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瓜富含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和微量元素,是備受人們青睞的一種蔬菜,其市場需求量呈上升趨勢。在黃瓜生產中,栽培管理措施至關重要。針對目前黃瓜栽培中普遍采用的嫁接栽培技術,從水肥管理、溫度與濕度調控、中耕、采收、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方面詳細論述了其關鍵技術措施,為黃瓜標準化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嫁接;黃瓜;高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S64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6-98-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21
0 引言
黃瓜為葫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已有2 000多年栽培歷史。目前,利用日光溫室栽培黃瓜已經成為主要生產方式。在實際生產中,產量始終是菜農追求的主要目標,而黃瓜產量受品種、水肥管理、環境條件、病蟲危害等多種因素影響[1]?;趯嵺`經驗與相關研究,總結日光溫室嫁接黃瓜栽培管理關鍵技術,為菜農生產提供技術指導。
1 嫁接育苗技術
采用嫁接方式栽培黃瓜可以很好地預防黃瓜枯萎病等土傳病害,并提升黃瓜的耐低溫能力。嫁接時間:砧木幼苗(通常為黑籽南瓜幼苗)第1片真葉平展、第2片真葉顯露前,接穗幼苗(黃瓜幼苗)子葉半展至平展。技術人員應在嫁接前用75%酒精棉球對嫁接針消毒,先去除砧木第1片真葉(保留葉柄),然后用嫁接針在砧木苗莖頂端緊貼一片子葉(沿葉柄的中脈基部)向另一子葉的葉柄基部斜插(角度為30°~45°,插孔長0.5~0.7 cm),使嫁接針略穿透砧木苗莖表皮,暫不拔出;而后,在與接穗子葉生長方向垂直的一側、距子葉基部0.5~0.7 cm處,向下斜削一刀,把苗莖削成長0.6~0.8 cm的平滑單楔面;再拔出嫁接針,將接穗插入砧木上的插孔,確保切面向下、二者緊密貼合,使砧木和接穗的子葉呈“十”字形。
2 嫁接后定植前管理
嫁接后,技術人員應用小拱棚對嫁接苗進行保濕遮陽處理[2]。技術人員應確保小拱棚內白天溫度為25~30 ℃,夜間溫度為16~18 ℃,相對濕度大于95%,且中午避免強光照射。在黃瓜苗嫁接成活后,技術人員可根外追施磷酸二氫鉀、尿素或其他營養液,1周追施1次[3]。待嫁接苗苗齡約40 d時,挑選莖稈粗壯、子葉完好、根系呈乳白色的壯苗移栽。
3 及時定植
定植前,技術人員應對嫁接苗進行初步篩選,剔除弱苗、徒長苗和病苗。一般每667 m2定植幼苗3 000株。為預防土傳病害,技術人員可在定植穴內施入枯草芽孢桿菌或木霉菌等生物菌劑,每667 m2用量約為3.5 kg。
4 定植后的溫度與濕度控制
黃瓜在緩苗期需要高溫高濕環境,白天適宜溫度為25~30 ℃;如果此期溫室內溫度低于20 ℃,則不用放風。緩苗后30 d,白天適宜溫度為28~30 ℃,夜晚適宜溫度為15~20 ℃。從現蕾到根瓜采摘期,白天適宜溫度為25~32 ℃,夜晚適宜溫度為13~15 ℃,土壤適宜濕度為60%~80%。進入結瓜期后,白天適宜溫度為25~32 ℃,夜晚溫度不低于14 ℃。
5 水肥管理
定植后4~5 d內,當黃瓜心葉開始生長、新根萌生時,澆緩苗水1次,一般每667 m2澆水量為30 m3。從澆緩苗水到根瓜坐住,一般不再澆水,可每隔7~10 d噴施含硼、鈣等中微量元素的葉面肥。當根瓜長到8 cm左右時,黃瓜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技術人員要及時澆水和追肥,一般每667 m2沖施優質硝酸鉀肥6~10 kg。在結瓜初期,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60%時,1周澆1次水,澆水量為120~150 m3/hm2。在結瓜盛期,氣溫較高,植株生長茂盛,技術人員應每隔7~10 d澆1次水,澆水量為160~190 m3/hm2,每次每667 m2隨水沖施尿素3~6 kg和硫酸鉀3~5 kg[4]。在結果前期,最好在上午澆水;在采瓜盛期至后期,宜在傍晚澆水。瞿慧萍[5]研究發現,氮肥用量為1 000~1 250 kg/hm2時,黃瓜中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較低,黃瓜品質好、產量高。
