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專項附加扣除政策作為《個人所得稅》的配套措施之一,不僅能有效地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還能減輕納稅人的稅費負擔。該政策由于其設置公平合理且簡便易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能根據切實減負的原則,在子女、教育、醫療、住房以及養老等方面進行稅費的降低,因此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概述
個人所得稅主要是,根據納稅人的真實收入能力為基礎而開展的稅收,所以納稅人必需的成本和費用都要在稅前扣除,換句話而言就是,為獲得收益所發生的直接或者間接的費用,然后再對其結余征稅。專項附加扣除是指在確定應稅所得時,對其進行稅前扣除的一項支出。與“三險一金”等社保支出中的特殊費用扣除相區別,這一專項附加扣除是在前面兩項費用扣除基礎上,充分顧及了納稅人的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的差別,而進行的補充扣除,這對促進我國稅制改革以及稅收公平和量能負擔原則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亮點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新增設“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與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六項專項扣除費用進行相互配合,以此促使納稅人的應納稅所得額有較大程度地減少,減輕納稅人在子女、教育和醫療方面的負擔;面對住房、養老等方面的財政壓力,切實實現減稅降費。從政策的具體內容來看:①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和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都是將納稅人子女的數目計入其中,并且可以按照父母雙方兩人平均分攤或者其中一方全額進行扣除,該政策針對當前家庭生活的實際情況,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兩方面稅費的扣除,能有效地促使家長在撫養和培養子女方面的費用逐步減少。繼續教育專項附加扣除體現了國家對人力資本的支持和重視,它既可以從家長渠道進行扣除,也可以由受教育人員自身方面進行扣除。大病醫療專項附加扣除是國家對重大疾病病人家庭的關愛,是預防“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舉措,是人民群眾基本健康安全的重要保證。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規定符合國家對房貸利率的要求,但是僅對于首套住房貸款利息,其主要與房地產的調控政策進行有效銜接,以符合“房住不炒”的基本要求。
住房租金專項附加扣除是對租房人群的一種關懷,而因區域、因房租等級的差異而實行差異性減免,有助于實現準確的稅收減免,同時也反映出稅務制度的人文關懷。另外,《個人所得稅法》中還特別指出,個人住房貸款利息及房租等項目均不能重復享受,以政策為基準保障公共秩序的公平性。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旨在減輕老年人養老負擔問題,以此緩解當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針對我國地區的計劃生育政策,提出了相應的減免政策。對于老人子女離世,可由其孫輩或外孫子女承擔老人的贍養責任,也可以享有養老專項附加扣除。由此可見,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是靈活的稅收優惠。
我國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存在的問題
雖然當前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具有公平性,且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由于此為探索性的政策,因此在政策運用的過程中,也應該知曉其存在的弊端,如此方能促使政策的功能性得以有效地發揮,進而使其更加的完善,與我國社會發展需要更加的契合。扣除標準過于簡單 首先,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的適用范圍較窄,沒有將個體的異質性納入考量。在子女教育的扣除方面,無論是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或者是高等教育,都采取固定的扣除基準,但是,由于各個家庭在子女的各個教育階段所花費的費用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義務階段的教育支出,比其他教育階段的費用要低;而在養老支出中,由于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常對養老支出產生較大的影響,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健康狀態的下降,其醫療支出與護理費用也存在差別,所以,對各年齡段的老年人實行統一的扣除標準,并沒有很好地反映養老費用的差別;對于房貸利率的減免,采取國家統一的利率計算方法,但是并未考量到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以及房屋價格的差異。