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的課本里,作家們通過文字回憶母親,歌頌母親。從那些古往今來的表達里,在那些記憶猶新的故事中,我們重溫濃烈真摯的母愛。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唐代詩人孟郊采用白描的手法,僅用30個字寫下了《游子吟》,這首母愛的頌歌,千百年來被奉為經典,觸動了無數人的心弦,成為了中華文化中關于母愛和孝道的經典表述。
“睡夢中的媽媽好溫柔。媽媽微微地笑著。是的,她在微微地笑著,嘴巴、眼角都笑彎了。”
——詩人、兒童文學家張秋生筆下的《媽媽睡了》,以孩子的口吻敘述午睡時的所見所聞,孩子感受到睡夢中媽媽的美麗、溫柔與辛勞,而我們體會到了簡單而又深刻的母子之情。
“因為光線陰暗,每個女人的頭上方都吊著一只燈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開,七八十個女人的身體和七八十只燈泡所散發的熱量,使我感到猶如身在蒸籠。我呆呆地將那些女人掃視一遍,卻發現不了我的母親。”
——在著名作家梁曉聲的《慈母情深》中,我們看到,即使生活再艱難,母親也省吃儉用,支持和鼓勵“我”讀課外書。如春雨潤物,似靜水流深,無私的母愛深厚綿長,給人以無盡的力量。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的散文《我的母親》語言隨情而發,自然樸素,字字句句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深之語。在文中,老舍細細地描述了母親的性格,她勤勞、熱心、疼愛兒女,老舍母親給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雨勢并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地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大雨中荷葉保護紅蓮動人場景,是否似曾相識呢?“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冰心的散文詩《荷葉·母親》,雖然文字不多,但細膩生動。作者看見雨中的紅蓮垂在荷葉下,聯想到母親與兒女之間的親情,因為母親的呵護,使她得以坦然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
“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
——當代作家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和懷念,在《秋天的懷念》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文字樸實平淡如一杯白開水,卻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媽媽,你知道嗎/地鐵在地下/電車有辮子/夢露也是個女人/她一生很少穿長褲/媽媽,今天你已經爬了兩次山坡/媽媽,今天你已拾回了兩捆柴火/天黑了,四十六歲了/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總是比前兩次高得多”
——當代詩人江非的《媽媽》,將農村婦女辛勞、困頓的生命狀態描寫得令人動容,媽媽面對艱難生活的堅韌態度令人敬佩,詩人對媽媽的思念贊美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