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黃顙魚作為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淡水魚類,其早期發育階段的飼養管理對其生長性能和經濟效益具有重要影響。為提高黃顙魚養殖效益,降低養殖成本,從池塘管理、仔魚期餌料管理、幼魚期餌料管理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總結其早期發育階段飼養管理技術,供黃顙魚養殖戶參考。
關鍵詞:黃顙魚;餌料管理;池塘養殖
中圖分類號:S965.19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6-108-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24
0 引言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見圖1)為鲿科黃顙魚屬,是一種底層雜食性魚類[1]。黃顙魚早期發育階段可分為仔魚期和幼魚期,處于不同生育時期的黃顙魚對生長環境、餌料營養的需求不同,如不加強飼養管理,則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因此,深入研究黃顙魚早期發育階段的飼養管理技術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池塘管理
1.1 池塘選擇
黃顙魚養殖池塘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為宜,應通風向陽,水源充足,排灌便利,底部平坦。池塘面積以0.20~0.33 hm2為宜,水深宜保持在1.5~2.5 m[2]。池塘底質以沙質土或壤土為宜。
1.2 放養前準備
1.2.1 清塘消毒
養殖戶應在放養魚苗或魚種前1個月,選擇晴好天氣進行清塘消毒。具體方法:先排干池水,暴曬池底,清除塘內雜物和池埂上的雜草;再每667 m2用生石灰150~225 kg化漿后全池均勻潑灑。在池塘消毒1周后,注入優質養殖用水。初次注水深度在80 cm左右,可放入小魚、小蝦試水;在確認水體毒性消失后,再將水深逐漸增至1.5~2.5 m[3]。
1.2.2 培肥水質
在將黃顙魚魚苗或魚種放入池塘前,養殖戶應施足基肥。一般每667 m2施發酵好的有機糞肥150~200 kg(全池均勻施入),以培育浮游生物。在養殖過程中,養殖戶應根據水質變化和浮游生物的生長情況,適時追肥培肥水質[4]。養殖戶可以用尿素培肥水質,每次每667 m2施尿素1.5~2.5 kg,共施用2~3次,將水體透明度維持在20~30 cm;也可通過定期換水、增氧、施入微生物制劑等措施調節水質(一般每隔10~15 d注水1次,每次加水深度為10~15 cm,保持養殖池水深在1.5 m以上;同時,可定期施入微生物制劑,如乳酸菌、EM菌等),以保持水體肥度和活力。
1.3 合理確定養殖密度
合理的養殖密度對于提高養殖效益和優化水質管理均具有重要意義。養殖戶應根據具體養殖環境和季節特點合理確定養殖密度,既要確保黃顙魚健康生長,也要考慮經濟效益。對于帶卵黃囊的黃顙魚仔魚,放養密度一般為1.5萬~2.0萬尾/m3。幼魚期黃顙魚的養殖密度相對較低,應確保其有充足的生長空間和良好的水質環境。一般來說,規格為3~5 cm的黃顙魚幼魚,每667 m2放養8 000~10 000尾;規格為5 cm以上的黃顙魚幼魚,每667 m2放養4 000~6 000尾。
2 黃顙魚仔魚期餌料管理
2.1 餌料的選擇與處理
2.1.1 開口餌料的選擇
開口餌料的選擇對于仔魚期黃顙魚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仔魚期黃顙魚通常以浮游動物為開口餌料,蛋黃、輪蟲和鹵蟲的無節幼體是廣泛認可的優質餌料[5]。
2.1.2 餌料處理
以蛋黃為開口餌料時,養殖戶應選用新鮮、高質量的雞蛋,先將其煮熟,然后仔細剝去蛋殼,避免蛋殼碎片混入餌料;再用孔徑為0.075 mm的絹篩對蛋黃進行過濾處理,徹底去除雜質后飼喂。過濾后的蛋黃應保存在干凈、密封的容器中,以防發生變質和污染。
在投喂輪蟲和鹵蟲無節幼體前,養殖戶應檢查其生長狀況,剔除生長不良或死亡的個體,提高餌料品質。投喂前,養殖戶可用孔徑合適的篩網對輪蟲和鹵蟲無節幼體進行過濾和濃縮,以提高餌料的投喂效率和利用率。
2.2 投喂策略
