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進入數智化產業革命的今天,科技、產業和金融三者之間的緊密互動,日益成為現代經濟體系的新趨勢和新要求。
文化產業是北京重要的支柱性產業。近年來,北京堅持“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城市賦能”,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充分發揮文化和科技兩大優勢,并通過金融資本的注入和金融工具的創新,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活力持續迸發、文化供給豐富多元、文化輻射力不斷擴大,引領文化消費新風尚,為城市發展賦能。這些不僅是對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更是對文化產品附加值的極大提升,為全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作用,促使文化產業在國際舞臺上煥發新的生命力。
政策引領,展現文化新氣象。近年來,北京相繼出臺了《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 年–2035年)》《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 年–2035 年)》《關于推進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堅實政策保障,不斷助推創新精神貫穿于北京文化體系建設全過程,促進“文化+ 科技”賦能發展,推動觀念與手段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融合、文化要素與高新技術相輝映,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創新供給,拓展文化新內涵。文化內容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北京牢牢把握文化產業發展正確導向固根基,加大文化內容創作力度,進一步提升高品質文化內容供給,推出了既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活化,也有對紅色革命文化的賡續與弘揚,更有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造與發展的文化產品,并結合時代特色、市場需求,對文化產品的故事敘事和視覺呈現進行創造性轉化,打造了一批表達主流意識形態、擔當國家建構角色、符合現代審美特征、注重國際認知表達的新主流文化產品。
科技賦能,培育文化新業態。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傳統文化產業迭代升級、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大力深化文化與科技融合,集聚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挖掘利用好北京的文化資源,強化文化產業鏈與創新鏈的精準對接,健全數字文化產業鏈,培育壯大動漫游戲、數字音樂、數字演藝、數字影視、數字出版等文化新業態,推動擴展現實、三維、人工智能、區塊鏈、海量存儲等元宇宙直接關聯技術的迭代升級以及在文化產業領域的轉化應用。
金融助力,激發文化新動能。引入金融活水助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文化+ 金融 ”融合發展新格局。北京不斷完善“投、融、擔、貸、孵、保、易”的全鏈條金融服務體系,形成“優政策、建體系、搭平臺、強服務”的文化金融融合模式。數據顯示,北京文化產業融資活躍度一直位居全國首位。落戶東城區的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服務中心為打造首都文化金融“生態圈”、推動北京市文化金融合作的發展發揮了新優勢。
展望未來,北京將加快形成“科技–文化–金融”良性循環發展模式,不斷加強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在金融的助力和支持下,持續釋放文化產業發展潛力,推動北京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