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村落逐漸失去生命力。為實現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研究者需要對鄉村地區的景觀空間格局進行重塑。為豐富傳統村落景觀設計思路和方法,在分析活態傳承理念和傳統村落概念的基礎上,總結活態傳承理念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的作用,提出基于活態傳承的傳統村落景觀設計原則,并以洛陽市魏坡村為例,從鄉村建筑、公共空間、植物景觀等方面探討活態傳承理念下的傳統村落景觀設計策略。活態傳承理念可有效指導傳統村落景觀設計,有助于傳統村落的全方位保護和發展。
關鍵詞:活態理念;傳統村落;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0-118-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0.026
0 引言
鄉村振興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在實現鄉村快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打造美麗鄉村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傳統村落和鄉村景觀進行保護和利用,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我國鄉村文化的魅力,也可以為鄉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然而,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研究缺乏與傳統村落的深度融合,更新策略缺乏理論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研究,導致傳統村落的景觀更新成效不顯著。可見,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雖然已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是仍需從多個理論層面深入探討傳統村落的景觀更新活化,按照村落的原有肌理與生長規律,以合理的規劃、適宜的尺度及生態的方法優化空間物象關系[1]。為探究活態傳承理念下的傳統村落景觀更新設計策略,筆者以洛陽市魏坡村為例,對活態傳承理念下的傳統村落景觀改造進行研究,為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及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 活態傳承理念與傳統村落概念分析
1.1 活態傳承理念
活態傳承理念作為一種保護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方法,其核心在于深刻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動”的本質特征。活態遺產以“活態”為核心,以“靜態”為基礎,以“動態”為創新手段,通過動靜互補的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域性、活態性、依附性等多個層面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2]。活態傳承強調的是在非遺的原生環境和社會語境中進行傳承與實踐活動,確保傳統藝術、手工藝品、民俗、表演藝術和傳統醫學知識等這些文化表達能夠保持其自身活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創新和發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活態傳承逐漸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別是在傳統工藝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目前,已有部分研究者嘗試將活態傳承理念的應用范圍擴展到傳統村落遺產保護、鄉村旅游規劃、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并提出從物質活化、精神活化、產業活化和機制活化等多個方面入手,實現鄉村的全面活化[3]。
1.2 傳統村落景觀
傳統村落景觀作為我國農村文化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見證了我國農村文明的歷史演進,是寶貴的歷史遺產。傳統村落作為農耕文明的載體,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美學價值和經濟價值,是看得見的傳統文化明珠,也是寄托鄉愁的精神家園[4]。一方面,傳統村落凝聚了世代農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展現了我國鄉村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地域文化、建筑風格和社會風俗。傳統村落景觀的保護和開發既是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傳統村落通過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景觀,構成了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這不僅是我國農業文明時期的重要遺存,還是鄉村文化遺產的寶庫。總之,深入探索傳統村落,能夠領略古代村民的智慧與生活方式,深切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邃。
2 活態傳承理念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的作用
2.1 保持并激活傳統村落的文化生命力和社會經濟發展活力
