年或創十年巔峰
2024年12月1日刊
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氣鉆井行業計劃2025年雇傭更多人員。預計2025年加拿大西部將鉆探6604口油井,就業人數將同比增長7%,屆時將達到41800人。其主要驅動力是跨山管道擴建項目和加拿大液化天然氣公司的啟動。能源產品是加拿大對美國最大的出口商品。大多數專家認為石油和天然氣將免于關稅,但特朗普的全面關稅威脅讓加拿大能源行業感到不安。加拿大油井鉆探承包商協會呼吁加拿大聯邦政府放棄特定政策,與能源行業團結一致應對關稅威脅。
(于 洋)
美國財政部宣布對伊朗能源行業實施新一輪制裁,重點制裁石油出口和使伊朗能夠繞過現有限制的石油金融網絡。這些措施旨在解決伊朗在中東持續的“破壞穩定行為”。同時,美國還將對將伊朗石油運往國外市場發揮關鍵作用的35個實體和船只實施制裁。美國實施新一輪制裁正值全球石油市場的關鍵時刻。歐佩克+成員國正在考慮調整產量水平,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在影響供應路線,伊朗石油供應的任何中斷都會加劇市場壓力。
(于 洋)
世界石油
美國深化對伊朗石油行業的制裁
2024年12月3日

12月5日,OPEC+決定延長自愿減產措施,將原定于今年12月底到期的自愿減產措施延長至明年3月底。
分析指出,由于需求弱于預期和非OPEC+產油國產量增加等原因,油價低迷預計將持續至明年,OPEC+產量措施可能將繼續受制于低油價。波士頓咨詢公司影響力中心主任合伙人Jamie Webster表示,未來油價仍存變數,但不確定性有所降低。展望明年5月會議,專家預計OPEC+將制定新策略增產。同時,美國增產計劃、伊朗制裁及俄烏局勢等地緣政治風險仍存在,這些都將影響油價走勢。
(于 洋)

《亞洲油氣》
美國商人“抄底”收購“北溪2號”?
2024年11月26日刊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1月21日報道,曾在俄羅斯經商20多年的美國商人斯蒂芬·林奇(Stephen P. Lynch)已向美國政府提出申請,如果“北溪2號”管道因破產被拍賣,他可以參與競拍。此前,在美國對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實施制裁后,林奇獲得了美國財政部的批準,在2022年完成對這家俄羅斯銀行瑞士子公司的收購。2007年,他還參與收購當時俄羅斯最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的部分資產。不過,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不太可能同意將“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所有權賣給美國投資者。
(于 洋)
《E+P》
意大利埃尼集團與地中海航運公司合作脫碳
2024年11月29日刊
意大利能源巨頭埃尼集團與航運巨頭地中海航運公司(MSC)合作,共同制定可持續發展和能源轉型計劃。根據埃尼集團的聲明,該協議包括液化天然氣和低碳能源載體(如HVO和生物液化天然氣生物燃料)的潛在利用,以及產自可再生原材料的潤滑油。這些研究將用于物流和郵輪運輸的MSC船隊。該公司表示將評估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以促進MSC的場地和設施的脫碳。埃尼表示,業務范圍包括物流服務到多式聯運,以及創新多式聯運海運、鐵路和公路運輸。
(于 洋)
低空經濟
11月26日,濟南平陰縣發展和改革局招標出讓該縣低空經濟30年特許經營權,中標單位山東金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中標價格9.24億元,創下了全國首例低空經濟特許經營權轉讓的紀錄。
據中國民航局數據顯示,到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3.5萬億元。
十二部門聯合發布重要方案
11月26日,工信部等十二部門發布的《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指出,面向新能源發電并網、高質量配電網、新型調節性電源等需求,推動5G應用場景創新,培育一批5G電廠,加快電力5G輕量化終端規模上量。推動智能無人巡檢、環境信息采集等5G應用推廣,促進5G在智能勘探與新能源融合、綠色低碳管理等環節創新應用,打造一批5G油氣園區,推進5G與油氣裝備聯合研發部署。
我國海上首個多層稠油熱采開發項目投產
12月3日,中國海油發布消息,我國海上首個多層稠油熱采開發項目——錦州23-2油田開發項目順利投產,標志著我國海上稠油進入規模化熱采開發新階段。錦州23-2油田位于渤海遼東灣北部海域,平均水深約13米,主要生產設施為新建兩座中心處理平臺,計劃投產開發井67口,預計高峰日產原油2600噸,油品性質為重質原油。
中國石化境外首座加氫站正式建成
香港首座中國石化香港凹頭加氫站正式建成,這也是中國石化在境外建設的首座加氫站,每日加氫能力達到1000公斤,助力香港能源綠色轉型。香港凹頭加氫站用氫來自中國石化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氫能生產企業。未來,該站還將逐步探索通過站內制氫、綠電制綠氫等方式拓展氫能供應,并通過設備升級,將加氫能力提高至2000公斤/日。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危險化學品安全法(草案)》,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危險化學品安全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中之重。應急管理部印發的《“十四五”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規劃方案》提出,到2025年,防范化解危險化學品重大安全風險體制機制法制不斷健全;到2035年,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健全明確并得到全面落實,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防控等。
我國稠油開發領域首個ISO國際技術規范立項
近日,中國石化孫煥泉院士團隊創建的“稠油多元熱復合驅技術規范”成功獲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立項。該技術規范依托中國石化自主創新的稠油多元熱復合開發技術,是我國首個稠油熱采領域的ISO國際技術規范。發布后將有力促進國際技術合作、提升全球稠油開發效果。中國是重要的稠油資源國,全國熱采稠油連續13年產量超1500萬噸。
中國海油取心取樣一體化測井儀首次應用成功
