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這條古老的河流,發源于巴顏喀拉山,一路浩浩蕩蕩、曲曲折折,宛如一條金色的絲帶,橫貫中華大地。她不僅滋養了這片沃土,更孕育了燦爛的黃河文化。
每次來到黃河邊,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發現。春天的黃河,河水解凍,生機勃勃;夏天的黃河,波濤洶涌,氣勢磅礴;秋天的黃河,寧靜祥和,充滿詩意;冬天的黃河,冰浪翻滾,銀裝素裹。
2021年7月,入職艾山水文站后,我了解了黃河的起源地、流經的地域、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下游黃河的特性等。隨著工作的深入,我也慢慢解開了兒時的諸多疑惑。
入職后,我開始接觸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努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水位、流量、含沙量的觀測方法到數據分析的技巧,從摸索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到安全規范熟練地使用,每一個環節都讓我深感責任之重大。我深知,我們所做的每一項工作,所記錄的每一個數據,都可能對防汛決策、水資源調度、涉河工程建設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洪水是2021年秋汛,黃河中下游遭遇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秋汛,8輪秋雨連番登場,黃河干流9天內出現3次編號洪水,潼關水文站洪峰流量高至8360立方米每秒,小浪底水庫出現建庫以來最高水位,下游河道大流量洪水過程持續超過35天。其間,堤壩上處處可見防汛帳篷和飄揚的彩旗,黃河兩岸彌漫著緊張的氣氛。夜晚,艾山水文站辦公樓內燈火通明,我和同事堅守在崗位上,時刻關注著黃河水情的變化。不論晝夜,我們聞“水”而動,只為了能在第一時間準確地獲得水文資料,為防汛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撐。在這次秋汛過程中,我看到了治黃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嚴細求實、團結開拓”的黃河水文精神,這更加堅定了我對治黃事業的熱愛。
科技的飛速發展為黃河水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先進的監測技術和儀器設備不斷涌現,如實時水文在線監測系統、無人機航空攝影、數字孿生平臺建設等。這些技術使我們能夠更加精準、全面、實時地獲取黃河的水情、水質、泥沙等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
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將不斷努力、不斷探索、不斷創新,與黃河同呼吸、共命運,見證她的每一次變遷和發展;我將在黃河母親的懷抱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推動新階段山東黃河水文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