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群,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連續8年排全國第一……以文化城,城以文興。近年來,北京堅持“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城市賦能”,立足全國文化中心,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有力釋放北京科技資源、文旅資源、消費潛力,激發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
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實現收入合計10629.6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434.8億元,同比增長7.9%。無論是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數字文化娛樂獨角獸企業,還是“全國文化企業30強”、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在數量上,北京均居全國首位,文化產業發展蓄勢聚能作用不斷夯實,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科技賦能 升級產業發展引擎
當前,北京大力深化文化與科技融合,加快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3D影像等先進信息技術與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機結合,正深度賦能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實現生產、制造、傳播、消費和服務方式的全方位、全鏈條改造。云旅游、云展覽、網絡直播、數字閱讀、數字文物等改變了出版、文博、展覽、旅游等傳統業態,有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科技正在為文化產業迭代裝上“加速器”。例如,為北京中軸線量身打造的“5G+城市數字孿生協同監測體系”,不僅實現了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全方位、智能化保護,還巧妙融合了游覽展示功能,使這一歷史瑰寶在數字世界中煥發新的生機;全國首個高精度京劇數字人?“梅蘭芳孿生數字人”,以26歲時的梅蘭芳先生為原型,通過仿真、人工智能等技術,完美呈現傳統藝術的魅力;通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智慧化景區系統,通過AR、VR、MR等數字技術手段,打造漕糧進京、運河風韻、通州八景等一系列場景,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大運河的古今交融;亮馬河以河道復興引領城市更新,在生態治水過程中融入水文化研究,已從單一的水利工程成功轉型為一個集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景觀、水經濟于一體的國際風情水岸,正成為頗具“國際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這些科技賦能的各式各樣的沉浸式場景為人們帶來全新體驗,使得文化產品的互動感、體驗感、敘事性不斷增強。
金融助力 護航產業行穩致遠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金融是城市肌體的血脈。文化與金融互聯互補、相互促進,構成了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北京研究把握新時代文化金融融合發展的規律性特點,持續深化“優政策、建體系、搭平臺、強服務”的文化金融融合發展“北京模式”,制定實施推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健全完善“1+N+X”文化經濟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以“房租通”支持小微初創企業、“投貸獎”支持成長型企業、上市培育基地支持成熟企業的梯次化政策閉環。
2023年,“投貸獎”吸引債權投資382.82億元,股權投資近3.6億元,財政資金撬動比達415.51,有效引導撬動了社會資本對文化行業的資金投入,成為支持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依托北京文化企業上市培育基地,搭建文化企業和交易場所的溝通交流機制,加快優秀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步伐,增強龍頭文化企業的行業帶動能力。北京上市文化企業數量已由2012年的23家增至2023年的83家,占全國上市文化企業數量比重由13%提升到20%。
值得一提的是,東城區通過持續聚焦構建文化企業信用評級、文化信貸風險分擔、文化創業投資扶持引導、文化資產定價流轉“四個體系”,探索文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文化與金融合作模式“兩個創新”,獲評全國首批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
載體提質 厚植產業成長沃土
文化產業園區是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培育新興文化業態、新型文化主體的重要平臺。2023年,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認定數量為105家。這些園區入駐的文化相關單位總收入已突破1萬億元,納稅總額超過445億元。入駐企業既有騰訊、百度、藍色光標等龍頭企業,也有當紅齊天、貓眼、鋒尚世紀等眾多成長型企業和小微企業。
北京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修訂出臺了《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認定管理辦法》,強化文化產業園區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建設,“1+N+X”產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在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共同作用下,著名文化產業園區郎園Station重點布局數字影視產業,所在片區已經成為國內少見的擁有影視全產業鏈,尤以后期視效制作為龍頭的數字影視產業基地;中關村軟件園以數字文化產業為核心,集聚了70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總部經濟達80%以上,園區在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型IT服務、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都形成了全國領先的特色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眾多文化產業園區打開邊界,成為周邊居民的“文化會客廳”,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承載地。2023年北京文化產業園區共建設實體書店、劇場、藝術館等文化空間660余個,年度共舉辦文藝演出、藝術展覽、文創市集等文化活動近6000場,集聚效應強勁釋放。
融合共促 搭建產業消費場景
在文化為城市賦能的時代趨勢下,演藝市場好戲連臺、閱讀空間推陳出新、展覽展播“頻頻出圈”、文創產品琳瑯滿目……北京文化消費市場不斷展現出勃勃生機。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文化核心領域實現收入合計9750.7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和文化投資運營5個領域收入合計同比分別增長3.3%、24.2%、0.7%、3.0%和1.6%;居民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同比增長48%,電影、話劇演出票支出同比增長34.6%。
北京正在以文化消費為重要抓手,不斷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文藝精品的創、演、扶、宣工作,出臺“演藝之都”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成功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品牌。2024年上半年,全市營業性演出場次多達2.7萬場,同比增加22.8%。持續推進新時代“書香京城”建設向品質化、縱深化方向發展。目前北京實體書店保有量超過2000家,平均萬人擁有書店超過0.9個,“一區一書城”成為全市各區標配,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深化“1+N+17”書香北京品牌建設,開展“舊書新知”活動,組織示范書店、最美書店、京華好書推薦等工作。扎實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持續擴大博物館規模。2023年,北京新增11家備案博物館,備案博物館總數達到226家,27家“類博物館”掛牌開放。2024年,北京還將擴大備案博物館和“類博物館”規模,推動新增15家以上備案博物館,培育并掛牌26家“類博物館”。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關鍵一年。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將在新時代延續傳承、兼收并蓄,以更開放的視野、更寬廣的胸襟、更包容的情懷展現出大國首都的非凡氣度和獨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