在尋求傳統村落未來發展的道路時,喚醒其文化活躍性和維系社會經濟運作顯得尤為關鍵。古村落作為中國的文化遺產之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利用活態傳承理念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可以保持并激活傳統村落的文化生命力和社會經濟發展活力。首先,在此過程中策劃各種各樣的文化慶典活動及搭建文化展覽館,可以提升民眾對鄉村文化的信賴感與歸屬感。其次,可以在保護好現有鄉村風貌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以鄉村文化產業化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其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彰顯鄉村文化生命力[5]。最后,在為村落帶來收益的同時,可以引入現代技術和管理思維,促進傳統村落與現代社會融合,提高鄉村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標準,推動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2.2 提升傳統村落景觀的活力
豐富傳統村落景觀的活力,目的在于保護和振興鄉村文化,提高村莊的吸引力及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鄉村景觀保護致力于為其注入時代的活力[6],這不僅能改善物質環境,還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傳承和發展。在活態傳承理念的指引下,傳統村落景觀與歷史文化緊密相連,共同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而并非孤立地存在。活態傳承強調傳統村落景觀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尊重和保存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強調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提煉其精神本質和價值觀,不斷探索新的傳承方式和表現形式,積極吸收現代文明成果,為傳統村落景觀注入新的活力。另外,活態傳承可通過引入藝術與創意元素、活化利用空置房屋和美化自然景觀等方式提升傳統村落的景觀質量和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一個既有歷史深度又充滿活力的居住和旅游空間,從而實現鄉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3 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活態保護作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的重要理念,在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有效路徑。傳統村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由此將傳統村落景觀形態保護與發展建設理念和實踐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7]。因此,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景觀的同時,還應充分考慮村落與周邊環境的關系,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在傳統村落景觀保持原貌的同時實現與現代社會的和諧共生。具體來說,傳統村落作為一種獨特的空間類型,要通過創新空間使用和提升空間品質等策略促進其活化發展,推動傳統保護機制和現代發展共生融合,促進傳統村落振興與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8]。在活態傳承理念的推動下,傳統村落的文化底蘊、歷史記憶和生態特色會進一步得到挖掘和傳承,生態環境會得到有效保護,旅游業會得到蓬勃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會得到不斷提高,傳統村落也將在走向現代化的同時保持原有的魅力和特色。
3 基于活態傳承的傳統村落景觀設計原則
3.1 挖掘鄉村文化,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
鄉村因具有豐富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多樣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被譽為人類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和“博物館”[9]。具體來說,在探尋村落文化基因的過程中,要深入村莊的每個角落,發掘包括傳統技藝和民俗活動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些蘊含著豐富文化基因和生活信息等在內的村落文化進行整理,更好地理解村落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從而為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貢獻堅實的力量。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村落的文化保護極為重要,這些留存下來的東西既是鄉村文明的見證,也是村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日漸消失的危機[10]。因此,有關部門與機構可以通過舉辦文化展覽、開設技藝培訓班等方式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財富,讓更多民眾了解和認識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確保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發展;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保障。總之,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讓這些古老的村落恢復往日的活力,為后代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3.2 整合傳統村落景觀體系,構建活化公共空間