此外,房屋租賃和房屋信貸的專項資金應當優先用于保障人民的生活,讓中等收入者受益,而非為高收入者所用,所以它應當與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收入情況聯系起來;而大病醫療支出雖然是采用了限額扣除的方式,但是其支付的金額僅局限于與基本醫療保險有關的部分,這就導致政策的覆蓋面變窄。從一般意義上講,單純的扣減不符合“定量負擔”的基本原理,也不利于稅收公平與公正的實現??鄢黧w設置不夠科學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扣除主體設定有欠科學,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均實行以個體為單位的稅收,以個人為單位,所以方便稅收的管理和行政的效率,但是卻忽略稅務公正,但是卻未能有效地考量其中的各種原因造成的稅務負擔差異。比如,如果一對夫婦中僅有一人參加工作,那么根據現行《暫行辦法》規定,他們將承受較大的財政負擔,但是其享受的扣除福利卻相比于夫妻雙方皆有收入的福利小,因此其減稅優惠存在著不公平性。從實質上講,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屬于基于家庭的福利制度,應當以整個家庭為主體,在福利設置和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應以家庭為單位,方能實現公平。政策保障群體有限 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應該是普惠性的政策,可以讓整個社會的有關家庭壓力得以一定程度地緩解。但是,鑒于現行的扣除政策是基于個人所得稅基礎上執行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低收入群體的家庭負擔是一樣的。而此種情況下會造成因為低收入人群因為其家庭年收入偏少,不需要納稅,所以無法享有專項附加扣除的福利。從總體上講,現行的個人所得稅抵扣制度中的一些條款與量能負擔、差別征稅的原則相悖,而且其覆蓋的范圍也比較小,對居民的收入差距產生某種拉大的影響,很難真正發揮出稅收的再分配功能。若是進行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拓展,比如,擴大對科技研究與開發、勘察設計等有關行業的專項附加扣除、促進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技能的提高、增加其抵扣比例等,有助于推動稅收征收公正,推動各行各業的健康發展。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改進路徑
制定差異化的扣除標準
其一,根據教育階段制定不同的扣除標準 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應根據不同教育階段家庭的實際情況,以及其需要承擔的教育支出來制定扣除標準。因此為有效地保障各個區域教育稅費扣除的合理性,提出了一項新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在義務教育階段,可以設定較低的扣除標準;在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設定較高的扣除標準,可以采用固定的方式,也可以按照國家的家庭教育開支情況,逐年調整。根據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進行差異性扣除,從而提高扣除限額與教育費用相適應的彈性,達到稅收的垂直公平性。例如,對現行每人每月1000元的定額扣除標準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義務教育階段扣除標準保存不動,仍然為1000元。幼兒園、高中教育階段的學費減免標準為1500元,在1000元的基數上提高50%。大學階段扣除標準在1000元的基礎上再加一倍,達到2000元。同時,負擔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費用的納稅人作為該項專項附加扣除的對象,或在法定監護人的情況下,對其進行補充,實行雙重基準的決定,以增進稅收的公平性。
根據贍養老人人數制定不同的扣除標準 根據當前子女贍養老人的情況,在進行不同扣除標準制定的過程中,為更好地減輕稅負,做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希望能提供相應的參考:
其一,若是贍養老人子女配偶因故去世,而乙方配偶想要替已故的配偶繼續進行贍養公婆或者岳父母的義務,則可以根據相關的規定提供證明材料,讓其配偶來進行抵扣稅費,以此降低相應的稅費負擔。
其二,若是當前贍養父母方為非獨生子女,且非獨生子女自身存在經濟困難或是進行贍養協商,只能以平均分攤或者約定分攤的方式支付贍養金,而在此之中存在兄弟姐妹已故,且只有一位子女對老人履行贍養義務者,可以向當地政府出具證明,以享受與獨生子女相同的抵扣金額政策,以此減輕贍養老人的稅負壓力。其三,針對當前大病醫療方面。首先,在醫療科技進步的過程中,人們的健康保健意識正在不斷地提升,在醫療效果提升的同時,醫療費用的種類也在不斷地增加,此時為降低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應允許醫療服務相關的費用納入扣除范圍。
