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基于對我國智慧農業標準化建設現狀進行細致的調查與研究,在研究結果上使用態勢分析法(SWOT分析法),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智慧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進行分析,并針對問題給出了相應的指導性建議,為農業智慧化高質量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智慧農業,標準化建設,SWOT分析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15.017
0 引 言
標準是法律法規的延伸,是科技成果轉化、復制、推廣應用的重要載體,標準化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隨著農業生產、管理、經營和服務進入大數據、信息化時代,農業生產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日益體現,為了保障多種設備和儀器采集結果間的可比性、多源數據間的可兼容性、多類數據分析系統間的可集成性以及全球農業產品的質量、不同生產和經營過程之間的連貫性,都需要有相應的標準作為保障。智慧農業標準化是以農業生產為研究對象,通過制定、實施標準,把農業生產各環節納入標準軌道上,有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農業生產力,不斷引領農業轉型升級。
1 研究方法——SWOT分析法
態勢分析法簡稱SWOT分析法,是一種組織態勢分析與決策輔助工具,該類分析方法的特點是能夠將一個研究對象的現實情況進行準確且客觀的描述[1]。該方法通過對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機會、威脅等因素進行調查列舉、矩陣排列,使用系統性的思維將各種因素相互匹配加以綜合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給出客觀全面的決策建議[2-3]。本研究通過SWOT分析法解析目前我國智慧農業標準化的發展策略,制定矩陣分析量表,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模式。
2 基于SWOT分析的智慧農業標準化建設現狀
2.1 內部優勢(strengths)分析
一是標準基礎規模初具。在標準研制方面,初步統計國家標準400余項、行業標準250余項(國家、行業標準大多為信息化領域的通用標準,與智慧農業相關性不強),團體標準80余項(主要集中于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信息交換等方面),地方標準110余項(發布數量較多的省份主要有山東、新疆、安徽和廣東等地,涵蓋農業大數據、物聯網、農事信息采集和農產品追溯等領域)。二是標準化專業技術機構相繼成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有效發展,對于制定高質量的標準,推廣標準化知識,培養標準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4]。國家層面成立了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氣象、農業電子、農業機械化相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四川、山西、湖北、遼寧、浙江等地都相繼成立了省級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嘉興、石家莊、連云港、大同、長治等市也成立市級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甘肅省也先后成立了糧食油料作物、果樹果品、農業機械化等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三是農業標準化示范試點建設有序開展。以甘肅省為例,截至目前,承擔205個國家級和73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涉及全省多個市州和多種農業領域,為智慧農業標準化建設積累了良好經驗。
2.2 內部劣勢(weakness)分析
一是標準化體系結構失衡,標準覆蓋面不全。在近些年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我國智慧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智慧農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農業在線診斷與控制、收貨儲存與加工、包裝物流與銷售、農產品溯源與認證、智慧農業設施設備等全產業鏈的標準嚴重缺乏,團體標準數量明顯偏低,未能發揮其作為政府公益性標準的補充作用。甘肅省雖制修訂農業標準數量占比達80%以上,但主要集中在農作物常規栽培、種苗培育及設施農業方面,智慧農業相關地方標準還未實現“零”的突破。二是智慧農業標準化工作缺乏整體規劃,各部門各自為政。盡管國家和部分省市都開展了智慧農業標準化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但在標準體系建立、標準研究、標準制定、標準內容編寫、標準宣傳實施等方面尚存在不規范、不合理、不到位等問題。同時,各部門各地都想自行制定一些通用的、基礎類的標準,一方面容易造成彼此之間自成系統、不統一、不兼容,引發標準之間的混亂,造成標準在不同地區之間的壟斷和分割,不利于統一規范的農業智慧化建設。
2.3 外部機遇(Opportunities)分析
一是良好政策支持與時代機遇。近年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為推動智慧農業標準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機遇。歷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農業農村部《“十四五”數字農業農村建設規劃》等系列文件,均對農業標準化工作重點做了總體規劃和指導。甘肅省和其余各省份也紛紛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大力推動智慧農業標準化快速發展,提升農業現代化質量水平。二是巨大需要推動發展。智慧農業可以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程監控與管理,確保食品安全,通過精準施肥、節水灌溉等措施,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消費者對安全、健康食品的巨大需求,亟需通過標準化手段來鞏固成果、促進轉化、推動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
2.4 外部威脅(Threats)分析