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承載著多種功能,是反映村民日常生活需要、改善村民生活品質的重要空間[11]。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化的推進,許多傳統村落的景觀體系逐漸被破壞,公共空間也日益萎縮。因此,要靈活運用公共空間,還原當地民俗民風、復興鄉村傳統藝術文化,從而提升公共空間活力,使傳統村落的優秀非物質文化得以傳承與保護[12]。首先,在傳統村落景觀要素的保護和修復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村落景觀特色,結合現代生態景觀設計理念,將村落公共空間打造成過去與未來、生態與景觀相結合的復合型村落景觀空間[13]。同時,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手工藝品展示會等活化公共空間,吸引村民和游客參與,增加村落活力。其次,利用現有的公共空間設立文化展覽館、圖書館、茶館等場所,讓村民和游客在享受文化氛圍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了解和體驗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再次,各地應通過政策指導、資金投入、技術支持等手段,強化傳統村落的規劃與管理,避免過度商業化開發,確保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在此過程中,應對傳統村落景觀進行系統整合與建設,使其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空間。
3.3 增強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設計
目前,傳統設計文化與近現代設計文化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傳統設計文化逐漸被摒棄,設計師傾向于運用和模仿西方設計文化,這似乎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14]。在此背景下,人們對傳統文化內核的保留和對現代生活的便捷與舒適都產生了強烈的需求。正是這種需求,催生了傳統與現代融合性設計。這種設計不僅體現在建筑外觀上,還表現在內部功能與結構上。
首先,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設計使建筑外觀展現了獨特的韻味。在保留傳統建筑元素的基礎上,設計師巧妙地融入現代設計理念,使建筑呈現出一種既有傳統文化底蘊又富有現代氣息的美感。這種設計風格不僅彰顯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展示了現代文明的成就,成為城市風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其次,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設計在建筑內部功能與結構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內部空間布局上,設計師兼顧傳統建筑的空間美學和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創造出既符合傳統觀念又具有現代功能的居住環境。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使得傳統建筑在承襲原有結構特點的基礎上,更加穩固、安全、節能。
總之,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設計作為一種充滿智慧與創意的設計理念,既滿足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又滿足了人們對現代生活的實際需求。在未來的建筑實踐中,這種設計風格將會更受關注和推崇。
4 實例研究——洛陽市魏坡村活態傳承景觀設計
洛陽市魏坡村歷史悠久,有豫西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建筑群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展現了古代建筑藝術的卓越成就。該地區一直保持著原始的鄉村特色,但其建筑外觀略顯陳舊,曾經富含獨特魅力的鄉村景觀如今已所剩無幾。在此情形下,魏坡村的鄉村景觀設計以古建筑保護與活化為指導思想,以村莊的自然與文化資源為依托,通過藝術賦能、文化再造、設計共生的方式,營造出一個富有歷史文化氣息、彰顯特色文化的鄉村新場景。
4.1 鄉村建筑方面
魏坡村的核心區域坐落著一個重要的古建筑群,這是清代順治年間衛氏家族的祖先衛天祿及其后人所建造的綜合性宅院。該宅院集祠堂、私塾、繡樓、南北古宅于一體,可以展現出官宦世家的生活場景。經過適度的修繕與提升,這處古建筑群在保留原有結構及風貌的基礎上,更顯莊重典雅。村莊內新舊建筑并存,和諧共處,并且在新與舊的演變中呈現了鄉村的發展歷史。村內重點保留了一條以古宅院和古國槐樹為基礎延伸出的無形線,將新與舊分割開來。分割線前,通過對古民居進行改造與更新,園區內衍生出一系列藝術裝置、主題展覽和主題論壇等;分割線后,古老宅院依舊透著古樸與滄桑。新舊建筑各自獨立又相互依存,過去的建筑也留住了記憶的鄉愁,展現了地域建筑發展的歷史文脈。
此外,新式建筑立足于原有的建筑形態,融匯現代建筑學的設計理念與先進技術,還原了鄉村獨有的建筑文化景觀。以魏坡村入口處的快閃空間為例,在舊民居的屋頂樣式上搭配大面積落地玻璃,融合現代化的商業內容,在保留老建筑的基礎上融合新的內容。屋頂還原了魏家坡古民居的硬山頂,并保留著不同寓意的脊獸,建筑上也呼應了依坡而建的古民居的參差錯落。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設計,使建筑外觀在整體上保留了魏坡村最淳樸的鄉土風情,同時也展現了鄉村文化與建筑設計新理念相結合的獨特韻味。
4.2 公共空間方面
4.2.1 商業空間布局
