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本次取得共識為契機,中國可進一步完善國內碳市場機制,推動碳市場高效運行。
2024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上,全球近200個國家就《巴黎協定》中的兩項碳信用標準達成共識。共識之下締約國將通過增加碳信用的需求支持全球氣候行動,標志著聯合國管理的全球碳市場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后,碳市場建設一直在加快推進,宜以本次大會取得共識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國內碳市場機制,適度加快國內外碳市場接軌,推動碳市場高效運行以支撐“雙碳”目標實現。
又一重要里程碑
《巴黎協定》第6.4條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2015年,聯合國195個國家2015年12月通過《巴黎氣候協定》,但一直未就設立碳信用交易機制的該條條款達成共識。經過9年磋商,近200個國家終于在 COP29開幕首日達成共識,將允許締約國之間尤其是碳排放較多的國家,通過從溫室氣體減排量超過其承諾的國家購買碳信用額度(包括碳減排和碳清除)來抵消自身排放,碳市場得以正式投入運作。
COP29的這一批準為實現《巴黎協定》下的國家自主貢獻提供了重要工具,將有助于高排放經濟體實現其氣候目標,也將使資金流向有潛力開發碳項目或保護現有碳匯的發展中國家,這些發展中國家正急需氣候融資。據COP29主席Mukhtar Babayev表示,通過有效匹配買賣雙方碳資產供需,全球碳市場每年可以減少實施國家自主貢獻的成本高達2500億美元。預計COP29的后續談判將繼續完善相關碳市場的指導意見,以解決各國在碳市場交易標準和對實際減排貢獻上認定方面的分歧。此次批準該條款被廣泛認為是《巴黎協定》和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加快國際化接軌進程
盡管難度很大,但各國在全球統一碳市場的建設方面取得共識仍然值得可圈可點,產生了顯著的國際影響。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能源消費大國而言,其意義更是不言而喻。
一方面,提振國際社會對碳市場交易的信心。在目前全球規模較大的自愿碳市場中,不同項目的碳信用差異較大,多方證據顯示現有項目存在大量虛增信用、價值浮夸現象嚴重,以致于買方對這些碳信用的環境貢獻及實際效用存在疑慮。在經歷多次丑聞后,全球自愿碳市場價值從2022年的20億美元暴跌至2023年7.23億美元。此次建設碳市場共識將促成新的碳市場機制的建立,新機制執行相信能夠促進碳信用的標準化,由具備高度誠信和獲得多方認可的聯合國成立專門的監督機構來監管全球碳市場并給予碳信用認證,碳市場的“有法可依”將有力提振全球自愿碳市場信心。
另一方面,加快國內碳市場的國際化接軌進程。作為《巴黎協定》的重要締約方,我國高度重視與全球各地碳市場的交流與合作。2021年9月,中國—加州碳市場聯合研究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旨在以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早日實現“雙碳”目標為目的,促進美國加州碳市場與中國碳市場之間的合作。我國的CCER市場于2024年年初重啟,CCER市場同樣面臨公正性的要求。新機制的通過將加快推動我國碳市場的國際化進程。通過新機制,國內碳市場有望與全球市場接軌方面提速,我國企業通過參與國際碳信用交易,將為低碳發展模式的形成以及推動國際氣候變化合作尋得發展新動能。目前國內外碳價差異較大,新的統一的市場的形成將有助于平衡國內外碳價,形成科學的碳定價機制。
此外,可以推動國內企業強化碳資產經營意識,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全球碳市場啟動后,具有較高減排潛力的企業可以通過出售自己的減排項目獲取碳信用收益,為綠色項目爭取更多國際資金支持,特別是在綠色技術出口、新能源、節能減排項目等領域空間拓展機會尤為突出。這將顯著增強國內企業的全球競爭力。高排放企業還可以通過購買國際碳信用來履行自己的碳中和承諾,降低減排成本。新機制下的碳資產將成為一種新興的投資工具,吸引全球資本的流入。企業可以通過參與碳市場交易、購買碳信用或者投資低碳項目等途徑獲取回報,也有助于自身的產品走向世界市場。此情景下企業碳資產的規模有望持續擴大,價值顯著提升。
企業需做好應對和準備
一是加快國內相關碳減排認定核算標準建設,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標準是全球經貿往來和產業合作的“通行證”,影響著全球80%的貿易和投資,在各國經貿往來、科技創新以及消除技術壁壘、助力構建新型國際經貿關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國際碳市場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新機制獲批準的機遇,同時基于目前國內各類有關碳排放的核算方法、標準體系尚不健全的現實,宜加快推進國內各行業碳排放核算標準建設,力爭與國際標準接軌,繼而為中國全面參與國際碳市場交易創造有利條件。
二是引導國內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碳市場,加快海外碳資產開發?;谛聶C制獲批準企業海外碳經營創造的條件,宜引導國內企業通過在國際碳市場買賣減排指標、開發國際自愿碳減排項目等方式,在滿足國內減排需求的同時獲得碳資產收益。鼓勵國內企業加快出海開發國際碳資產。特別是宜重視“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機遇,在沿線發展中國家等地區投資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基礎設施項目為碳資產奠定基礎,將其碳減排效益轉化為國際碳市場認可的減排指標,進而增加項目收益,樹立全球化經營思維,在提高低碳項目經濟性的同時降低國內項目的減排成本。
三是強化碳資產管理的考核導向,引導企業創建碳資產經營商業模式。將碳資產管理作為考核評比企業的重要指標,中大型國有企業宜率先推進,繼而產生示范效應;主管部門宜對企業碳資產經營工作給予必要指導,鼓勵企業對標國際建立企業碳交易管理信息系統,統籌謀劃碳配額管理、碳數據平臺建設管理、碳資產開發、碳交易運作等工作,提升企業碳資產專業化管理水平。引導企業加大綠色投融資力度,為碳資產管理水平提升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