一是智慧農業標準化對人才要求提高。智慧農業融合了信息技術、農業技術、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因此需要具備跨學科知識和實踐經驗,又懂標準化的復合型人才。同時,智慧農業技術日新月異,智慧農業標準化人才需要具備持續學習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需要不斷關注行業動態,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智慧農業標準化帶來的挑戰。二是效益凸顯周期性長。智慧農業標準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生態系統的恢復和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時間來觀察和驗證,標準技術的投入需要時間來產生回報,效益的顯現往往不是立竿見影的。
3 基于 SWOT分析的建設策略
基于對智慧農業標準化建設現狀的SWOT分析,筆者構建了智慧農業標準化建設策略矩陣,具體如表1所示。
3.1 SO發展型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智慧農業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智慧農業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工作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包含支撐智慧農業發展的信息感知獲取、大數據存儲及處理、智能農業決策、農田作業精準控制、農產品的銷售與追溯、智慧平臺的建設與管理等,需要多部門、多學科人員參與。因此,各相關部門之間密切配合,上下聯動,建立信息共享互通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同時,強化標準與法津法規和政策文件的銜接,需要建立法津法規和政策文件與標準的聯動機制。二是提升智慧農業標準化建設創新力度。嚴格落實《甘肅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甘肅省“十四五”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規劃的通知》等文件關于智慧農業的創新要求,及時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標準。同時,根據發展和使用實際,定期對現有標準進行修訂和更新,確保標準的時效性和先進性。
3.2 WO扭轉型策略
一是加強標準研制工作。重點智慧農業網聯網平臺建設、農業在線診斷與控制、收貨儲存與加工、包裝物流與銷售、農產品溯源與認證、智慧農業設施設備等標準缺乏領域,完善智慧農業標準體系。同時,要加快省、市各級智慧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團體標準協會的成立,為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的起草數量和質量提升保駕護航。二是加大標準化試點建設力度。加大政策支撐和資金支持投入,增加智慧農業標準化試點的數量,確保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農業都能有代表性的試點項目,鼓勵更多的農業企業、合作社、高校等參與標準化試點建設,擴大試點的行業覆蓋面和參與度。同時,嚴格按照智慧農業標準化的要求,對試點進行全程監控和指導,確保試點工作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定期組織專家對試點進行評估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確保試點能夠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
3.3 ST多元化策略
一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人才是推動發展的核心力量。各級政府可通過積極組織開展智慧農業專業技術與標準化理論的教育融合試點,建設智慧農業標準化專家平臺等方法,培養一批既精通智慧農業專業知識又具備標準化能力的專業復合型人才,確保推動智慧農業標準化的持續發展。二是建立實施評估機制,推動標準有效實施。通過搭建智慧農業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信息平臺、培育專業的標準實施統計分析機構,設計合理的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模型和標準實施考核評估指標等方式,大力推進標準實施效果評估,形成一批標準實施評估方法和模式,推廣一批標準實施效果典型案例,推動標準“重制定、輕實施”向“制定實施并重”轉變。
3.4 WT防御型策略
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種媒體渠道,廣泛宣傳智慧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和意義,提高公眾對標準化的關注度;通過制作和發布標準化知識普及材料、開展智慧農業標準化培訓課程和講座等多種形式,向公眾傳遞智慧農業標準化知識和標準實施重要性;通過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出臺激勵政策等多種方式,讓企業、社會團體、高校、科研機構、智慧農業建設機構等各方力量參與到智慧農業標準化工作中來,增強標準實施的積極性。繼而,為智慧農業標準化事業高質量發展夯實社會和人才基礎,最大限度低于外部風險帶來的壓力。
4 結 語
基于SWOT分析工具對智慧農業標準化建設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的同時,也準確地識別外部的機遇和威脅。基于此,制定了多元化的戰略調整策略,旨在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并充分利用內部資源,繼而推動智慧農業現代化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汪圣,任麗娟,聶玉霞.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書房文旅融合服務策略[J].圖書館工作研究,2023(7):65-72.
[2]孫一博,賀夢瑩,陳愛桃.基于態勢分析法的吉林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分析及對策探討[J].林業勘查設計,2022(5):48-51.
[3]任少華,孫一博.基于SWOT分析的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現狀分析[J].林業勘查設計,2023(6):70-74.
[4]章武,龔賀,龔杰輝,等.湖南省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3(7):129-132.
作者簡介
張文霞,碩士研究生,工程師,從事標準與標準化研究工作。
楊芳,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從事標準與標準化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