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課是將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點整理串成知識鏈,再尋找知識鏈間的縱橫聯系,將知識鏈整合成知識塊,對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培養數學思想,提升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教師要認識到它不是單純的練習課,它比練習的功能更為廣泛;另一方面,面對不同起點的學生,教師要基于學情,合理設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思維發展,獲得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
一、以研讀課標定目標,讓復習有方向
(一)領悟課標,研讀教材
每個教師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要做的是目標設計。目標設計從哪里來?首先是研讀《課標》,結合學段目標與單元的學業要求,多維度來確定教學目標。其次是縱向研讀教材,了解各個單元的內容架構,把握好它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體系中的結構定位。
(二)依據目標,設計活動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并且要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展開教學,這樣才能使復習效率有保障。領悟課標研讀教材后,教學目標有了,接下來教師就要思考,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應該選擇哪些內容?學生應該如何學習這些內容?例如,在六年級《圓的認識》單元復習課中,“回顧研究過程、感悟數學思想”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如何在梳理零散知識的過程中去感受數學思想呢?借助古語,重溫研究過程并感悟數學思想也許是一條不錯的途徑。
二、以實際情境提能力,讓復習有深度
生動、有趣的情景,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使學生樂于發現問題,善于總結,有效提高復習的效果。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斷積累情景知識,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自主學習,主動想象、思考以及探索,這樣能層層遞進,讓學生的復習更有深度。
三、以彈性分層促均衡,讓復習有廣度
如何同時滿足優生和潛能生的發展一直是教師們的困惑,尤其是在上復習課時。學生的基礎差異和需求差異愈發明顯,為了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有所獲,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每一個孩子的起點,考慮學情差異合理設計學習任務,使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學習著力點和知識的生長點。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復習內容進行問題分層,同時滿足優生和潛能生,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復習課中來,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遷移提升。
四、以整體視角去構建,讓知識結構化
《標準》中的課程理念提出:“課程內容組織,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認知科學研究也表明:真正有意義的且能應用的知識是有組織的。
單元整理與復習課本身就承載著將知識點串成鏈、聯成體的使命,教師要在總體當中確定不同知識點的不同的意義價值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采用不同方式去挖掘或者體現它們的不同價值,以整體視角去安排教學活動。學生只有知識結構化、方法結構化,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才會有提升,在以后的學習中遇到相關聯的變式問題時,就不再只會套用模式,而是會自然而然地進行方法結構的正遷移。
五、結語
整理與復習課需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格局,避免教師亦步亦趨式教學,不僅要關注各種知識點的系統性,還要以分層任務驅動學生積極探索,關注學生的發展,注重吸引學生的興趣,體現出他們的主體性,以整體構建落實知識結構化,以實際情境促進知識應用遷移,使課堂從知識導向走向素養導向。
參考文獻:
[1]趙珍珍. 以生為本,讓復習課充滿生長的力量[J]. 小學教學參考,2020(14):74-75.
[2]沈國祥. 小學數學單元整理復習課的設計與思考[J]. 小學生,2019,(05):46-47.
[3]陸椿;徐斌. 數學新課標“課程理念”研讀及其教學啟示[J].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07):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