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制度型開放,強調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爭創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決策,我們要深刻領會標準制度型開放對于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性,從標準、制度、規則等方面打通各種壁壘,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標準制度型開放的本質就是讓標準成為國際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與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標準體系,形成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國際標準化生態系統,實現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這一總體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一次提到標準制度型開放,這意味著在中國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中國制度型開放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過去要素型的開放已經轉向制度型的開放,這個轉變會使中國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當中。回顧中國標準化發展歷史和中國標準化改革史,中國標準的制度型開放實際上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中國實行標準的雙軌制,雙軌制在這一階段可以說是自身改革。把應該由市場決定的一般性產品服務類標準交由市場自主制定。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標準的制度型開放,是標準制度型開放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是中國標準的國際化問題。
面對新的形勢,如何持續推進好標準的制度型開放呢?一是進一步提升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在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活動上,不僅要參與ISO、IEC、ITU三大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標準體系,同時還要參與事實上比較有名望的國際標準組織。二是持續提升中外標準的一致性水平,提高國際標準在我國的采用轉化率,組織開展技術委員會與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的數據比對,明確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與我國TG對應關系,持續推進國家標準外文版工作,實現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互認。三是進一步加大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探索建設一批國際標準化創新團隊,大力培養標準化人才的國際視野,塑造我國標準化人才應對國際競爭的新本領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