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向北的一滴
一滴南方的水
自流注入北方的血液
滄浪之水染綠北國的麥田
新娘水都北漂
遠嫁慕及千年的古都
團結湖邊楊柳依依
一湖碧波盡顯江南少婦的秋波
曾經的一滴淚
遷徙中掉進萬頃柔波
曾經的一滴汗
咸魚翻身鉆進了甘甜的江河湖泊
曾經的一滴血
輸入億萬人心田強我華廈心臟
盤古開天不曾讓神話復活
漢水邊武當的利劍斬不斷思念
風起邙山,以水載道
丹江口幾度風云聚集
一招一式都是中國功夫
幾代人抬出大國重器
一條天河北上
萬里追星捧月
一個偉大的時代成就偉大
穿透黃河的中國功夫
秋風吹著茅屋的秋草
孤柏渡的名字透著古意
這不應該只是詩圣的故里
桃花峪、小浪底、陳氏太極發祥地都有仙氣
八大仙人和神雕俠侶可在大河上飛來飛去
怎么也想不到長龍在黃河底下穿越
在游蕩性河段30多米深處的穿黃工程
高手運氣,悄無聲息過一河清水
盾構機,巨無霸的土行孫
牽手長江穩當穿越4000多米
大國工匠鋪下兩條水隧亦是鐵軌
滿腹功力的倒虹吸吸來彩虹
韓湘子傾倒,改吹簫為彈吉他
南方每一朵浪花興奮地撲向北方
倒映我兩岸如畫的祖國
搭乘時代高鐵一路高歌奮進
一條大河波浪寬
兩條大河立交風起云涌
天地之間,誰練秘籍
不只見慣了云起云落的雪山飛狐俯首膜拜
長江水長了翅膀
一滴水不曾搬運
怎曾想過會從南方來到北方
只活在神話里
現代科技讓水展翅北飛
中線東線在圖上全是紅線
水滴石穿穿透3000里
一江清波和沿河風光帶染綠北方
全流域全自動監控一尾魚的游動
一條河的穿越如入無人之境
南水北調,穿越古今穿越大半個中國
萬年之愛,龜裂遇上了甘露
億萬生靈告別干渴
億萬頃黃土地臉上有了水色
長江和黃河手挽著手
南方和北方心連著心
一個偉大的格局成就中國
在豐收的稻波麥浪里
普通人舀一碗清水
甜透了心底
水利人舀一碗引調水
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
南水北調簡譜
泉澗乃水之源
江河湖泊溪水塘壩是水之形
都江堰鄭國渠靈渠大運河皆是古代水之利
南水北調,當今世界最偉大的水利奇跡
大國重器,常人看到的還是水
燒開了依然是白開水
技術之難留給攻關的五線譜
我沿著地圖標明處萬里奔波
揣摩水利的通俗哲學
中線自流,主要是解決人畜飲水
盡管途經每塊泥瓦沾著文物寶藏
東線提水,主要是緩解灌溉交通
穿行在運河西岸富庶流油之地
擺在洪澤湖邊的水泵也成了水利的文物
都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初成于改革之果
都是人工開鑿一江向北
長藤結瓜,如蜘蛛結明渠暗道
織起磅礴萬里的大國水網
在北方,打開自家的水龍頭
可曾想源自千里之外的南方
當點火支鍋,炒菜的手
可曾掂量過一個大國的取舍
天天背水的漕河渡槽
水路多彎
山路多難
背過一桶水爬山的人
最懂水貴
寧可多流汗也要多惜水
狼牙山邊的漕河渡槽啊
每天背著一座水庫
三道水路的長渠是登天長梯
前方等待的是渴望
只有背過水的人
甜里才能品出苦和咸
故鄉的聲音
一滴水流過
一片葉飄落
一個故事散了
一班人的背后
只有永遠的故鄉
丹江口,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
淹均州古城鄖陽古城丹陽古城
萬頃碧波下有歷史的挽歌
鄂豫40萬移民
長了鳥的翅膀
50年走在遷徙的路上
鑰匙埋在父母的墳頭
淚灑在告別的擁抱中
鄉愁種在看得見摸不著故鄉的清水里
雖然坐不上過去的船
雖然找不到回家的路
尋親的涓涓細流
隨一條大動脈越泊越遠
輸入了祖國的大心臟
把最好的水送入京津冀
將最美的心獻給億萬心田
最苦的淚自己咽下
換取共和國長久的綠水青山
在北京聽每一滴水滴
家鄉淹沒區的腳步聲越來越輕
作者簡介:胡金華,水利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