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脈亦文脈。水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水脈、載文脈,隨著時代的發展,以治水實踐為核心,如何在保護傳承水文化的同時,實現水工程與水文化的有機融合,成為新時代水利工作的重要課題。
在新時代背景下,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推動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黃委作為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主體,承擔著保護黃河、治理黃河的重要使命。其中,以水利工程為依托,采取“工程+文化”等形式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成為一種重要舉措。通過水工程與水文化的有機融合,不僅能夠提升水工程的綜合效益,還能增強社會公眾對水利事業的認同感和支持度,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近年來,黃委各級單位以黃河水利工程、水情教育基地、文化展廳、黃河文化園區等為載體,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形式多樣的黃河文化宣講,展現出治水興水的人文關懷和文化魅力。如濱州黃河河務局奏響水利工程與黃河文化“雙向奔赴”的“協奏曲”;東阿黃河河務局打造出“一場一園三線”,讓黃河文化符號“活”起來;惠民黃河河務局白龍灣險工與小白龍傳說相融合,成為黃河文化與防洪工程有機結合的典范;齊河黃河河務局以黃河水利工程為依托,建成13處文化陣地;開封第一黃河河務局以林公堤為軸,打造開封黃河文化特色景觀;鞏義黃河河務局以土牛埽文化為試點,展示其修筑工藝的奧秘;濮陽黃河河務局渠村分洪閘管理處依托渠村分洪閘,建成亮麗生態風景區——濮陽黃河水利風景區……
本期特別策劃專題“工程鑄形 文化鑄魂——水工程與水文化融合案例”,圍繞黃河流域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突出“工程+文化”的融合特色,展現水利工程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深入分析水工程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講述水工程背后的文化故事,展現治水人的智慧與勇氣,以及他們對黃河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通過講述經典水工程案例,剖析水文化內涵,展現人文關懷與水文化魅力,探討水工程在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改革中求突破、在創新中謀發展,做實做活“文化+”文章,水脈文脈,脈脈相承,提升地區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