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女兒節、乞巧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它起源于牛郎織女傳說。時間上,七夕節一般在立秋的前后,相傳這是牛郎織女一年一次相會的日子。圍繞著這一愛情傳說,古人展開了多種多樣的民俗活動,如“觀星乞巧”“庭院設供”“乞巧穿針”“拜月祈愿”等。
關于乞巧,七月初七的夜晚,女子一般會通過祭拜織女乞求織女傳授自己靈巧的手藝,讓自己能夠覓得如意郎君;此外,她們也會聚在一起“斗巧”。因為七夕節是女性聚在一起展示女紅技藝的日子,所以也有人將這個節日定義為“女友節”“閨友節”“閨蜜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七夕節不僅與愛情和巧藝有關,還與學業和功名有所聯系。中國畫中的七夕主題,往往圍繞著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展開,體現了中國人對忠貞愛情的贊美和向往。
這件作品是以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宮廷中女性乞巧活動為主題,描繪了節日中的 76位宮中女子。她們三五成群,或坐或立,儀態端莊,舉止嫻雅。全卷構圖處理得當,用筆嚴謹細膩,賦色清雅妍麗,樹木、花草、建筑錯落其中,組合成一派閬苑仙境般的勝景。事實上,圖中女性所著服飾為典型的宋代風格,而建筑格局、家具式樣、器物陳設等皆有明代韻味,可見長卷所繪肯定不是漢代的宮廷模樣。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呂埴
這是徐悲鴻47歲時創作的,圖中“S”形的粗大楓樹干上落有兩只喜鵲,一只居上,一只在下,似乎正竊竊私語,為蕭索的秋日平添了幾分溫情,也為大自然景觀增添了幾許浪漫的情調。圖中樹干的用筆雄健有力,富于方折、頓挫、提按變化,表現出枝干特有的質感。樹葉寫意生動,以淡墨中鋒勾勒輪廓,隨后填入橘紅、黃、綠、青等各色,豐富的色調點綴出清秋美艷的意境。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李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