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和構建鄉村治理體系的重要途徑。基于對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的研究,發現其發展路徑包括方向指引、隊伍建設、資源整合和規模經營等4個階段。著眼未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需要從強化黨建引領、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農戶利益、創新經營方式等4個方面進行路徑優化,以形成農村地區集體強、農民富的發展新局面。
關鍵詞: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路徑優化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0-16-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0.003
0 引言
近年來,國家不斷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應運而生,成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改善農村基層治理的有益探索[1]。中央出臺了很多扶持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的政策。基于此,筆者以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歸納其發展路徑,以期為其他地區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啟發。
1 案例介紹
1.1 案例選擇
筆者選取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案例分析對象。選擇該案例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在全縣范圍內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推廣力度大。第二,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石家莊市黨支部領辦合作社16個示范點之一,成立時間早,發展比較成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村莊發展思路對全市村莊推進鄉村振興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第三,選取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研究對象,符合案例選取的相關原則。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采用“支部直辦+土地入股”的模式走出了一條“資源運作、土地流轉、產業增收、共商共享”的村莊發展之路,為廣大農村地區如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和如何有效進行鄉村公共事務治理開辟了新道路。
1.2 案例介紹
仝梅呂村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南因鎮,全村約有土地273.33 hm2,其中耕地面積232.67 hm2,耕地以種植大田作物為主。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立后,村集體以集體資產入股,占比51%;村民以土地、資金等入股,占比49%。村內村民入社率超90%。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在助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面卓有成效:2020年村集體收入6余萬元,2021年村集體收入21余萬元,2022年村集體收入72.6余萬元,2023年村集體綜合收入順利突破100余萬元。經實地調研發現,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可分為以下4個階段。
1.2.1 筑牢基層黨建基礎與凝聚思想共識階段
2019年,仝亞輝擔任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為仝梅呂村提出“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全民富裕”的發展理念,以黨建引領創新經營模式為抓手,把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合作社成立之初,村“兩委”自行制訂了《針對黨員隊伍組織渙散的專項整治方案》《黨員積分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來解決部分黨員干部作風差、工作效率低等問題。村“兩委”干部還先后走訪了山東省蘭陵縣代村、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學習了其“黨建引領、合股聯營、多元共治、共同富裕”的經驗,為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成立運行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現實經驗。
1.2.2 搭建合作社組織架構與制定規章制度階段
仝梅呂村合作社由村黨支部牽頭注冊領辦,建立了“第一責任人”和村“兩委”成員負責制。理事長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仝亞輝擔任,理事會成員由支部委員呂占平、村委委員趙立娟擔任,監事長由支部委員梅澤雄擔任,監事會成員由村委委員呂博洋和村民代表閆華岑擔任。村“兩委”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實行“兩駕馬車、一套人馬”的管理模式。合作社建立和完善了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從章程、民主管理、股金管理、財務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進行制度制定與規范;同時,實行“統分結合”的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方式,通過村集體統籌整合了農戶細碎化的土地資源,在村內形成了村集體統一經營與農戶個體經營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實現共贏。
1.2.3 整合土地資源要素與激活農民積極性階段
土地資源是仝梅呂村重要的可利用資源,利用土地增產增值提升村集體經濟是仝梅呂村發展的關鍵。村“兩委”干部圍繞土地流轉政策、收益、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轉變農戶傳統的思想觀念,引導其積極入社。在村“兩委”干部的不懈努力下,2020年土地入社面積達8.67 hm2,2021年土地入社面積達45.33 hm2,2022年土地入社面積達153.33 hm2,2023年合作社內土地面積達173.33 hm2,4年間社內的土地流轉面積實現了從0到173.33 hm2的飛躍。同時,仝梅呂村合作社下設了種植項目組、農機服務項目組等,有深松機、播種機、脫粒機等大型機械。便利的資源條件、集約化及現代化的經營模式為整合后成方連片的土地生產效率和農業產值提供了保障。
1.2.4 創新管理運營模式與提升經濟效益階段
