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760億立方米,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充分釋放,初步構筑起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網總體格局。
偉大的工程需要偉大的作品書寫。為深入挖掘波瀾壯闊的南水北調時代氣象,用作品向人民致敬,9月,中國水利文學藝術協會聯合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十堰市委宣傳部等單位舉辦了“建設幸福河湖 碧水永續北送·當代作家南水北調水源地紀行”文學采風活動,以及與《詩刊》社、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舉行了南水北調工程文化采風活動。作家一行走訪南水北調水源地、工程現場,充分了解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建設、運行管理,以及移民感人故事和水質保護等。
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和大動脈。東線從江蘇揚州出發,13級泵站牽引長江水攀越十幾層樓的高度,北至天津,東抵膠東半島。中線以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庫為起點,依太行、穿黃河,潤澤華北平原。兩條清水長廊,溝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縱橫渠系覆蓋京津冀豫蘇魯皖7省(市)的城市鄉村。
一路行走,一路觀察思考,一路交流感悟。
作家感懷于天地間、自然里的萬千生態,思考人類與工程、水運與國運、水脈與生命的密切聯系。
“來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一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們看到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看到為了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庫區人民的付出和努力,這對作家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激勵。相信大家一定會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好作品。”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主任李曉東說。
中國水利文協副主席兼水利作協主席李訓喜表示,組織此次采風活動,是進一步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升文學藝術水平,弘揚“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傳統美德,共同書寫“上善若水”的當代詩篇,為南水北調工程核心水源保護區高質量發展擂鼓助威。
碧水北送揚波千重,長河泱泱利澤萬方。本刊集納兩次采風活動的優秀作品,展現南水北調工程的歷史人文、自然景觀、文化底蘊,弘揚、傳承工程文化財富,用心用情用力、用筆觸用鏡頭,進一步講好南水北調故事,傳播南水北調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