魏坡村運用多樣的手法重現了鄉村傳統生活氣息,形成了具有獨特體驗趣味的公共活動空間,建筑上巧妙地融入了現有傳統文化和高墻、巷道等元素,使人們在穿行過程中感受到鄉村寧靜的氛圍。對公共空間進行活化構建,無論是店門外的座椅,還是廣場、臺階、樹下和草坪,都成為人們休息、嬉戲和交流的場所。而戲臺,則帶來了村落公共生活和公共交流的回歸,樂隊與居民游客的圍坐,將鄉土中國村落生活的現代詮釋推向了更新的篇章。每家店鋪,雖然風格迥異,但整體上卻有一種鄉村的和諧之感。
4.2.2 歷史文化遺跡
魏氏家族之所以綿延至今,正是因為對家風家訓教育的重視。魏坡村通過對原有古建筑群的修繕提升,改造成集研學、教育于一體的鄉愁博物館,將魏家家訓中的勤儉持家、衣著樸素、敦親睦族等一些內容貫徹落實到鄉村治理、教書育人過程中。通過對這些傳統文化的挖掘,讓更多人了解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表達了村民對當地傳統文化與美德的秉承與堅守,重現了魏坡村極具代表性的鄉土文化精神,確保鄉村寶貴的文化遺產能夠得到繼承發展。
4.3 植物景觀方面
在觀賞植物景觀方面,魏坡村以牡丹為名,其栽培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魏坡村作為“魏紫牡丹”的誕生地,每逢春日,牡丹園里便會盛開成片的牡丹,吸引無數游客前來觀賞。每年的牡丹文化節,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感受這獨特的文化氛圍。如今,這里不僅有傳統的牡丹園,還有以牡丹為主題的創意產業園、牡丹文化博物館等。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與古老技藝相結合的新方式,牡丹栽培技藝得以在新時代中煥發新生,不斷傳承下去。此外,在農業景觀方面,魏坡村遠離街鎮,村內地肥水綠、綠樹成蔭,仍保持著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并且已逐漸形成極具河南特色的麥田景觀。根據小麥的生長周期,魏坡村精心挑選地理位置好、視野開闊的區域,開展攝影比賽、農耕體驗及親子自然教育等農田互動式體驗活動,逐漸形成創意與藝術相結合的新型農田景觀,發展農業觀光產業。總之,種植產業與互動體驗項目相結合的鄉村植物景觀,賦予了魏坡村獨特的鄉村特色,營造了一片充滿魅力的沃土。
5 結束語
筆者以洛陽市魏坡村為例,探討活態傳承理念指導下的傳統村落景觀設計策略。在魏坡村,這一理念體現在對古建筑群的修復與提升方面,通過新舊建筑交融共存展現出鄉村歷史文脈,并以舉辦文化活動和設立博物館等方式留存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魏坡村積極利用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牡丹園及麥田景觀等),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文化的有機融合。這一舉措不僅有效保護了當地的文化遺產,還為傳統村落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活態傳承作為傳統村落特色文化保護的重要方式,在景觀設計改造中應著力于鄉村的生活文化和特色產業,立足于自然、產業、人文等多方面資源,促成當地特色文化多種要素的整體活化,避免傳統村落走向單一的現代化、城鎮化和碎片化,從而完成傳統村落全方位的活態傳承。
參考文獻:
[1]祝越.地域文化景觀視角下傳統村落活態更新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區漆橋村為例[J].裝飾,2022(7):142-144.
[2]李紫萱,肖湘東,王秋艷,等.基于活態傳承理念的美麗鄉村景觀更新設計:以震澤鎮永樂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4(1):261-263.
[3]王美,陳興貴.傳統村落“整體活化”理路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7(6):25-33.
[4]李伯華,劉沛林,竇銀娣,等.中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及其研究進展[J].地理研究,2017,36(10):1886-1900.
[5]呂賓.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J].求實,2019(2):97-108,112.
[6]歐陽勇鋒,黃漢莉.試論鄉村文化景觀的意義及其分類、評價與保護設計[J].中國園林,2012,28(12):105-108.
[7]呂勤智,丁于容.論傳統村落景觀形態整體性保護與發展的作用與意義[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1):17-21.
[8]李勤,呂雙寧,武仲豪,等.場景理論下傳統村落文旅空間品質評價體系研究[J].北京建筑大學學報,2024,40(2):24-32.
[9]馮曉剛,宋昆侖,馬啟云,等.數字孿生村落:傳統村落全要素智慧化營建新范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3(1):39-45.
[10]王歡.旅游視閾下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23.
[11]康厚谷.湘西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形態特征及活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12]王千意,黃瀅.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設計:以常州梅林村為例[J].設計,2018(23):67-69.
[13]袁巧生,袁亦丹,賀慧.傳統村落的演繹與重生:鄂東丘陵地區洞溝垸傳統村落在地化設計實踐探索[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23,38(4):23-30.
[14]姚善良,陳陽.打造設計文化生態系統,提升中國設計文化自信[J].設計,2024,37(7):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