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市場發展迅速,有力支持了文化產業創新與產業鏈升級。
作為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國文化產業投資母基金(以下簡稱中文投基金)自2020年成立以來,圍繞落實國家文化戰略和規劃積極發揮作用,以政府引導資金撬動,吸引各方資本投入,通過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支持文化企業改制重組和并購,促進文化資源整合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化金融合作進入新階段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陸續出臺多個支持文化金融發展的政策,逐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逐漸完善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為文化產業發展插上了金融的翅膀。
在國家層面,2012年,原文化部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2014年,原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著力在文化金融的瓶頸環節、薄弱領域下功夫,重點強調文化金融合作的新趨勢、新需求、新做法;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加快推進符合文化產業發展需求和文化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進一步擴大文化企業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規模,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探索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模式,為文化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完善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政策環境和管理制度,支持創業投資做大做強;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在行業層面,2016年,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制定并發布《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對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的內容和方法做出詳細規定;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社會領域產業專項債券發行指引》,首次對文化產業專項債券作出具體安排。
在地方層面,2020年,北京市政府發布《關于加強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推動版權質押貸款”“完善文化企業股債聯動融資服務機制”“加快設立北京市文化發展基金”等舉措。
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撐和保障,促進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深層次合作對接,優化文化企業營商環境,推動金融助力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金融體系不斷完善
隨著黨和國家對文化產業加大扶持力度,文化產業與金融加快融合,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加強對文化產業的服務供給,推動文化金融高質量發展。文化金融逐漸從單一、政策性為主走向多元、市場化,文化金融的層次和結構更加豐富。
文化金融投融資規模持續擴大。根據《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23)》,2008–2022年,在調研的30家銀行中,有16家銀行針對文旅產業融資特點發行了文旅產業信貸產品,并于2022年年底仍然續存,占比為53.33%;文旅創新產品貸款余額為1085.40億元,其中文旅專屬產品貸款余額為881.24億元,占比高達81.19%。2022年共發行文化產業債券64只,整體發行總額達579.14億元,同比上升6.91%。文化企業IPO、文化行業私募股權投資平穩發展。
文化投融資交易日益多樣。數據顯示,2015–2023年,我國文化領域股權融資交易中,按融資事件數計算,占比最高的前3個領域為:網絡文化占比37.5%,廣播電視占比9.7%,文化科技占比9.6%。按融資規模計算,占比最高的前3個領域為:網絡文化占比38.8%,文化科技占比17.9%,廣播電視占比6.6%。其中,2023年,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及元宇宙、數字資產均在影視、藝術與表演等行業有較多融資事件。
文化金融投融資地域日趨突出。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15–2023年,文化企業股權融資交易最為活躍的前3個地區分別是北京、上海、廣東。北京地區企業在泛娛樂內容及渠道方面的優勢明顯,上海地區的強勢行業相對分散,一定程度上傾向于線下娛樂業態,廣東地區企業則以文化消費硬件類別見長。以北京為例,2023年“投貸獎”吸引債權投資382.82億元,股權投資近3.6億元,財政資金撬動比達415.51,大大提升了金融機構對文化企業的關注程度。
“3+1”投資策略支持文化企業做大做強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發展迅速,不僅數量上保持了快速增長,投資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政府、金融機構、專業創投團隊等陸續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利用各自的優勢設立文化產業基金,共享資源優勢,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中文投基金是由國務院批準,中宣部和財政部共同發起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目標規模500億元,首期規模317億元。基金成立以來,堅持執行“3+1”的投資策略,“3”即3類基金,一類是市場化頭部基金,引導鼓勵市場化頭部基金將更多的資源投入文化產業,帶動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一類是區域性行業子基金,幫助文化行業子基金在具備條件的重點區域落地生根;一類是文化領域專業基金,引導支持專注于文化領域的專業基金管理人做大做優做強。另外一個“1”是重點項目直接投資,對經濟效益比較良好的文化項目開展直投試點。
中文投基金在“3+1”投資策略指引下,主要投向文化本體、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消費、文化+體育、文化+教育,重點包括新聞信息服務、媒體融合發展、數字化文化新業態等文化產業核心領域,以及與文化產業高度相關的旅游、體育等相關行業,取得顯著成效。
在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方面,積極響應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已有3只子基金落戶大灣區、8只落戶長三角地區、1只落戶京津冀地區。同時,積極引導市場化綜合類頭部基金聚焦投資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的創業企業,3個區域的投資數量占其全部投資數量的87%以上。
在堅持聚焦文化主業,支持文化內容創作生產傳播方面,投資支持的3D制作、圖形渲染、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文化領域基礎關鍵技術,為內容制作領域的生產力變革提供基礎支撐,為多模態內容傳播與交互等數字文化產業應用場景提供重要的助力。
在堅持投早投小與扶優扶強,支持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方面,通過子基金投資的文化產業項目中,天使輪、種子期和A輪項目數量合計占比58%,投資金額合計占比39%。
在堅持推進“兩個融合”,支持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方面,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推進文化和旅游、消費等深度融合,重點布局國產GPU芯片、混合現實(XR)芯片、3D交互式內容底層技術、數字人內容創作平臺、AIGC等文化領域重要軟硬件基礎設施。
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增長,我國經濟社會迎來了嶄新發展時期,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需要新時期文化金融的持續支持,作為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文投基金將持續深化“3+1”的投資策略,加快投資布局,增強文化產業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