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黃瓜溫室栽培中的應用較為普遍。該技術節水節肥效果明顯[6],且有改善土壤環境和顯著減輕病蟲危害的優點。
6 中耕除草
管理人員應在澆緩苗水后進行第1次中耕,控制中耕深度為7 cm左右,要耕深耕透,不要傷及根部。此次中耕可提高地溫,疏松土壤,促進根系健壯生長和控制莖葉旺長,起到蹲苗作用。當根瓜長約12 cm時,管理人員應在澆水后及時進行第2次中耕。此次中耕要淺鋤,以疏松土壤、促進坐瓜。
7 黃瓜植株管理
當黃瓜苗高10~15 cm時,管理人員需要及時搭架,使黃瓜莖蔓順著架子生長,以利于結瓜。管理人員應在距離黃瓜根部6~8 cm處搭架,架子為“人”字形。管理人員在搭好架后,一般采用“8”字形綁蔓,間隔4片葉綁1次。綁蔓松緊度以其間隙能插進食指為宜,瓜秧長勢強的可略微綁緊些,長勢弱的可適當綁松一些。當黃瓜主蔓具25~30片葉子后,要進行掐尖,掐尖后應及時追施復合肥[7]。
由于自身生育特性,黃瓜的側枝生長較快。為促進葉片光合作用,管理人員應及時進行摘葉處理,及時摘除下部老葉、黃葉。對于以主蔓結瓜為主的黃瓜品種,管理人員可在其生長前期和中期不留側枝,對上部的側枝在見瓜后留2片葉并摘心。
8 及時采收
黃瓜在定植1個月后便可以采摘,采收時間持續40~60 d。瓜條頂端由尖變圓時便可以采收。采收過早,會導致產量不高、品質差;采收過晚,會出現瓜皮厚和口感差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根瓜不宜采摘過晚,否則會影響后期坐瓜。在結瓜初期,管理人員可每2~3 d采收1次[8];在結瓜盛期,一般1天采摘1次。采收時,盡量不要損壞黃瓜,應輕拿輕放,以提高黃瓜的商品價值。
9 病蟲害防治技術
9.1 農業防治技術
菜農應選擇地勢比較平整、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排水澆灌方便的地塊栽培黃瓜;應施用優質有機肥和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應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4 a以上輪作;應合理配制育苗營養土,在播種前用溫水浸種或用福爾馬林溶液進行消毒處理。
9.2 生物防治技術
9.2.1 以蟲治蟲
例如,蚜蟲的天敵是蚜繭蜂,溫室白粉虱的天敵是麗蚜小蜂。菜瓜農應根據害蟲種類、數量和發生程度,選擇合適的天敵種類與釋放時間,確保天敵昆蟲能夠充分發揮預防和治療作用。
9.2.2 以菌治蟲
施用生物源農藥是防治黃瓜病蟲害的重要方式。在溫室白粉虱發生初期,菜農可選用綠僵菌油懸浮劑、0.65%茴蒿素水劑、0.5%川楝素乳油或1%苦參堿液噴霧防治。防治白粉病時,菜農可每667 m2施用1 000億個孢子/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56~84 g;防治霜霉病時,可每667 m2施用2億個孢子/g木霉菌可濕性粉劑125~250 g;防治灰霉病時,可每667 m2施用10億CFU/g海洋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00~200 g。對于細菌引起的病害,菜農可噴施72%農用鏈霉素防治,1周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
9.3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是利用捕蟲工具和光、熱、電等物理因子防治病蟲害的措施。高溫悶棚是常見的物理防治措施之一,可將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殺死,對土傳病害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菜農還可以根據害蟲發生情況,在溫室內懸掛不同顏色的粘蟲板或者安裝黑光燈誘殺害蟲,可減少成蟲數量,壓低害蟲基數。在生產中,菜農常用黃色粘蟲板誘殺蚜蟲、斑潛蠅、溫室白粉虱等害蟲[9]。
9.4 黃瓜常見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技術
9.4.1 蚜蟲防治技術
黃瓜蚜蟲具有趨嫩性,主要在葉片背面刺吸汁液,造成葉片卷縮畸形,也常出現在幼莖上,會傳播病毒病。蚜蟲在危害時會分泌大量的蜜露,導致病菌寄生,使植株光合作用受到影響,黃瓜產量受到威脅。針對蚜蟲,菜農可每667 m2用20%啶蟲脒微乳劑7.5~12.5 mL或10%溴氰蟲酰胺懸浮劑18~40 mL兌水噴霧防治。