仝梅呂村構建了“村黨支部+合作社+國企+農戶”的運營模式。田間種植與管理環節由村內4位種糧能手負責;中糧集團負責提供農資、收購和售賣糧食;村集體負責發放土地流轉租金和二次分紅至社員的賬戶,并留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公益金用于合作社運轉經費、村莊未來建設規劃支出及公益福利事業。增加土地收益、建設集體超市、發展特色產業成為提升合作社經濟效益的重要渠道。2020—2022年,合作社與安國市藥材公司、中糧集團合作增加集體收入;2022年初,建設了500 m2集體超市,為社員提供生產生活保障;相繼,建立古法傳統油坊、石磨面粉、手工豆腐等傳統工藝加工產業;同年12月,與石家莊綠特石磨面粉有限公司正式簽約,共同合作創建農業全產業鏈合作開發項目。
2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路徑探析
梳理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歷程發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筆者聚焦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方向指引、隊伍建設、資源整合、規模經營等4個方面,將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置于村莊場域,彰顯村級黨組織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2]。
2.1 方向指引:制定正確的發展目標
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首要任務是堅持正確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向,實現共同富裕。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的方向指引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基層黨組織把握正確的政治導向。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仝梅呂村嚴格執行有關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政策。二是基層黨組織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核心目的是帶領農民群眾發展集體經濟[3]。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群眾為核心,鼓勵村民入社,農戶的土地流轉租金由起初租給其他主體的3.75元/m2增至15元/m2。三是基層黨組織把握正確的利益導向。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建立“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將村民的個人利益融入集體目標,為農戶提供多渠道收入來源,即土地流轉租金、二次分紅、務工收入等。
2.2 隊伍建設: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由村內基層黨組織全權領辦負責。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重要組織保障[4]。仝梅呂村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加強合作社理事長自身建設。村黨支部書記在合作社的發展中起到領頭作用,需有擔當、有頭腦。仝亞輝書記積極參加“兩委”干部素質提升培訓班,提升自身能力。二是優化黨員干部結構。仝梅呂村黨員干部隊伍年齡偏大的居多。針對此,仝梅呂村積極吸納青年人才,并加大對青年黨員的培訓力度,為基層黨建工作注入新力量。三是加強黨員干部監督管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由基層黨組織全權負責,權力相對過大,容易產生“尋租經濟”。因此,仝梅呂村對黨員干部實行量化積分管理方案,根據黨員日常表現情況加減分,按照分數結果進行獎懲。
2.3 資源整合:推動多方力量參與
資源整合是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基層黨組織發揮其組織功能和資源鏈接功能整合多方資源,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根本驅動力[5]。仝梅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資源整合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動員功能。一方面黨員干部發揮帶頭作用,轉變農戶思想,鼓勵農戶以土地、資金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另一方面發揮合作社的平臺優勢,統籌整合了村內種糧大戶擁有的播種機、撒藥機、收割機等種植設備,提高作業效率。二是激活村級黨組織“資源鏈接”功能。國家與社會對村級黨組織的雙重嵌入也決定了村級黨組織可以有效鏈接國家資源和社會資源。仝梅呂村與中糧集團合作,為村內種植業發展擴展了農資及收購、銷售途徑,打造了“合作社+國企+農戶”新型鄉村利益共同體。
2.4 規模經營:助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經濟優勢在于土地成方連片、規模經營產生的經濟收益。其規模經營的優勢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降低成本獲取收益。村黨支部整合土地資源,將土地集中連片,村集體統一負責田間管理生產,相較于農戶個人種植經營,減少了農作物的生產成本投入。二是標準化生產獲取收益。合作社通過規模種植,采用科學種植技術和現代種植機械化設備,統一播種、管理、收割,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合作社下設種植、養殖、農機服務項目組。元氏縣鑫麥農業綜合發展專業合作社,供應鏈管理公司、文化傳播公司等村辦企業,所有企業均以村黨組織領辦、村集體控股、與涉農龍頭企業共建合作的方式運營,為農產品提供品牌形象、市場推廣等支持,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經驗與啟示
3.1 強化黨建引領,激發內生動力
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引領村民走向富裕的根本保障。一是激發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鼓勵黨員參加各類關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如何高質量發展的培訓活動,使其積極參與村莊集體經濟發展建設。二是鞏固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鼓勵引導黨員學習黨組織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相關知識,使其通過“學習強國”等軟件,提升自身素養與能力。三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黨風黨紀建設。完善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干部的監督體系,可制定《黨員積分制》《后進黨員幫扶方案》等管理制度,從而培育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優良作風。
