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實發揮裝備制造企業對新能源業務的戰略支撐作用,為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貢獻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出明確要求,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為統籌發展綠色低碳裝備指明了方向。
在“雙碳”背景下,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是裝備制造企業共同的責任。作為中國石油產業鏈價值鏈上的重要一環,渤海石油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加快新能源裝備研發,加大推進生產清潔替代。公司牽頭編制《氫氣儲輸管道用鋼管》國家標準,研發國內首條長輸摻氫管道用螺旋埋弧焊鋼管,積極推進長慶油田“零碳井場”示范區建設,參與遼河油田稠油綠色低碳開發創新聯合體,在國內首創5000千瓦大功率電導熱油爐,研發形成直熱式和儲熱式“綠電鍋爐”產品集群,研發的二氧化碳密相泵較同類產品效率提升30%,自主金屬裂解水蒸氣制備“綠氫”技術國內領先,研發的新型風光互補離網型智能微電網系統為采油井場源源不斷輸送“綠電”……
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和集團公司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緊密圍繞集團公司“十四五”新能源新業務發展規劃和全流程技術發展部署,主動融入集團公司“六大基地”“五大工程”綠色低碳產業布局,快速跟進集團公司新能源業務,重點突破關鍵產品開發,切實發揮裝備制造企業對集團公司新能源業務的戰略支撐作用,為集團公司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貢獻力量。
依托國家戰略
我們堅決貫徹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服務服從國家戰略需求,以生態優先、節能減碳為原則,兼顧當前和長遠,統籌發展和安全,為提高能源高效供給能力提供裝備保障。
緊跟集團公司“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總體部署和構建“油氣熱電氫”五大能源平臺的步伐,立足“雙碳三新”,做好裝備制造前瞻性規劃,加快傳統裝備制造產業綠色低碳、數字化轉型,開啟“油氣裝備+新能源裝備”雙輪戰略驅動,助力“綠色中國石油”“數智中國石油”建設。
國家制定了更為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鼓勵和規范企業采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術開展優質的綠色制造業務,倡導并指導企業開展綠色制造的創新活動。我們將加強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以發展市場潛力為驅動,對創新技術、裝備和生產方式針對性地開展推進工作。推動構建以需求端技術進步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上下游協同、供應鏈協作的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創新促進機制,不斷提高綠色制造環境下產品的整體競爭力,為整個行業的升級轉型注入新的動力。依托大型新能源基地等重大能源工程,推進上下游企業協同開展先進技術裝備研發、制造和應用,通過工程化集成應用形成先進技術及產業化能力。
強化創新驅動
著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快速突破”支撐當前和“久久為功”引領未來兩個層面加大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創新攻關力度。
在支撐當前方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瞄準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等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快速突破,助力“零碳”能源供應。
在引領未來方面,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力爭在新能源新材料、深地深海能源等裝備領域形成一批原創性和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
重點推進井下大功率電加熱器、大功率儲熱型電鍋爐、分布式燃料電池電站等新型裝備研發制造,以及全流程綠色CCUS/CCS、新型壓縮氣體儲能、新型光熱發電、化石能源地下原位清潔轉化等技術研發應用,大力推進配套裝備研發,全力創建新能源產業孵化培育和制造基地。
加快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構建數字技術共享平臺,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驅動傳統制造業的綠色轉型。發揮數字技術對傳統制造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推動制造業企業由“高投入、高耗能和低附加值”的傳統生產模式向“低投入、低排放和高附加值”的先進生產模式轉變,通過向服務業延伸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提升制造業企業的品種引領力、品質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以及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低碳轉型效果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建立綠色低碳的數字化生態系統,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推動制造業結構調整。
大力實施科技人才高端引領、科技創新團隊匯智、新能源新材料新事業發展人才等專項工程,培育世界一流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工程科技專家,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創新型人才隊伍。
為領軍人才量身定制培養方案,支持牽頭承擔國家和集團公司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加快打造中國石油戰略人才力量。積極拓寬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聚焦“十四五”期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求,分層級細化梳理引才崗位,確定急需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攻關項目,采取“以才薦才”等方式更加精準引進高層次人才,實行“一人一策”特殊支持政策,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將培育戰略人才力量的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有針對性地選派企業首席專家、企業高級專家擔任青年科技人才導師,有計劃地安排青年科技人才擔綱領銜企業級科研項目,參與重大科研攻關、高層級專家現場會診。
深化國際合作
我們將充分利用雙多邊國際合作平臺,加強技術、標準、人才等全方位的國際合作。
鼓勵骨干優勢企業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及污染治理企業聯合,開展成套裝備出口、工程建設、運營維護等全流程業務的合作,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提高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按照“優先發展、積極部署、超前儲備”的思路,結合東道國資源稟賦、政策體系、發展規劃和合作基礎,系統謀劃、點面結合,探索“油氣+新能源+基礎設施”“油氣+CCUS”等新合作模式,積極推進生產用能替代項目,扎實開展清潔能源示范項目合作。
拓展能源數字化、智能化領域合作,推動海外油氣項目與新能源的融合發展,共同做清潔低碳能源的踐行者。
新時代,新征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更加光榮、責任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我們將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綠色低碳精品利器 。
本文作者為中國石油渤海石油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陸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