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制造是萬億美金的市場,也是當前投融資領域的熱點。國家政策力挺、資本市場追捧、初創公司扎堆,合成生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賽道”。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新增長點。合成生物制造是當前最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也是市委市政府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之一。目前昌平區已經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初步形成了“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未來產業”新核爆點
合成生物學是21 世紀生命科學領域的顛覆性技術,被定義為“未來產業”的新核爆點。目前,合成生物技術的應用領域已拓寬到化工、材料、醫藥、食品、農業及能源等方面,如細胞治療藥物、工程益生菌、人造蛋白、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以及生物燃料等。
但合成生物技術的應用潛力遠不止于此,它可以覆蓋人類衣食住行醫用等方方面面。根據麥肯錫預測,未來全球經濟活動中,60% 的物質產品可以由生物技術生產。在2030 年至2040 年間,合成生物技術每年將為全球帶來2 至4 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而根據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統計, 和石化路線相比, 目前生物制造產品平均節能減排30% 至50%,未來潛力將達到 50%至70%。
基于對生產方式的革命性意義及綠色可持續價值,合成生物已成為全球各國的戰略焦點,并在國內持續升溫。據Wind 數據顯示,今年2 至4 月,合成生物指數一路上漲,4 月30 日,該指數已經上升至1280.36 點,5 月更攀升至逾1407 點。
近年來,我國逐步加強合成生物領域的頂層戰略規劃,并做出發展底層技術研究和產業化規模應用的宏觀部署,密集出臺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發展的政策文件。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將合成生物列為科技前沿領域方向之一。2022 年,我國正式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2024 年,工信部等7 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生物育種等前沿技術產業化。這些政策為合成生物產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加速了合成生物產業發展。
在新一輪的產業競爭中,山東、浙江、江蘇、上海、杭州多地搶抓機遇,近期密集出臺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發展的政策文件,在合成生物這一高端制造未來產業上加速布局與發力。
北京加速布局
當前正值全球技術革命、產業變革與生物經濟發展的重大交匯期,合成生物制造成為競相搶占的戰略科技高地。北京市高度重視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并擁有比較雄厚的合成生物創新資源、比較突出的合成生物產業基礎、比較完善的合成生物頂層設計,提出“必須緊緊抓住機遇,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合成生物產業創新高地。”
今年1 月6 日,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創新發展工作推進會在昌平舉行。會上,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術創新中心和中關村合成生物制造產業集聚區揭牌并啟動建設,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創新策源地和產業創新高地,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籌建中的合成生物制造技術創新中心已落戶昌平未來科學城,將重點布局生物催化劑設計、生物制造原料開發、生物制造過程強化、生物制造產品工程等四大分中心,圍繞生物制造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開展全流程技術攻關,實現更多“從0 到1”的突破,為引領生物制造產業創新發展筑牢基礎。
中關村合成生物制造產業集聚區以昌平全域為基底,以未來科學城為重點,結合現有規劃條件和產業用地開發時序,分步有序規劃建設創新孵化區、轉化加速區、高端制造區、總部辦公區等四大功能區,形成“U”字型空間布局,有序串聯“生命谷”和“能源谷”2 大創新組團,有效銜接醫藥健康、先進能源、先進制造3大主導產業,更好地服務北京未來產業布局,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近期將啟動15 萬平方米起步區建設,打造集“總部辦公+ 研發平臺+ 孵化加速+ 小試中試”為一體的創新孵化空間,滿足各類生物制造產業需求。
北京將在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上持續發力,加快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引領性技術突破;將在建設技術服務平臺上持續發力,持續提升科技資源共建共享能力和創新產品工程化落地效率;將在催生新產業新動能上持續發力,催生生物經濟增長點,培育一批綠色生物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將在提升產業集聚效能上持續發力,差異化布局打造合成生物制造高端特色產業園區;還將在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上持續發力,聯動津冀等地區加快搭建從創新端到產業端的全產業生態。
北京在合成生物制造的創新研發、轉型需求、政策先行上三重優勢疊加,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將以產業需求牽引科技創新,切實強化創新轉化、資源統籌、區域聯動和示范先行,促進北京合成生物制造的創新資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響力、新興產業引領力、區域輻射帶動力全面提升,把合成生物制造產業打造成為生物經濟發展新引擎和未來產業發展新標桿,為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市級相關單位和部門正在抓緊聯合研究制定“三個一”政策,即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規劃、行動計劃和若干措施,北京市將從原始創新突破、平臺帶動轉化、做強產業內核、開放協同發展、先行先試賦能等5 個維度部署10 項重點工作任務。同時,從加強全市多部門協調統籌、優化資金多元化支持方式、做好高水平人才服務等方面,支撐保障重點任務有序推進與有效開展。
昌平打造“樣板間”
關注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的人,不會錯過昌平區最近幾個月的一系列“大動作”。例如2023 年11月,昌平區制定了《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重點布局生物醫藥及美麗經濟、農業及食品、環保、能源、新材料“五大領域”產業;2024 年1 月,昌平區又發布了《支持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創新孵化、產業集群、項目落地、推廣應用等環節提出支持措施,促進重大項目、重點企業、重要平臺和重磅人才集聚發展。
特別是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術創新中心和中關村合成生物制造產業集聚區均落戶昌平,并已全面啟動建設。這意味著未來昌平區將聯合津冀地區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搭建高能級產學研合作平臺,圍繞生物制造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開展全流程技術攻關,打造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的“樣板間”。
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的創新不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還包括產業鏈的構建和生態系統的打造。昌平區前瞻布局,通過建立產業園區、創新中心等平臺,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和創新型企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目前,昌平區圍繞創新驅動、金融賦能、生態搭建等方面,已簽署系列合作協議。昌平區政府與北京化工大學簽署合作協議,依托駐昌高校在合成生物制造領域的深厚積淀和引領優勢,籌建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術創新中心,為北京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提供創新原動力。未來科學城集團與首發展集團簽署產業基金協議,雙方將合作設立科創基金,首期規模3億元,重點投向生物制造、未來能源材料、未來健康等領域,為北京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昌發展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簽署合作協議,將聯合華熙生物、巨子生物、創健醫療等頭部企業共同搭建膠原蛋白生物制造科創平臺,通過科技服務、專業活動、人才培養等方式,構建“產學研用”有機融合的創新生態。
依托資源優勢,昌平在合成生物領域已初步具備“產學研用”聚集發展態勢,以合成生物學為核心的合成生物制造將成為串聯“生命谷”和“能源谷”兩大創新組團的重要紐帶。
目前昌平已聚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其中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南口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地)、北京大學(昌平新校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農學院等均設有生物制造或合成生物學相關學科,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已初步形成“大中小”生物制造企業矩陣,聚集了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中煙北京生命科技研究院等一批大型央企研發總部,微元合成等一批進入產業化階段的創新企業,以及聚樹生物、超級植物、合生基因等一批高潛力初創企業。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幾年,尤其是今年國家正在大力支持推廣新興技術的發展,政策的驅動力正在加碼產業發展,合成生物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是一條很寬的賽道,未來發展潛力無限。
今年北京“兩會”期間,北京市人大代表、昌平區委書記甘靖中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24 年對昌平區乃至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來說,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值得大家期待。我們堅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在市有關部門的指導幫助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必將開啟昌平區乃至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