在黃顙魚仔魚前期,日投餌量為魚體質量的70%左右;在仔魚后期,日投餌量約為魚體質量的30%[6]。在黃顙魚仔魚期,養殖戶需要頻繁投喂,以滿足其快速生長對食物的需求。通常,每日投喂2~3次。投喂時間可根據仔魚的攝食情況和天氣狀況進行調整[7]。
2.3 水質管理
2.3.1 水質監測
在仔魚期,養殖戶應密切監測水質指標,包括溶解氧、水溫、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仔魚期黃顙魚對水體溶解氧水平極為敏感,要求水體中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要求水溫在22~28 ℃;要求水體pH值為7.0~8.5;對水體中氨氮的耐受能力較弱,要求不超過0.2 mg/L;要求水體中亞硝酸鹽水平在0.1 mg/L以下[8]。
2.3.2 水質調控
當水體溶解氧不足時,養殖戶可在晴天中午,開啟增氧機1~2 h。當氨氮質量濃度偏高時,養殖戶可每667 m2用漁意康氨氮先鋒產品(漁意康生物有限公司生產)150~200 g,每500 g搭配3 kg紅糖活化打氧6~12 h,全塘潑灑。水體亞硝酸鹽質量濃度偏高時,養殖戶可每667 m2施漁意康亞硝靈150~200 g,還需要定期清理底泥、浮游生物和動物尸體。當養殖塘水體pH值高于適宜水平時,每667 m2可施用0.5~1.0 kg明礬;當水體pH值低于適宜水平時,每次每667 m2施生石灰10~15 kg[9]。
3 黃顙魚幼魚期餌料管理
3.1 餌料選擇
輪蟲是幼魚期黃顙魚的主要餌料,具有豐富的營養,有利于幼魚生長和發育。當天然餌料不足時,養殖戶可投喂人工餌料(如配合顆粒飼料等)。人工餌料應富含蛋白質,并含有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滿足黃顙魚幼魚生長需求[10]。養殖戶可以用淮安通威飼料有限公司生產的黃顙魚膨化配合飼料(含粗蛋白質40%,粗纖維6%,粗脂肪5%,粗灰分16%,賴氨酸2%和水分12%)投喂。
3.2 投喂策略
幼魚期黃顙魚個體較小,攝食較慢。養殖戶應注意“盡早開食、少食多餐”,并根據天氣、水溫、水質等情況科學投喂,每次投喂八分飽即可,避免過量投喂導致水體負擔。在4月前后,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1%~3%;在5—9月,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3%~5%;在10月以后,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1%~2%[11]。一般情況下,晴天多投,陰天少投,雨天則少投或不投。
3.3 水質管理
3.3.1 水質監測
養殖戶應定期檢測水溫、水體pH值及水體中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水平等關鍵指標,確保水質適宜黃顙魚幼魚生長。黃顙魚幼魚期生長適宜的水溫為26~28 ℃,水體pH值為6.5~8.5,溶解氧質量濃度應大于5 mg/L,水體氨氮質量濃度宜小于0.2 mg/L,亞硝酸鹽質量濃度宜控制在0.1 mg/L以下[12]。
3.3.2 水質調控
在此期,養殖戶應每隔7~10 d加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深度約20 cm;同時,每10~20 d進行部分換水,每次換水量為15~30 cm(水深),以保持水質穩定。此外,養殖戶應適時開啟增氧機,尤其是在夜晚和清晨時分,以保持水體溶解氧在適宜水平。
4 日常管理
4.1 巡塘觀察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在天氣多變或黃顙魚表現異常時,加強夜間巡塘。在巡塘時,養殖戶應注意觀察黃顙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尤其是有無異常行為或死魚出現。養殖戶應根據天氣變化情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止浮頭現象發生。此外,養殖戶還應觀察水體顏色變化和藻類生長情況,監測并記錄水質相關指標[13]。
4.2 病害防治
