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標準體系,標準編制,關鍵技術,新型基礎測繪,系統工程法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11.015
0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和區域協同快速發展,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對基礎測繪成果的需求日益旺盛,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信息化新時代,對基礎測繪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基礎測繪生產建設在產品形式、技術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問題日益凸顯。就其原因是現有基礎測繪成果執行的標準是模擬紙質地形圖標準,成果品種單一、社會經濟和人文信息不全,產品形式的標準化和制式化,已經滿足不了信息化社會和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多樣化、精細化、個性化的需求,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以及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和測繪的深度融合,催生了_一批新業態、新需求,倒逼測繪成果形式與內涵、基礎測繪生產組織方式、數據管理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因此,基礎測繪亟待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建立起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型的基礎測繪體系,全面提升基礎測繪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2023年,甘肅省自然資源廳根據甘肅省新型基礎測繪工作實際需求,開展甘肅省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工作,通過構建適合甘肅省地域特色的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標準體系,對基礎地理實體分類、數據轉換、數據采集、數據建庫和數據質檢等全環節標準化需求研究,在借鑒國家試點省市經驗和成果基礎上,建設甘肅省的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標準體系,為全面推進甘肅新型基礎測繪提供技術保障。
1相關研究進展
“新型基礎測繪”的提法,最早是2015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中首次提出的,2019年的自然資源工作會議上明確要大力加強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工作,自然資源部接著陸續在全國開展試點工作,各試點省市結合自然資源部印發的新型基礎測繪相關技術文件要求,對新型基礎測繪標準體系進行研究,形成了一批標準成果,如武漢形成標準4項、西安5項、寧夏2項、山東7項和青島2項,這些標準在本省市需求的范圍和內容基礎上,不同程度構建了新型基礎測繪標準體系框架,為本省市新型基礎測繪實施奠定了基礎,也為其他省份開展新型基礎測繪標準體系建設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成果。
2體系構建思路和方法
2.1體系構建思路
技術標準體系是指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準,其作為一個整體,強調的是體系及組成元素之間的支撐協調關系。為了建立目標明確、全面成套、層次適當和劃分清楚的技術標準體系,在標準體系建設過程中,首先,需要確定標準體系所適用的范圍,即標準體系應具體包含哪幾類標準或哪些子體系。其次,要確定標準之間相互關系,并使之形成有機聯系整體。甘肅省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包括兩項內容,即體系構建及其構成標準的編制。技術標準體系構建是運用系統論指導標準化工作的一種方法,是開展標準體系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編制標準、修訂規劃和計劃的依據。與傳統基礎測繪相比,新型基礎測繪從數據采集方式到產品生產方法,再到組織管理模式都發生了跨越性、革命性的變化,甘肅省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標準體系構建主要從實體的分類、數據轉換、數據生產、數據建庫和質量控制等標準化需求為出發點,借鑒現有國內外標準體系的結構框架,從標準的類型、功能、業務的生命周期等若干不同標準化對象的角度,對標準體系進行研究,確定甘肅省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標準體系構成。
2.2構建方法
甘肅省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標準體系構建采用了系統工程法,根據甘肅省新型基礎測繪實際需求,在充分調研基礎測繪所涉及的行業數據現狀及特點基礎上,以基礎地理實體為研究對象,以數據分類、數據采集、數據轉換、數據建庫、數據質檢全環節的關鍵技術方法為研究重點,通過構建基礎地理實體分類架構、梳理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技術流程、基礎地理信息要素轉換和生產方法及映射關系、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庫邏輯架構和基礎地理實體數據質量檢查內容及方法,通過研究,構建的甘肅省地域特色的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標準體系構成如下圖1所示。
3標準研制思路和方法
(1)基礎地理實體分類與代碼
基礎地理實體分類與代碼標準的研制。首先,要研究基礎地理實體分類的原則,以及分類要求;其次,是研究基礎地理實體分類架構;最后,在建立的基礎地理實體分類架構基礎上,研究基礎地理實體分類編碼法則。
(2)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規程的研制。首先,研究基礎地理實體采集的空間粒度、幾何精度等確定原則和基本要求;其次,研究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的技術方法及作業流程,從而對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技術流程進行標準化。
(3)基礎地理實體數據轉換生產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轉換生產規程的研制。首先,要研究基礎地理信息要素數據轉換生產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轉換生產要求;其次,要研究數據轉換生產方法;最后,研究基礎地理信息要素數據與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映射關系,從而形成轉換生產技術方法流程。
(4)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庫建設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庫建設規程研制。首先,研究基礎地理信息實體數據的組織和命名方式;其次,研究建庫的技術流程;最后,研究數據庫管理的基本功能,從而統一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庫建設標準。
(5)基礎地理實體數據質量檢查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質量檢查規程研制。首先,要研究基礎地理實體數據質量控制的原則;其次,要研究基礎地理實體數據質量技術方法,從而對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進行全流程質量控制;最后,形成基礎地理實體數據質量檢查標準。
4結論
通過對甘肅省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標準體系的建設,形成如下結論:
(1)設計了四級分類體系,具有通用性;同時分類允許存在合理擴展空間,代碼體系預留了擴展域,方便與自然資源業務數據、行業專題數據融合,具有靈活性。
(2)建立了1:500~1:10000基礎地理信息要素與甘肅省基礎地理實體的幾何及屬性映射關系,提出了二維基礎測繪成果向實體數據轉換規則、語義化處理、質量控制與成果歸檔等方面的要求,實現跨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成果向基礎地理實體的無損轉換。
(3)提出了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精細度的劃分等級和精度指標要求,規定了不同地理實體的二維和三維采集要求、技術方法及工藝流程。
(4)設計了適合甘肅基礎地理實體建庫工作實踐的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庫內容及邏輯架構,確定了不同數據類型如實體圖元、實體屬性、實體關系、地理場景數據、元數據等的基本要求、內容組織、數據命名等內容,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注重數據庫建庫的需求拓展,為多源、多態、海量的實景三維數據統一融合管理提供了高效、合理、易用的數據組織和存儲體系。
(5)對質量元素的30多項檢查項逐一進行了細化,明確了每項檢查項的要求與指標:針對基礎地理實體成果質量錯漏表,細化了每一類錯漏的內容,明確了錯漏的評價指標,使標準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保障基礎地理實體成果數據的質量。
作者簡介
李克恭,本科,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自然資源監測、多源遙感數據應用、新型基礎測繪和技術管理方面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