3.2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運營水平
合理完備的內部管理制度是促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的關鍵所在[6]。一是規范合作社內部治理結構。基層黨組織在推行農村經濟工作時應堅持權責明確的原則,規范各主體的角色定位,從而規避“內部人控制”等現實問題。二是完善合作社民主監督機制。可創建“村務公開欄”,基層黨組織要將經濟活動的財務情況及時主動向村民公示,避免各種制度風險的發生。三是優化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合作社應推行靈活的分配方式,根據村內最終收益情況制定收益分配去向,平衡村集體與農戶之間的收益,保障分配效率,激發集體成員的積極性,激活組織內生動力。
3.3 保障農戶利益,實現合作共贏
保護農民利益是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核心要義。一是堅持農戶自愿入社、退社自由的原則。在推進農戶入股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時,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搞“一刀切”。允許村民根據自身具體情況,自愿選擇資金、土地或是勞動力入股。二是保護農戶經濟收益。合作社在利益分配方面應優先保障農戶入社后的利益,贏得農戶對村集體和合作社的信任,提高其入社積極性。三是用心經營管理收攏后的土地資源。合作社在將村民的土地集中連片后,應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科學的種植與管理,確保集體經營的土地產值得到保障。
3.4 創新經營方式,提高發展收益
堅持多元化的經營方式是推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的重要抓手。一是推進村內特色產業發展。應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產品的品牌效益,積極對接市場,發展訂單農業,或者借助電商平臺,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和渠道來提高經濟收益。二是加強區域間合作經營。倡導村聯合、村企聯合發展,通過地區相鄰或產業相近的村莊開展合作,統籌集中利用各村優勢特色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打造縣域內循環。三是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應注重村莊的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根據自身條件尋找適合當地的發展方向,在找準定位的基礎上,重點挖掘土特產業,培植“一業、一品、一特”。
4 結束語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一種典型的以組織振興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是廣大農村地區對如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成功探索。仝梅呂村通過“村社合一”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現了村集體與村民雙增收,形成了脫貧致富的“仝梅呂村經驗”。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將合作社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有機統一,形成基層黨建引領和統合農民的內生性發展新模式。
筆者基于仝梅呂村案例的研究,發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路徑為:基層黨組織把握正確的政治導向、價值導向、利益導向,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確定正確的發展方向;從加強合作社理事長自身建設、優化黨員干部結構、加強黨員干部監督管理等3個方面,對村內黨員干部隊伍進行建設,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打造堅實的組織保障;發揮基層黨組織功能和資源鏈接功能整合村內資源,推動多方力量參與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利用合作社土地規模化經營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以及村內特色產業的發展經營,最終實現村莊集體經濟的壯大。
這一發展歷程表明,地方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充分認識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展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時,需要強化黨建引領,完善合作社內部管理制度,保障村內農戶利益,創新合作社經營方式,結合村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走出一條由基層黨組織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彭茜.雙向激活:農村基層黨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的互動邏輯:以山東省“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例[J].安徽鄉村振興研究,2022(4):37-47.
[2]管珊.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實踐邏輯與效能優化:基于魯中典型村的歷時性探討[J].中國農村觀察,2024(1):146-160.
[3]張心亮.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運行機理與發展進路[J].河南社會科學,2021,29(1):49-56.
[4]李卓.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實現機制研究:陜西省袁家村的經驗[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1):80-91.
[5]錢淼,郭紅東.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如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基于山東省蒙陰縣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OL].農林經濟管理學報,1-14[2024-04-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28.F.20240319.1103.
004.html.
[6]徐平.鄉村振興視域下基層黨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24(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