9.4.2 薊馬防治技術
薊馬以成蟲和若蟲進行危害,其口器為銼吸式口器,主要危害心葉和幼果。受害的黃瓜植株生長受阻,節間縮短,幼瓜易落瓜。針對薊馬,菜農可每667 m2用40%氟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2.5~20.0 g或40%呋蟲胺可溶性粉劑15~20 g兌水噴霧防治。
9.4.3 美洲斑潛蠅防治技術
美洲斑潛蠅雌成蟲將葉片刺傷后,取食汁液并在葉片中產卵;幼蟲危害葉片和葉柄,取食葉片正面葉肉,導致葉片表皮下形成不規則的白色隧道,使植株光合作用受阻,嚴重時導致葉片脫落[10]。針對美洲斑潛蠅,菜農可每667 m2用1.8%阿維菌素乳油25~30 mL或1.8%阿維·高氯乳油33~67 g兌水噴霧防治。
9.4.4 白粉虱防治技術
白粉虱主要危害黃瓜葉片,導致葉片褪綠變黃,光合作用受阻。白粉虱的成蟲也可分泌蜜露(集中在葉片背部)。白粉虱也是傳播病菌、病毒的重要媒介。針對白粉虱,菜農可每667 m2用4.5%聯苯菊酯水乳劑20~35 mL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12 g兌水噴霧防治,也可每667 m2用15%敵敵畏煙劑390~450 g熏殺。
9.4.5 灰霉病防治技術
灰霉病主要危害黃瓜的花和葉。發病初期,病部出現水漬狀病斑,病斑逐漸擴展后發生腐爛,出現灰褐色霉狀物,最終葉片枯萎脫落。針對灰霉病,菜農可每667 m2用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100~140 g或80%嘧霉胺水分散粒劑30~45 g兌水噴霧防治。
9.4.6 白粉病防治技術
白粉病主要危害黃瓜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白色小粉斑,然后出現連片的白粉斑,直至遍布整個葉片。發病后期,斑點由白色變為灰白色,葉片枯萎變黃。針對此病,菜農可每667 m2用10%氟硅唑水乳劑40~50 mL或25%己唑醇懸浮劑8~10 mL兌水噴霧防治。
10 結束語
黃瓜喜溫喜濕,控制好日光溫室內的溫度和濕度條件是保障其健康生長的必要措施,再加上科學的養分供應和合理的病蟲害防治,可為黃瓜高產奠定基礎。為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黃瓜的需求,農業相關部門應加大高產栽培技術培訓,推進黃瓜標準化生產,逐步提高瓜農種植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麗學,李振華,姜熙,等.不同水肥條件對溫室黃瓜生長及產量品質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9,50(1):78-86.
[2]楊凡,張萌,牛莉莉,等.日光溫室專用型黃瓜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瓜菜,2020,33(9):115-117.
[3]丁德威.冬春茬設施黃瓜育苗管理技術[J].吉林蔬菜,2020(1):25-26.
[4]崔淑芝.日光溫室黃瓜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4(5):103-104.
[5]瞿慧萍.氮肥對溫室黃瓜產量的影響[J].青海農林科技,2023(3):102-105.
[6]曲凌燕.溫室大棚蔬菜栽培中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12):42-43.
[7]丁瑞榮,李桂香,遲瑞蘋.大棚黃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2,34(3):73-75.
[8]蘇朝麗,吳遠祥,龐巍.黃瓜栽培及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4):88-90.
[9]楊婷,趙占紅,沈彥剛.大棚黃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4):150-151,154.
[10]張學利.美洲斑潛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J].現代農業,202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