黃顙魚易患小瓜蟲病、裂頭病、腹水病、爛鰓病和水霉病。在水溫較低時,黃顙魚易患小瓜蟲病,魚體表面出現小白點,嚴重時魚體消瘦、食欲缺乏。黃顙魚小瓜蟲病的預防措施為每隔15 d向池塘潑灑生石灰水1次,以調節水質和水體消毒;治療措施為每667 m2水體(平均1 m水深)用弧可凈125 g進行治療。黃顙魚裂頭病的主要癥狀為頭部充血,嚴重時裂開;其預防措施為每隔7 d向池塘潑灑1次復合碘溶液,用量為0.45~0.75 mL/m3;其治療措施為根據黃顙魚體質量,按照每天用恩諾沙星粉20~30 mg/kg的量拌料投喂,連喂3~5 d。黃顙魚腹水病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主要癥狀為腹部膨脹、肛門紅腫;其預防措施為定期注換水、殺菌消毒;其治療措施為將苯扎溴銨與濃戊二醛按體積比1∶1混合,每667 m2用混合液250 mL兌水全池潑灑,同時每25 kg飼料添加鹽酸恩諾沙星50 g+三黃散100 g,連喂3 d[14]。
黃顙魚幼魚容易患爛鰓病。該病病原菌為柱狀黃桿菌,主要癥狀為食欲缺乏,病魚在池塘邊緣緩慢游動,鰓絲粘在一起,且鰓絲末端腐爛缺損。黃顙魚爛鰓病的預防措施為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定期換水,定期檢查魚體有無寄生蟲,以及合理用藥(每立方米水體潑灑聚維酮碘溶液0.45~0.75 mL,每隔7 d用藥1次;同時用三黃散按照0.5 g/ kg的量加入飼料,連用4~6 d),以提高黃顙魚的抵抗力;其治療措施為用苯扎溴銨與濃戊二醛按體積比1∶1混合,每667 m2 用混合液250 mL兌水全池潑灑消毒,并且每25 kg飼料添加氟苯尼考50 g和三黃散100 g,連喂3 d。黃顙魚水霉病主要癥狀為病部出現棉絮狀菌絲,魚體發黑,病魚煩躁不安、離群獨游。前期低溫拉網、倒池受傷等,會給水霉病病原菌侵染創造條件。黃顙魚水霉病的治療措施為每667 m2水體(平均1 m水深)用水楊酸100 mL,兌水全池潑灑;或每667 m2水體(平均1 m水深)用聚維酮碘溶液150 mL,兌水全池潑灑。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黃顙魚早期發育階段飼養管理技術涉及池塘管理、餌料選擇、投喂策略、水質管理、巡塘觀察及病害防治等方面,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黃顙魚養殖戶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時期飼養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為黃顙魚的健康生長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陳衛東,胡崇儀.《江蘇魚類志》出版[N].科技日報.2007-03-24.
[2]董柏順.黃顙魚無公害池塘高產養殖技術[J].江西水產科技,2022(5):28-29.
[3]曹建輝,林保芳,劉娟,等.黃顙魚池塘養殖高產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9(14):39-41.
[4]李忠琦.池塘養殖黃顙魚越冬管理技術[J].鄉村科技,2023,14(24):102-104.
[5]章曉煒,汪雯翰,鄭聰.黃顙魚仔魚食性及生長的研究[J].水產科學,2002(3):13-15.
[6]王春芳,謝從新,馬俊.黃顙魚早期發育階段的攝食節律及日攝食率[J].水產學雜志,2001(2):66-68.
[7]謝鴻偉.黃顙魚池塘健康高效養殖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21(21):49-52.
[8]李東.黃顙魚養殖關鍵措施[J].漁業致富指南,2021(10):53-55.
[9]唐肖峰.黃顙魚越冬期管理要點[J].漁業致富指南,2021(24):38-40.
[10]王文彬.黃顙魚池塘養殖六措施[J].新農村,2021(1):35-36.
[11]向巍.池塘主養黃顙魚模式技術要點[J].農家致富,2019(10):36-37.
[12]余洋平.黃顙魚養殖技術和常見病害防治措施[J].鄉村科技,2022,13(21):90-92.
[13]宋明江,李飛揚,陳葉雨,等.黃顙魚養殖技術[J].科學養魚,2022(4):41-42.
[14]何金龍.做好黃顙魚春季養殖管理" 科學預防爆發性死魚[J].漁業致富指南,2021(6):33-35.
(欄目編輯:姜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