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5年來,齊河黃河河務局以黃河水利工程為依托,將文化融入工程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工程管理等各個環節,推進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更好地發揮出水工程的文化功能和綜合效益。截至目前,齊河黃河已經建成以防洪工程為依托的13處文化陣地,這些文化陣地成為沿黃人民群眾文化活動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將黃河文化
融入水利工程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黃河流域不同地區的文化底蘊各有不同。齊河黃河河務局因地制宜,深度挖掘黃河水文化基因,突出重點,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黃河文化與治黃工程有機結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黃河文化品牌。
南坦“紅心一號”文化廣場,坐落于有“山東黃河第一灣”之稱的齊河南坦險工,其名來自黃河上第一艘簡易機動自航式鋼板吸泥船——“紅心一號”?!凹t心一號”吸泥船誕生于1970年7月,同年9月,在齊河南坦險工下水試驗成功,開辟了黃河下游機淤固堤的新紀元。1978年,引黃放淤固堤經驗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此后,機淤固堤技術在黃河治理與開發方面得到全面推廣。2008年,是山東引黃放淤固堤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30周年,為紀念治黃史上這一偉大創舉,齊河黃河河務局在當年造船廠所在地建設了南坦“紅心一號”文化廣場,并設立了“黃河之星”雕塑。2009年,南坦險工“紅心一號”吸泥船誕生地被黃委命名為“黃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12月,被山東黃河河務局列為山東黃河文化建設示范點。
齊河黃河河務局挖掘開發黃河文化現有軟硬件資源,獨具匠心增添文化元素,利用水利工程優勢資源,創新發展水利工程特色文化,打造具有齊河黃河特色的水文化名片。以標準化堤防工程為主軸,串聯起治水名人長廊、陰河法治文化廣場、豆腐窩安全主題文化廣場、德州黃河文化展廳、“紅心”廉潔文化教育基地等13處主題廣場。
將非遺保護傳承
融入水利工程
為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齊河黃河河務局積極開展非遺項目的調查、申報等工作,加強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
齊河黃河河務局對一些瀕臨消失的治河遺跡、治河器具,以及黃河號子、黃河埽工傳統搶險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針對性搶救和系統性保護,建成傳統治河技藝教育展示基地,成立黃河埽工號子隊,做好活態傳承,讓文化遺產走進當下生活。
此外,齊河黃河河務局積極探索治黃文化數字化體驗,搭建防汛搶險技藝VR虛擬試驗平臺,打造集教育科普、實戰訓練、研學體驗于一體的黃河技藝展示平臺,讓傳統文化跨越千年的時光長河,與現代科技相擁相融,煥發出新的生機。
將區位優勢特色
融入水利工程
在推進黃河文化和治黃工程融合建設中,齊河黃河河務局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主動把融合建設工作納入地方發展總體規劃,吸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建設,推動形成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
2020年,齊河縣政府對南坦“紅心一號”文化廣場進行提升改造,以“天下黃河,齊聚齊河”為設計理念,拓展建成全長1.8千米、面積8萬平方米的黃河文化宣教基地,擴建繽紛果園、老殘觀凌、“紅心一號”文化廣場、揚帆起航、觀瀾聽風等主題節點及黃河文化柱、啟航觀瀾船、吸泥船印記、大禹治水記等標志性景點。提升后的南坦“紅心一號”文化廣場在充分展示吸泥船發展歷程、凸顯“紅心一號”精神的同時,科普黃河的孕育、誕生及發展歷史。它不僅是一處景觀,更是傳承黃河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場所,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成為齊河的一張閃亮文化名片。
將保護傳承弘揚
黃河文化進行到底
5年來,齊河黃河河務局充分發揮黃河防洪工程在文化建設中的載體功能,融入治河文化、法治文化、廉潔文化、紅色文化等元素,建成“紅心”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傳統治河技藝教育展示基地、黃河文化展廳等13處文化宣傳陣地,打造出一批反映時代精神、歷史事件、人文底蘊的精品防洪工程,為傳承黃河文化注入新動能。
齊河黃河法治文化廣場位于齊河黃河陰河險工,依河而建,與堤相伴,建于2020年,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該廣場創新利用VR技術讓法治宣傳教育邁入數字化、信息化。此處經常舉辦法治文藝演出、法治文化作品展覽、大型聯合普法等法治主題活動,不斷推動法治文化與紅色文化、傳統文化、黃河文化的深度融合,成為齊河黃河普法新名片。2020年, 齊河黃河法治文化廣場榮獲第一批黃河水利基層黨建示范帶“黨員教育基地”;2022年,該廣場法治創建典型案例獲評德州市2022年法治宣傳教育優秀案例(法治創建類)一等獎;今年,齊河黃河法治文化廣場獲評山東省“法治文化建設示范基地”榮譽稱號。
此外,齊河黃河河務局充分發揮智慧黃河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全力做好齊河黃河文化“一張圖”的制作與應用,繼續探索防汛搶險虛擬體驗平臺建設,打造更具互動性、體驗感的推介方式,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5年來,齊河黃河河務局積極盤活文化資源,圍繞黃河文化、法治文化、紅色文化、廉潔文化、水情教育等,全方位、多視角詮釋了水文化的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在《紅心一號》舞臺劇基礎上,聯合齊河縣融媒體制作《大河》紀錄片;齊河傳統治黃技藝相繼入選縣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持續開展“紅心一號”傳承周、傳承日活動,選優配強“紅心講解員”,以文化聚合力,不斷擴大“紅心一號”品牌影響力。在“紅心一號”精神的感召下,齊河黃河青年開拓奮進,3個青年集體獲黃委、德州市“青年文明號”,2個青年集體獲德州市“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1人獲山東省青年五四獎章,2人獲山東黃河河務局青年五四標兵等榮譽稱號。
在齊河黃河堤防工程建設中,越來越注重景區建設,注重黃河文化要素的滲透與構建,注重人與河流和諧相處理念的體現及展示。齊河黃河大堤日益成為群眾游玩的佳景,帶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未來,齊河黃河河務局將持續擦亮“紅心一號”文化品牌,講好人民治黃故事,以實際行動響應“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