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釋放出巨大的綜合性效應,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引擎。通過發揮其多元價值功能,鄉村旅游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動力。借鑒相關研究,構建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效應的評價體系,并通過調查問卷及訪談對河南省典型的鄉村旅游地進行調研;運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結合定量分析結果和訪談內容,綜合評價河南省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效應水平。從鄉村振興的5個維度來看,驅動效應顯著度從高到低依次為:產業興旺、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治理有效。基于此,今后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重點應放在生態環境和鄉村治理方面,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振興;驅動效應;效應評價
中圖分類號:F59;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0-30-7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0.006
0 引言
鄉村旅游是連接鄉村和城鎮的紐帶和橋梁,通過旅游者的流動,有效促進了信息流、資金流和物資流的交換,有助于平衡城鄉之間的差異。鄉村旅游不僅打破了鄉村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還能發揮農業多功能效應,促進農產品加工等第二產業的發展。旅游是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對旅游者來說,可以增長見識;對旅游目的地來說,會促進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鄉村旅游所帶來的效應與鄉村振興戰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契合的,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因此,從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視角出發,未來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點在于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使鄉村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轉型。以振興鄉村為目標,提高鄉村旅游產品品質,整合鄉村旅游資源,協同不同部門不同產業,挖掘發展動力,是未來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務。
學術界對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關系的研究始于2017年,相關研究多從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如何發展及二者耦合協調3個方面展開。學術界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已達成共識,認為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一部分學者從理論視角進行邏輯推理。朱建江[1]較早關注到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以上海市為例分析了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策略。蔡克信等[2]認為鄉村旅游通過實現農業多功能性價值與游客體驗需求多元性的精準對接,推進鄉村振興。陸林等[3]從多學科視角構建了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另一部分學者運用定量方法研究二者之間的耦合度,分析其耦合演化機制與規律[3]、耦合影響因素[4],劃分了耦合階段[5],從時空視角進行耦合差異性和區域性研究[6]。現有關于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效應評價的研究多是以村莊為案例的小范圍區域性研究[7]。目前,很少有學者把鄉村旅游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績效評價體系的指標。
諸多學者對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相關研究成果為該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從省域視角,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效應怎么樣?如何評價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效應?該研究在分析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可能作用的基礎上,借鑒相關研究構建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效應的評價體系,通過問卷調查及對河南省一些典型的鄉村旅游地進行訪談式調研,利用調研數據評估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效應水平,并結合訪談情況,提出鄉村旅游發展驅動鄉村振興的建議,以期為鄉村振興實踐提供參考。
1 研究區域概況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與人口大省。從《2023年河南統計年鑒》可見,2022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達9 872萬人,其中鄉村常住人口為4 239萬人,占42.93%。2022年,河南省生產總值達61 345.05億元;其中,農林牧漁總產值達10 952.24億元。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共有1 180個鎮、586個鄉、12個民族鄉和44 615個村民委員會。2022年,河南省農村水沖式廁所比例達79.8%,飲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占比為79.3%,炊用能源中電用比例為26.2%,罐裝液化氣石油占比49.1%。2022年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 697元。河南省旅游業及鄉村旅游業發展情況統計數據顯示,2014—2018年河南省鄉村旅游總收入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如表1所示。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非常重視“三農”發展。近年來,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取得了許多成績。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共打造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45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6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724個、省級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234個、省級休閑觀光園區250個、省級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49個。
2 研究方法