近日,中國海油自主研發制造的取心取樣一體化測井儀首次商業化應用成功,獲取同深度、同方位地層壓力和巖心樣品。據了解,此次作業成功開創全球測井領域的先河,能夠為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提供精準且關鍵的數據支撐。這標志著我國油氣勘探裝備再次實現重大突破,對實現油氣增儲上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石油發布70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建設成果
11月28日,以“AI領航·智繪能源”為主題的70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建設成果發布會在京舉辦,標志著中國石油在人工智能領域又邁出堅實一步。
發布會上,中國石油介紹了與中國移動、華為、科大訊飛聯手打造的70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展示了43個專業應用和通用應用創新場景。
當前,中國石油與三家頭部企業強強聯合,共同探索能源化工行業大模型建設與應用的有效路徑,組建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及工作專班,大力實施智能化發展工程,加快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良好生態,全力打造務實高效、行業一流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深度應用場景。
此外,中國石油還構建了超過280TB的高質量數據集,研發了集團公司集中統一AI中臺,算力、模型、應用的統一管理和協同調度能力有效加強;在實踐探索中形成“1+4+N”大模型架構體系,提煉“三階十步”的大模型項目建設方法論;啟動中國石油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大力營造人工智能創新氛圍,積極培育人工智能文化,持續打造高水平人工智能隊伍,加快提升人工智能場景創新能力。
據介紹,昆侖大模型是中國能源化工行業首個通過備案的大模型,于2024年5月正式啟動建設,三個月后參數量級達到330億。下一步,中國石油將更好肩負起數智時代的職責使命,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轉型所急,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努力把數據優勢、場景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人工智能發展優勢,堅決在中央企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文/周志霞)
促進中非能源合作進一步深化
2月5日,2024中非智庫能源論壇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以“攜手推進中非能源合作現代化,賦能中非能源協同合作新機遇”為主題,吸引了來自中國、乍得、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南非等國70多位代表參會。與會嘉賓圍繞非洲能源資源開發與利用、中非能源資源合作、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合作前景與展望等重要議題開展深入探討。
作為中非深化合作的重要領域,中非能源合作具有穩固的政治基礎和完備的制度框架。非洲是中國石油“走出去”最早進入的地區之一。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石油已在非洲6個國家運營著14個油氣項目,工程技術服務隊伍遍布非洲18個國家,建立了集勘探開發、管道運輸、煉油化工、工程服務及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幫助乍得、尼日爾等多個非洲國家建立了上下游一體化石油工業體系,實現了能源獨立革命的勝利。
本次論壇就中非能源合作達成四方面共識:一是中非能源合作是推動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二是中非關鍵礦產合作是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強大助力;三是統籌能源安全與能源轉型是中非能源合作的重要使命;四是科技創新是推動中非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于中非能源合作的前景,與會代表認為,未來中非應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能源產供鏈體系,繼續加強能礦資源開發與新能源產業鏈協同發展,促進國際間技術交流。
據悉,本次論壇發布了《非洲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成果。
近期,福州海關偵辦的“HS2402”走私成品油案件取得重大進展。經專案組深挖擴線、集中攻堅,全案查證走私成品油數量由收網前的1萬噸擴至7.5萬噸,案值由收網前的8000萬元擴至6.9億元。
蘇丹地方組織“南部應急中心”日前表示,首都喀土穆南部一個加油站當天遭到襲擊,造成28人死亡、37人受傷。“南部應急中心”是蘇丹一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青年志愿團體。
1066億立方米6.9億元28人中國石化通南巴氣田新增551.59億立方米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審定。至此,該氣田累計提交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達1066億立方米,成為四川盆地又一個千億立方米大氣田。
數字
低空經濟
11月26日,濟南平陰縣發展和改革局招標出讓該縣低空經濟30年特許經營權,中標單位山東金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中標價格9.24億元,創下了全國首例低空經濟特許經營權轉讓的紀錄。
據中國民航局數據顯示,到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3.5萬億元。
11月26日,工信部等十二部門發布的《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指出,面向新能源發電并網、高質量配電網、新型調節性電源等需求,推動5G應用場景創新,培育一批5G電廠,加快電力5G輕量化終端規模上量。推動智能無人巡檢、環境信息采集等5G應用推廣,促進5G在智能勘探與新能源融合、綠色低碳管理等環節創新應用,打造一批5G油氣園區,推進5G與油氣裝備聯合研發部署。
十二部門聯合發布重要方案
12月3日,中國海油發布消息,我國海上首個多層稠油熱采開發項目——錦州23-2油田開發項目順利投產,標志著我國海上稠油進入規模化熱采開發新階段。錦州23-2油田位于渤海遼東灣北部海域,平均水深約13米,主要生產設施為新建兩座中心處理平臺,計劃投產開發井67口,預計高峰日產原油2600噸,油品性質為重質原油。