其次,還應完善稅收系統,并建立多機構信息平臺,提升對納稅人申報信息的真實性,加強對各個納稅環節的信息化銜接,以方便對納稅人、稅務機關的監督管理。與此同時,還可以與征信掛鉤,以此保障贍養義務和稅費收取的實踐性。當前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相關的稅務部門只根據國家醫保平臺的數據進行核算,但實際的醫院結算清單數據與醫保平臺的數據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進而造成醫療花費方面存在壓力。
此時,相關人員應針對當前實際花費和國家醫保平臺花費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將醫保報銷之后個人承擔的部分納入大病醫療的附加扣除項目中,由實際承擔此部分費用的納稅人進行扣除,以此減少相應的稅費負擔。
制定靈活的扣除方式 首先,建立專項附加扣除彈性機制。當前稅收的制度雖已進行優化,但是未能對于地區的差異以及物價的變動差異進行考慮那個。因此為促使個人所得稅更好地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且能使得收入調節功能得以落實,在進行專項附加扣除制度設置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如地域差異、物價變動、消費者指數變動等,進行調整。
其次,制度設計應注重家庭結構。在婚姻關系的基礎上,建立家庭單位為主、個人申報未付的方式,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開展納稅,以此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的作用,使得制度能體現出家庭的差異性,以此促使稅收制度更加的公平。
擴大扣除項目范圍
可以同時享受住房租金和住房貸款利息扣除政策 購房者在購房后等候交付房屋期間,同時承受著房屋的兩種費用——利率和租金,使他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購買第一套住房通常都是比較年輕的人群,他們面對著撫養孩子、贍養父母,還房貸等各種負擔,所以個人所得稅政策應當考慮到可以將貸款利息支出和租房開支兩項專項附加扣除進行合并。
首先,一般的現房交付周期從數月至數年,一般都不會很久,而且,這兩個優惠對納稅人來說也不會持續太久。另外,還可以為納稅人在兩種不同的稅收優惠中分別延長時間限制。這樣一來,不但能夠減輕買房人的財政負擔,而且也不必害怕普通老百姓會用這個條款來謀取長遠利益。
增加撫養支出專項附加扣除項目 對于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可以設定限額扣除標準,或者按照撫養費用在家庭開支中的比重來進行扣除。在扣除主體上,可以參照嬰幼兒照護、贍養老人等專項附加扣除,將其限制在家庭成員或者監護人的范圍內。例如,
其一,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緩解無工作能力人的扶養人的經濟負擔;其二,我國對有工作能力的人和沒有工作能力人具有平等性,促使其能感受到國家政策的優撫,以及政府對他們的關心。
將兩項住房支出專項附加扣除和將對無工作能力人員的撫養費用列入了專項附加扣除,使納稅人能夠更好地體會到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巨大優惠,從而推動收入分配的水平和縱向的公平。
考量不同層次人群扣除需求
照顧特殊嬰幼兒群體的特殊需求 將特殊群體的特別需要納入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中,有助于減輕特殊家庭育兒和撫養負擔,提升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首先,殘障嬰幼兒的基礎扣除可以從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中設置,并且在原有的每個子女1000元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提升,并將殘疾人的殘疾程度與個人收入的確定進行銜接。根據殘疾程度的高低,建立分級扣減限額。
其次,殘障嬰幼兒的家長亦為殘疾者,有特殊的扣除條款,依家長殘疾及子女殘疾情況而定,設立制度化的扣減額。殘疾子女的養育費用較高,且家長對殘疾照顧方式不熟悉、不了解,因此需要花費較大的精神和成分的,應根據殘障嬰幼兒不同年齡設置的不同扣除額度,以此提升稅收扣除的公平性。簡而言之,就是指家庭成員殘障人數越多、殘障程度越嚴重、殘障幼兒年齡越小,則丹云的轉型扣除數額愈高。
考慮家庭因素專項附加扣除的差異 部分發達國家的個人所得稅是以混合或綜合的方式進行的,在專項附加扣除考量的制定時,會將家庭的因素納入其中。比如在專項扣除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部分國家會更加重視家庭,特別是子女的數目,若是兩個人有同樣的工資,有沒有子女,子女數量與所繳稅款之間的差距很大。
而部分國家在個人所得稅的抵扣設置也更加的完備,包括撫養、就業學生、鰥寡殘疾等七項支出的扣除,以及醫療、社保、人壽等共計七項開支的扣除。據此來看,我國現行的專項附加扣除制度比較,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與此同時,我國自古為禮儀之邦,其中對于家庭文化的重視尤甚,所以在計算家庭生活成本時,也可以參照以家庭為單元來進行征稅,這不但使費用扣除更加具體、更加個人化,還能從根源上推動稅收公正與公平。
(作者單位:湖南省農林工業勘察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