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北京市海淀區經濟總量突破萬億,達到10206.9億元,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后的第二個萬億級市轄區。從根本原因來看,實現GDP 過萬億是海淀區依托獨特資源稟賦,深耕改革開放試驗田,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走以“科技創新、產業報國”發展之路的必然結果。從驅動因素來看,主要體現在七大動力。
服務大局、同頻共振的時代發展動力
從發展歷程來看,海淀的萬億GDP 是在服務國家和首都大局,緊跟國家和首都發展需要謀劃和推動自身發展,與新時代發展同頻共振中實現的。改革開放以來,從海淀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78 年)起步,到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88 年)、中關村科技園區(1999 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09 年)形成,再到2010 年啟動中關村科學城建設,海淀區不斷譜寫發展的新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北京落實“四個中心”戰略定位,進入減量發展的新階段,2014 年海淀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2020年上升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這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賦予海淀的重大責任使命。海淀區聚力支撐北京國際創新中心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在服務國家和首都大局中實現了創新驅動的韌性增長,發揮了首都經濟“壓艙石”的作用。
自立自強、融入全球的創新策源動力
海淀區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強化原始創新,順應世界科技發展趨勢進行超前布局,創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依靠科技優勢鍛造出了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發展模式。從最初的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到新一代互聯網、新材料、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關鍵技術領域,從“跟跑者”轉變為不同領域“并跑者”、局部領域的“領跑者”,這些都是海淀區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未來發展的動力。近年來,海淀區積極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服務中關村實驗室、啟元實驗室在軌運行,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產出新一代量子計算云平臺、256 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 悟道3.0” 系列大模型等重大成果。駐區有37 所高校、96 家國家科研機構,這些高校院所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孵化、產學研融合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為創新策源和源源不斷人才供給的基石。2022 年,海淀區專利授權量73036 件, 占北京市的36% ;PCT 專利申請量5578 件, 占北京市的48.7% ;海淀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約740件,是全國的近25 倍。
聚焦前沿、賽道領跑的產業變革動力
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開始的消費電子“貿工技”到20 世紀90 年代興起的互聯網浪潮、過去10 年的移動互聯網,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經濟,海淀區緊緊把握全球產業變革發展趨勢,始終勇立全球高技術產業發展潮頭,因時應變,不斷發力領跑產業“新賽道”。海淀區大力發展高精尖產業,構建以大信息產業為支柱,以大健康產業為突破,以科技服務為基礎,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以未來產業為先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海淀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區、人工智能企業近千家,占全市的2/3、全國的1/6 ;生命健康產業重點企業占全市1/4 ;機器人、智能網聯、空天科技等領域重點企業均占全市的6 成以上。
龍頭帶動、梯隊躍升的企業主體動力
海淀區GDP 突破萬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區域內市場主體活力的持續迸發,各類科技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推動經濟不斷躍升發展。20 世紀80 年代,中關村抓住PC 時代浪潮,產生了聯想、方正等一批國際知名的領軍企業;20 世紀90 年代,緊跟互聯網時代步伐,涌現出新浪、搜狐、網易、百度等一大批互聯網企業;移動互聯網時代,又成長起小米、滴滴、美團、字節等移動互聯的領軍企業;進入萬物互聯的人工智能時代,字節跳動等大型平臺企業加力向人工智能轉型,同時產生了第四范式、曠視、寒武紀等新銳企業。盡管受到了3 年疫情的沖擊,海淀區平均每天仍然誕生50 家科技企業, 截至2022 年底,海淀區共有企業25.3 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近13 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29家,獨角獸企業51 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萬家, 占全市4 成以上。特別是2010 年以來, 在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推動下,海淀出現特有的“八年千億”現象(目前僅有字節跳動、小米),成為海淀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比如,字節跳動2012 年成立,2019 年營收破千億,達1300 億,之后是一年一臺階,2020 年2400 億,2021 年4300 億,2022 年5500 億,2023 年首次超過騰訊和阿里,成為中國規模最大、贏利能力最強的互聯網公司。
開放包容、廣聚精英的人才匯聚動力
科技與人才相輔相成,海淀GDP破萬億的秘訣離不開人才。改革開放后,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市場實現了深度的對接融入,一批科技人員沖破體制機制束縛,從中關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來,“下海”創辦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一批人才出國留學并學成歸國創業,海淀中關村聚集了一批具有家國情懷的企業家, 有力驅動了海淀經濟社會變革發展。從20 世紀80年代至今,中關村先后出現了以陳春先、柳傳志、王選等為代表的第一代企業家,以楊元慶、王志東、王文京等為代表的第二代企業家,以雷軍、李彥宏等為代表的第三代企業家,以及新時代涌現的張一鳴、王興等新興企業家。黨的十八大以來,海淀區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實施“海英計劃”“薪火共燃”等系列人才計劃,不斷厚植人才根基,形成集聚式創新創業,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更加凸顯。2022 年海淀人才資源總量199.7萬,占全市人才資源總量超1/4 ;在海淀生活和工作的兩院院士約600 人,占全國35%,2023 年新增兩院院士約占全國的1/4 ;海淀區“高被引”科學家249 人次,占全市78.3%,占全球3.4% ;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占73.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1 個百分點,與美國硅谷持平。
要素完備、全鏈賦能的創新生態動力
上海浦東源于外貿外資,深圳南山起步于蛇口工業區,海淀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不同于上海浦東、深圳南山等地區,是科技創新創業的開放生態發展模式。中關村文化是海淀區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的精神內核,中關村的發展史是一部奮斗史,形成了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主要特征的中關村創新創業文化,成為海淀迸發創新活力的不竭動力源泉。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為海淀區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資本支持,加快推進全球創業投資中心建設,2022 年海淀區企業獲得股權投資的案例共有511 起,占北京市獲投案例總數超4 成, 披露的金額超500 億元, 占北京市獲投總額的1/3 ;設立科創金融服務中心,開展并購貸、人才貸、認股權貸試點;壯大“海淀創新基金系”,已累計支持70 多支科技創新基金;全區上市企業總數達266家,居全國地級市(區)前列。迭代升級創業孵化服務環境,聯合高校院所推進5 個概念驗證中心建設,集聚標桿孵化器等各類創業孵化機構181 家, 建成以“ 集中辦公區-眾創空間- 加速器- 產業園區”為載體的服務鏈條。
銳意改革、對標一流的營商環境動力
中關村發展之初,海淀誕生了中國科技創新史上多個第一: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占注冊資本100% 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資機構、第一個政府引導基金。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率先實施“1+6”政策、“新四條”、“新新四條”等國家層面改革試點,之后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海淀區始終發揮先行先試改革試驗田的獨特優勢,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相互促進,堅持對新興產業保持包容審慎監管,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發展壯大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如為“下海”科技人員辦理出國手續,外籍人才兩證聯辦等。海淀區始終走在主動開放的最前沿,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綜保區等高水平開放平臺落地海淀,為持續完善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注入了新動力。海淀區認真貫徹執行北京市營商環境1.0 至6.0 版改革,從政策護航、服務革新、產業聚集、對外開放、法治建設等多方面發力,率先建成全國首家區級政務云平臺,創立“區塊鏈+ 跨省通辦”的海淀模式,落地全市首例“驗登合一”項目,發出全國首張加載“市場主體身份碼”的營業執照等,率先探索企業住所標準化登記等一批營商環境制度創新,形成海淀經驗、海淀樣本,走在全市前列。
(作者單位:海淀區發展與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