2.1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學界有關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研究從多個角度展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8]。借鑒前人相關研究成果,考慮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發展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的重點,結合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內涵的相關解讀[9],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5個維度(從每個維度提取3~5個指標,共22個子指標)構建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效應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基于構建的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效應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調查問卷,為此次調查研究創造有利條件。
2.2 數據來源
為了實現調查目的,獲取研究數據,根據調研內容,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該問卷包含3個部分,即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作用、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和對提升鄉村旅游高質量驅動鄉村振興的意見及建議,共計28個問題。
問卷調查活動于2023年5月6—16日進行。筆者通過在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嵩縣和宜陽縣鄉村旅游當地居民微信群里進行問卷轉發,對當地居民進行了調研。同時,筆者也通過在文旅企業和文旅行政管理部門的同學,在其工作群轉發問卷,對文旅企業工作人員和鄉村旅游行政管理者進行調研。此外,筆者還通過課題組成員所在的旅游管理科研群、旅游管理教師群發放調查問卷,并到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鎮郝堂村、新鄭市龍湖鎮泰山村、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鄉櫻桃溝村對當地居民進行訪談式調研。此次調研旨在了解鄉村旅游的發展情況,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滿意度,并從不同相關利益者視角深入探討鄉村旅游對鄉村振興的影響。這將為提升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的效益提供依據。被調查者范圍比較廣泛,可獲取的信息相對全面。
3 數據處理及結果分析
3.1 調查結果及樣本分析
此次調查對象包括鄉村旅游地居民、鄉村旅游從業者、文旅企業工作人員、旅游管理教師、旅游管理研究生、鄉村旅游行政管理人員、旅游管理相關專家學者等。共獲取問卷305份,剔除27份無效調查問卷,得到278份有效調查問卷,有效率為91.1%。對樣本進行分析,得出的基本信息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從性別視角看,被調查者分布相對均衡;被調查者年齡基本上在21歲到60歲;被調查者職業包括旅游企業員工、農民、個體/自由職業者、政府事業單位員工、專家學者和離退休人員,其中農民占比34.9%,符合該研究的內容與目標。
3.2 指標體系檢驗與修正
該研究選擇SPSS 27.0作為統計分析工具,對調查問卷中的量表信度進行測量,并據此完善,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河南省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的效應進行評價。
3.2.1 調查問卷中量表的信度分析
調查問卷編制量表的目的是調研被測變量的特征,信度檢驗是為了驗證量表測量后觀測數據的一致性。
該研究主要采用Cronbach α系數計算方法檢驗量表的數據可信度。從表4可以看出,量表總信度為0.914,大于0.8,表明該調查量表信度非常好,量表中選取的指標可靠性非常高。
3.2.2 因子分析的適宜性檢驗
運用因子分析法對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的效應進行評價,須對效應的量表進行描述性統計和信度檢驗(見表5)。
調查問卷中涉及5個維度、22個指標,為了方便分析,也為了使信息損失達到最小,該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信息提煉研究。為檢驗調查問卷所獲取的信息是否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通過調查問卷所獲得的數據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從表6可以得出,KMO值為0.914,大于0.7,滿足了適用主成分分析法的條件,證明該項目所獲取的數據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研究;且通過Bartlett球形度檢驗,p值為0,小于0.05,也說明所獲取的數據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
3.2.3 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正交旋轉法進行主成分因子方面的提取,得到了表7呈現的結果。
表7顯示了所提取的主成分情況及每個主成分所承載的信息量。從表7中的數據可以得知: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主成分有5個,這5個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分別是39.757%、18.322%、6.710%、5.314%、4.161%,累積方差百分比為74.265%。另外,此次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5個主成分所對應的加權后方差百分比(即權重)依次為:18.109/74.265=24.384%;15.908/74.265=21.421%;15.531/74.265=20.913%;15.294/74.265=20.594%;9.423/74.265=12.688%。
此研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采取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的旋轉方法,目的是找出所提取的5個主成分與22個指標之間的對照關系。旋轉在迭代7次后已收斂,表8是主成分對22個指標的信息提取情況,以及主成分和22個指標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表8中還可以獲知,22個指標對應的共同度都是高于0.3的,正面研究項和主成分之間的關聯性是比較強的,5個主成分能夠最大限度地承載22個指標信息。
第一主成分“成分1”通過“村委成員更具有奉獻精神和集體意識了”“村委成員為老百姓辦更多實事了”“村民有權表決村內問題并使境內治安得以完善了”“村委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路徑了”“村級組織換屆人選進行公開選投,更具有公信力了”這些觀測指標來反映,可以將其命名為“鄉村治理”。
第二主成分“成分2”通過“就業崗位增加了”“家庭整體收入提高了”“幸福感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來源更廣了”這些觀測指標來反映,可以將其命名為“鄉村富裕”。
第三主成分“成分3”通過“村民自覺維護周邊衛生環境了”“污水處理設施完善了”“河道污水排放量減少了”“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保護了”這些觀測指標來反映,可以將其命名為“鄉村生態”。
第四主成分“成分4”通過“當地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合理了”“當地的酒店及民宿變多了”“農產品比以前好賣了”“餐飲等服務業變發達了”“交通、物流、通信更加發達了”這些觀測指標來反映,可以將其命名為“鄉村產業”。
第五主成分“成分5”通過“居民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地方傳統文化得到保護了”“民俗和文化節日活動增加了”這些觀測指標來反映,可以將其命名為“鄉風文明”。
綜合前面主成分因子分析結果可知,前面所構建的河南省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效應評價指標體系得到了數據的印證。
3.2.4 效應評價步驟與結果分析