我國海上首個多層稠油熱采開發項目投產
中國石化境外首座加氫站正式建成
香港首座中國石化香港凹頭加氫站正式建成,這也是中國石化在境外建設的首座加氫站,每日加氫能力達到1000公斤,助力香港能源綠色轉型。香港凹頭加氫站用氫來自中國石化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氫能生產企業。未來,該站還將逐步探索通過站內制氫、綠電制綠氫等方式拓展氫能供應,并通過設備升級,將加氫能力提高至2000公斤/日。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危險化學品安全法(草案)》,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危險化學品安全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中之重。應急管理部印發的《“十四五”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規劃方案》提出,到2025年,防范化解危險化學品重大安全風險體制機制法制不斷健全;到2035年,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健全明確并得到全面落實,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防控等。
我國稠油開發領域首個ISO國際技術規范立項
近日,中國石化孫煥泉院士團隊創建的“稠油多元熱復合驅技術規范”成功獲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立項。該技術規范依托中國石化自主創新的稠油多元熱復合開發技術,是我國首個稠油熱采領域的ISO國際技術規范。發布后將有力促進國際技術合作、提升全球稠油開發效果。中國是重要的稠油資源國,全國熱采稠油連續13年產量超1500萬噸。
中國海油取心取樣一體化測井儀首次應用成功
近日,中國海油自主研發制造的取心取樣一體化測井儀首次商業化應用成功,獲取同深度、同方位地層壓力和巖心樣品。據了解,此次作業成功開創全球測井領域的先河,能夠為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提供精準且關鍵的數據支撐。這標志著我國油氣勘探裝備再次實現重大突破,對實現油氣增儲上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石油發布70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建設成果
11月28日,以“AI領航·智繪能源”為主題的70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建設成果發布會在京舉辦,標志著中國石油在人工智能領域又邁出堅實一步。
發布會上,中國石油介紹了與中國移動、華為、科大訊飛聯手打造的70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展示了43個專業應用和通用應用創新場景。
當前,中國石油與三家頭部企業強強聯合,共同探索能源化工行業大模型建設與應用的有效路徑,組建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及工作專班,大力實施智能化發展工程,加快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良好生態,全力打造務實高效、行業一流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深度應用場景。
此外,中國石油還構建了超過280TB的高質量數據集,研發了集團公司集中統一AI中臺,算力、模型、應用的統一管理和協同調度能力有效加強;在實踐探索中形成“1+4+N”大模型架構體系,提煉“三階十步”的大模型項目建設方法論;啟動中國石油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大力營造人工智能創新氛圍,積極培育人工智能文化,持續打造高水平人工智能隊伍,加快提升人工智能場景創新能力。
據介紹,昆侖大模型是中國能源化工行業首個通過備案的大模型,于2024年5月正式啟動建設,三個月后參數量級達到330億。下一步,中國石油將更好肩負起數智時代的職責使命,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轉型所急,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努力把數據優勢、場景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人工智能發展優勢,堅決在中央企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促進中非能源合作進一步深化
2月5日,2024中非智庫能源論壇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以“攜手推進中非能源合作現代化,賦能中非能源協同合作新機遇”為主題,吸引了來自中國、乍得、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南非等國70多位代表參會。與會嘉賓圍繞非洲能源資源開發與利用、中非能源資源合作、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合作前景與展望等重要議題開展深入探討。
作為中非深化合作的重要領域,中非能源合作具有穩固的政治基礎和完備的制度框架。非洲是中國石油“走出去”最早進入的地區之一。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石油已在非洲6個國家運營著14個油氣項目,工程技術服務隊伍遍布非洲18個國家,建立了集勘探開發、管道運輸、煉油化工、工程服務及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幫助乍得、尼日爾等多個非洲國家建立了上下游一體化石油工業體系,實現了能源獨立革命的勝利。
本次論壇就中非能源合作達成四方面共識:一是中非能源合作是推動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二是中非關鍵礦產合作是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強大助力;三是統籌能源安全與能源轉型是中非能源合作的重要使命;四是科技創新是推動中非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于中非能源合作的前景,與會代表認為,未來中非應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能源產供鏈體系,繼續加強能礦資源開發與新能源產業鏈協同發展,促進國際間技術交流。
據悉,本次論壇發布了《非洲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