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課堂教學和勞動實踐無疑是主渠道,勞動課將有效地將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內容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激發勞動熱情,培養勞動習慣,營造熱愛勞動與勞動教育的社會文化。同時,做好勞動教育與各學科的深度融合,深化勞動教育的內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勞動與勞動教育互動機制也是非勞動教育學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筆者梳理了語文課程中所蘊含的勞動與勞動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勞動與勞動教育功能,在語文學科中貫穿勞動教育,學生的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一、摘抄、創編、仿寫、資料整理
做好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融合。首先要加強教師的勞動教育意識,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重視勞動體驗與學科學習合一,引導學生將創新學習與實踐學習結合起來。
在學習《語文園地四》的“詞句段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自主查找“老黃牛”“千里馬”等詞語的含義,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分別對應什么樣的人,深刻理解詞語的含義。結合“日積月累”《蜂》的教學,讓學生動手查找蜜蜂采蜜的經過,體會辛勤勞動精神,認識到勞動能給人們帶來甜蜜的成果。
二、思維導圖,圖文結合
在學習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海上日出》和《記金華的雙龍洞》兩篇課文時,筆者引導學生梳理海上日出的過程,帶領學生發現日出的奧秘,知曉葉圣陶游覽雙龍洞的經過,了解作者寫作的流程,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學生體會到參與的快樂和滿足,體會到作業勞動帶來的趣味,對作業也不會很排斥,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初試身手”環節,筆者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家庭布置,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寫家里的房間,把學到的游覽順序和寫作方法運用其中,與平時的家務勞動要求相結合,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和事務,美化家庭的愿望。
三、梳理內容,觀察提升
筆者以教材中的習作為契機讓學生動手實踐,開展勞動教育寫觀察日記,讓學生自己動手泡豆芽、種蒜苗等。在習作完成之后,布置學生把自己的勞動成果進一步內化,把豆芽、蒜苗等做成美味可口的菜肴。學生拍攝居家勞動的視頻或圖片進行成果展示,相互交流勞動得失體會,促進了勞動意識的內化吸收。
在三年級下學期的語文教材里,就有關于中華傳統節日的單元內容,在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進行勞動知識、意識的培養與滲透。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自由組合,每個小組確定一個節日主題進行研究。有的同學對元宵節進行研究,分工查找資料,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親手制作湯圓等代表性食物,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到節日的文化,提高了動手能力,培養了勞動意識。
四、走進生活,知行合一
除了上述實踐,還將二十四節氣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比如“節氣與農事知識大比拼”“農作物與二十四節氣”“農作物義賣”等活動,將風俗、農諺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加深學生對節氣習俗、農諺等的了解,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通過有效的課堂引領、多樣的活動組織,同學們對勞動有了更多的認識,有了認同感,便能點燃學生的勞動熱情。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挖掘、開發語文教材中的勞動因素,是實現“五育并舉”的重要橋梁,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創新之舉。作為語文教師,要貫徹學科高度融合的理念,將勞動教育的種子深植于孩子們的心靈,樹立勞動光榮、通過勞動促進社會發展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馮顏利.《為何要高度重視勞動與勞動教育》[N].《人民教育》雜志社.202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