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年前,德國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實際上這是制造大框架方面的標準。在過去的12年里,工業4.0在全世界引領了整個未來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傳統制造標準化的深度融合。那么,如何在新的物聯網時代,把傳統的Internet、beta和service進行深度融合?我們在德國工程院進行了一些宏觀標準框架的制定,包括連接人、連接物、未來連接服務等等,來創造未來互聯網人工智能新形勢下的制造方向。
我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智能制造領域有30多年的經驗。我認為,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虛擬現實、5G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的深度融合對顛覆性創新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何把人工智能和高新技術用于解決我們國家民生的重點和痛點問題?這方面我們有非常多的創新空間,包括未來的智能制造、智能出行、家庭服務、未來教育等。
GhatGPT是非具身的智能,它是在網上抓取數據后進行信息總結和分析。到未來,我們可以讓智能系統具有身體,能在真實世界里感知,并進行增強學習,可能還有自驅力。這是一種新的具身智能形式,可能在智能駕駛、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方面真正做到創新應用。現在人工智能已經到了一個爆發性增長的時代,算力也在指數性增長。
2008年,我與歐盟和中國的科學家一起做過數字電視的標準共融和切換的項目。上個月我們與301醫院合作的手術機器人研究項目獲批。手術機器人是未來的新生生產力,是高投入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在手術機器人功能化模塊方面,我們可以把它們的感知操作、人機界面規劃和安全等功能,建成一個醫生、患者和機器人互相交互的過程,在這方面的國際標準也未成熟。我們可以通過手術機器人產品來引領部分的高新技術標準,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加強的方向。
未來在標準化驅動和引領科技創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在跨學科、跨國界交叉融合和持續創新方面有很多可以合作點。讓我們攜起手來應對全球的重大挑戰,共創和諧社會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