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原來我們說發展是硬道理,現在高質量發展是排在第一位的任務。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要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加快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引領高質量發展,助力高技術創新,促進高水平開放,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可以看出,標準不僅要發揮基礎性作用,還要具有引領作用。要想引領高質量發展首先要以科技創新深入工作,否則無法引領??萍紕撔聦嶋H上是新技術的商業化應用。那什么是科技創新?第一要有研發成果。第二要把成果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第三是應用后要獲得好的效益。實際上,標準與科技創新是一體的,就是科技創新包含了標準概念。標準位于科技創新的前端,是新一輪科技創新的強勁動力。這個前端是指研究的前端,為創新指明方向。實際上,標準能給出最佳的技術路線和解決問題的方案。
科技創新離不開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因為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中隱含著許多先進技術以及技術發展的趨勢。大家要認同一點,就是一個國家的標準水平和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一脈相承。所以,非常需要我們的企業代表、科研一線人員走向國際標準化最前沿,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因為在那里能獲取這方面最新的信息和資料。
標準引領首先要跟科技深度融合,還要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在產業里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標準的數量、水平與產業發展階段呈現正相關,當產業處于快速的階段,標準化工作最活躍,標準數量呈現高速的增長。當產業進入成熟或者衰退期,標準也隨之成熟和定型,標準需求與供給呈現下降的趨勢。當產業鏈供應鏈的標準體系被國外主導,我國參與程度較低,往往面臨較大的安全風險。
當我國的企業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尤其是在低端的時候,在標準領域表現為以應用為主,實際上是別人定規則我來執行,所以說標準是產業發展成熟度的晴雨表,更是創新鏈價值鏈活躍程度的信號燈。
要實現標準引領,除了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還要成為治理體系的主要問題。綱要提出,標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標準化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系像個金字塔,最頂端的法律性規范,由法律法規構成的,它是國家治理的根本性制度。中間層是管控性規范,由強制性標準構成的,它是國家治理的保障性制度。最下層的是引導性規范,由大量推薦性標準構成的,既有政府推薦的標準,也有市場推薦的標準。所以,標準已成為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標準來引領規范發展。
那么以什么樣的路徑來實現標準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呢?首先要構建二元標準,就是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
2015年,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要建立由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組成的新型標準體系,兩類標準要協同發展,協調配套。2017年11月,審議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包括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國家鼓勵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定供社會自愿采用。政府對團體標準主要是規范引導監督,就是國家支持在重要行業如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等領域利用自主創新技術制定標準。
團體標準有六個特性。第一是原創性,它是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標準。第二是先進性,它代表同類同期標準先進水平。第三是專業性,滿足特定專業和領域的技術需求,具有明顯的專業針對性。第四,它是特定技術專業群體的共同貢獻、協商一致的產物。第五是延升性,應用廣泛的團體標準說明其擴展性好。它的應用范圍可以從特定的領域擴展到區域、行業、國家,甚至擴展到國際,“延”和“升”體現了團體標準應用范圍的擴大和標準層級的提升。第六是市場性,團體標準是應市場需要而制定的,團體標準的有用性是通過市場來檢驗的,團體標準的生命力是由市場來決定的。團體標準具有鮮明的市場化特征,它起源于市場、服務于市場、發展于市場,市場對團體標準進行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