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充分發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平臺作用,助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意見》對新時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定位予以明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充分發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平臺作用,依據國土空間規劃,以縣域為統籌單元、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綜合運用耕地占補平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政策工具,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優化農村地區國土空間布局,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助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助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意見》明確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實施路徑,明確堅持省負總責,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制定實施意見或管理辦法;由縣級人民政府依據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的土地整治目標、任務和空間安排等,充分考慮村莊分類、農村常住人口數量、年齡結構等因素統籌謀劃,合理劃分實施單元;在整治區域確定后,由縣級人民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和鄉鎮,充分發揮專業機構、本地村民作用,共同編制實施方案;依法依規開展項目立項、實施、驗收等工作,落實后期管護責任,做好地籍調查和確權登記。《意見》對實施單元劃分、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實施方案審批等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各地開展工作提供了清晰路徑。
《意見》還明確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實施內容及要求。一是優化農村地區空間布局,保持“三區三線”總體穩定。在保持空間布局總體穩定,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生態有改善,整治區域內建設用地面積不增加,城鎮開發邊界基本穩定,生態保護紅線保護目標不降低的前提下,可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對土地開發利用方式進行局部微調、統籌優化,但不得打破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總體格局。二是推動農用地集中連片整治,規范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在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的前提下,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要求,統籌實施農用地集中連片整治、質量提升和生態化改造。三是實施建設用地整理,有序盤活閑置低效建設用地。適應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需要,對農村零散、閑置、低效建設用地進行整理盤活,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保障農民合理居住需求、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用地支撐。四是保護修復自然生態本底,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適應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實施農村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協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五是充分發揮平臺作用,結合實際豐富整治內容。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應注重挖掘當地農耕文明元素和鄉村民居特色;對于具有文化內涵、歷史底蘊的村鎮,要將歷史文化保護納入保護修復范圍,留住鄉愁鄉韻;鼓勵結合鄉村優勢資源稟賦,強化鄉村產業建設導入,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升級,盤活利用閑置土地空間,促進鄉村產業振興;鼓勵將低效建設用地等內容納入整治,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六是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要站穩人民立場,尊重群眾意愿,維護群眾權益,接受群眾監督;要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尊重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經營權現狀,要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適度規模經營的度,充分滿足農民耕種意愿;要堅決維護農民宅基地使用權等不動產權利;堅決杜絕為整治而整治、片面追求指標交易、損害農民利益等行為。
在實施保障方面,《意見》要求完善工作機制、鼓勵多方參與、做好資金統籌。
(記者:房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