3.2.4.1 評價步驟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了包括鄉村產業、鄉村治理等5個主成分的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效應評價的測度模型。根據調研數據,計算每個調研樣本對應的主成分得分。根據分值判斷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效應,分值越高效應越明顯。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得到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方面的得分情況,以此來評估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5個維度的效應水平(見表9)。
3.2.4.2 結果分析
問卷設計運用里克特量表法,設置最高為5分,最低為1分。因此,為便于分析對比,在衡量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效應時最高分設定為5分,最低分設定為1分。同時,依據驅動效應評價結果,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驅動鄉村振興的水平分為3個等級,平均值≤2為低級,2lt;平均值≤4為中級,平均值gt;4為高級。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河南省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效應的最高值為4.955,最低值為2.682;效應得分在2到4分之間的人數共191人,占68.705%,效應得分在4分以上的人數共87人,占31.295%。綜合得分為3.797分,表明河南省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效應屬于中等偏上水平。
從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驅動鄉村振興效應的5個維度得分看(見表10),5個維度中鄉村產業的得分最高為4.263分,鄉村治理得分最低為3.263分。由此可知,河南省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效應整體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在鄉村產業方面效應最為明顯,其次為鄉村富裕,在鄉村治理方面的驅動效應也有一定體現,但是相對其他方面有一定差距。
4 結論與建議
結合前述調研數據,河南省鄉村旅游在驅動鄉村產業方面的效應平均得分為4.263,在鄉村振興的5個維度中位于第1位,可見鄉村旅游對其正向影響高;驅動鄉村富裕效應平均得分是4.099分,在鄉村振興的5個維度中位于第2位,促進優化作用達到了較強水平;驅動鄉風文明效應的平均得分是3.903,在鄉村振興的5個維度中位于第3位,屬于中等偏上水平,可見鄉村旅游對其正向影響高;驅動鄉村生態效應的平均得分是3.496,在鄉村振興的5個維度中位于第4位,其得分屬于中等偏上水平,可見鄉村旅游對其正向影響高;推動鄉村治理效應的平均得分是3.263分,在鄉村振興5個維度中位于第5位,可見鄉村旅游對其發展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與其他4個維度相比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針對以上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4.1 提高旅游經濟發展韌性
鄉村振興在保證高效的同時更要注重其穩定性,這就要求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特別注意提升經濟發展的長效性。從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視角分析,就是要提升鄉村旅游韌性,即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首先,通過拓展鄉村旅游產業鏈,分散其風險。其次,以發展鄉村旅游為契機,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揮農業多種功能,在鄉村空間范圍內整合資源,實現資源跨界融合[10],以目前現有農業為基礎,以上下游企業充分協作、不同產業跨界融合、數字技術滲透、對集體經濟進行創新性改革等方式,實現資本、技術、土地等資源優化配置,增加鄉村廣大人民群眾收入渠道,加快對農業體系的現代化改造,實現農業轉型升級。
4.2 健全生態環境相關監督機制
首先,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績效考核,建立獎懲機制,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其次,對鄉村旅游經營者和鄉村旅游消費者進行相關教育和引導。對鄉村經營者的教育從引導其改變經營理念開始,對鄉村旅游消費者可從引導其綠色出行開始[11],提升公眾環保意識。
4.3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驅動鄉村振興
旅游地需要把旅游發展與鄉村人民群眾利益結合起來。因此,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要讓人民群眾參與進來,使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具有可持續性。為此,旅游地要做到兩點:一是要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拓寬參與渠道,聽取群眾意見;二是要在利益分配中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利益[12],使人民群眾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獲益、獲利,從而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朱建江.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發展:以上海為例[J].上海經濟,2017(6):17-24.
[2]蔡克信,楊紅,馬作珍莫.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8(9):22-27.
[3]陸林,任以勝,朱道才.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1):102-118.
[4]李志龍.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系統耦合機制與協調發展研究:以湖南鳳凰縣為例[J].地理研究,2019,38(3):643-654.
[5]龐艷華.河南省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耦合關聯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1):315-320.
[6]馬小琴.山西省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度測度[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9):257-262.
[7]董文靜,王昌森,張震.山東省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時空耦合研究[J].地理科學,2020,40(4):628-636.
[8]馬瑛,吳冰,賈榕榕.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績效評價研究:以太原市王吳村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12):124-131.
[9]柯曉蘭.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困境及路徑優化:基于四川省17縣(區)25個鄉鎮的調查[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1,37(10):1247-1255.
[10]向延平.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內在機理與動力機制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21(2):41-47.
[11]麻學鋒,劉玉林,譚佳欣.旅游驅動的鄉村振興實踐及發展路徑:以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為例[J].地理科學,2020,40(12):2019-2026.
[12]劉朝文,何文俊.向玉成.鄉村旅游視域下的鄉村振興[J].重慶社會科學,2018(9):9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