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患者服,醫用床上用品,標準
DOI編碼:10.396 9/j.issn.1002-5944.2024.011.028
醫用織物(普通醫用織物)指醫療機構統一購買或租賃、統一處理、統一發放,供患者和醫療工作者重復使用的紡織品,具有服務多人、反復洗滌、重復使用的特點,本文的醫用織物指患者服和床上用品。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年末全國共有醫療機構103.3萬個,床位975萬張。按每個床位平均配備3~5套患者服/醫用床上用品,全國共計需要2925~4875萬套患者服/醫用床上用品。
四川省纖維檢驗局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醫院協會后勤洗滌消毒學組等單位聯合制定T/CNTAC 105—2022《患者服》、T/CNTAC 106—2022《醫用床上用品》兩個團體標準,為生產者嚴把質量關提供了數據支持,為檢測機構測試提供了試驗依據,為醫療機構醫用織物采購、使用、維護、使用產品質量監測提供技術支撐。
1標準制定原因及編制原則
1.1標準制定原因
住院期間的患者普遍抵抗力低下,醫用織物的安全性、耐用性、抗菌性和舒適性直接關系到廣大患者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首先,患者住院期間如使用被體液、血液、排泄物污染后處置流程不規范或清洗消毒效果不佳的醫用織物,存在引發院內感染的風險;其次,醫用織物普遍存在“超齡服役”的現象,影響醫院形象,同時給病人心理造成影響;最后,醫用織物使用過程中,洗滌頻率較高,且洗滌時需經過高溫、強堿、氯漂或其他消毒處理,對織物損傷較大。因此相對于其他織物來說,對醫用織物性能要求十分嚴格。目前未見醫用織物專用的標準出臺。
1.2標準編制原則
(1)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醫用織物污染后處置流程不規范或清洗消毒效果不佳存在引發院內感染風險,因此織物標準制定時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醫用織物在滿足相關國家強制性標準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和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了熒光增白劑、微生物、抗菌性能等指標,同時不允許使用含有金屬材質的拉鏈、紐扣等附件。
(2)遵循科學性、統一性和合理性原則。醫用織物普遍存在服務多人、反復洗滌、重復使用的特點,洗滌消毒質量關系著千千萬萬患者就醫感受和生命安全。因此技術指標設置遵循科學性、統一性和合理性原則,主要技術要求分為基本要求、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分為新品洗滌前、洗滌后和在用產品三個環節,每個環節根據產品特性和使用需求規定不同的技術指標。
2標準適用范圍
2.1患者服
T/CNTAC 105—2022《患者服》規定了患者服的術語和定義、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適用于以紡織機織物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由醫療機構供患者重復使用的服裝,養老護理中心、洗滌機構等可參照使用。
2.2醫用床上用品
T/CNTAC 106—2022《醫用床上用品》主要包括無填充物床上用品(床單、被套、床笠、床罩、枕套等)和有填充物床上用品(以棉花、羊毛、化纖等為填充物的被類、枕墊類產品及絎縫制品),規定了醫用床上用品的術語和定義、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適用于以紡織機織物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由醫療機構供患者重復使用的床上用品,養老護理中心、洗滌機構等可參照使用。
目前的患者服、床上用品主要為機織物制品,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養老護理中心也越來越向康養、醫療護理方面發展。因此團體標準規定了主要原料為紡織機織物,養老護理中心可參照使用。
3技術指標的研究和確定
醫用織物技術指標主要包括安全性能、舒適性能、耐用性能、特殊功能要求、其他技術要求五大類。
3.1安全性能要求
醫用織物的基本安全應符合GB 18401—2010要求,其中嬰幼兒及兒童產品的基本安全要求應符合GB 31701—2015要求,絮用纖維原料應符合GB18383—2007要求。另外,為確保醫用織物的基本安全,設置特性安全指標如pH值、微生物、熒光增白劑等,見表1。
(1) pH值:人體皮膚呈弱酸性,以防止病菌的侵入,pH值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間有利于人體的健康。廣大患者住院期間,身體虛弱,抵抗力較差,如果織物中pH值過高或過低,會破壞皮膚的平衡和抵抗能力,引起皮膚過敏或誘發感染,使皮膚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引起皮膚疾病。因此pH值新品洗滌前、洗滌后和在用產品三個環節分別設定標準值,其中新品洗滌后和在用醫用織物參照WS/T508—2016《醫院醫用織物洗滌消毒技術規范》和SB/T 10989—2013《衣物洗滌質量要求》,指標值設定為6.5~7.5,比國家強制性標準GB 18401—2010和GB 31701—2015更為嚴格。
(2)熒光增白劑:一種熒光染料,或稱為白色染料,也是一類化合物的統稱。它的特性是能激發入射光線產生熒光,使所染物質獲得類似螢石閃閃發光的效應,使肉眼看到的物質很白。醫用織物多為白色或含有白色部位,在前處理過程中和洗滌消毒過程可能使用熒光增白劑進行增白達到更好的色澤效果。熒光增白劑的存在可能對患者住院期間進行核磁共振、X光譜等檢查結果造成干擾。因此,本標準規定醫用織物都不應存在熒光增白劑。
(3)菌落總數:用來判定被細菌污染的程度及衛生質量,它反映醫用織物在生產、使用、消毒過程中是否符合衛生要求,以便對被檢樣品做出適當的衛生學評價。菌落總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產品衛生質量的優劣。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中最主要的一種細菌,正常棲居條件下不致病,若進入膽囊、膀胱等處可引起炎癥。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存在于體表皮膚,鼻腔而不引起疾病,但存在引起皮膚感染、肺炎、腦膜炎、敗血癥等的潛在風險。因此織物新品洗滌前和在用產品標準值的設定參照WS/T 508—2016《醫院醫用織物洗滌消毒技術規范》。
3.2耐用性能要求
紡織產品在使用、洗滌和收藏保管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各樣的理化損傷,紡織材料抵御這種破壞的能力稱為耐久性能。為避免和減少醫用織物出現斷裂、鉤破、撕破、磨損等情況,T/CNTAC 105—2022和T/CNTAC 106—2022設置了斷裂強力、撕破強力、起球、耐磨等耐用指標。
斷裂強力是指在規定條件下進行的拉伸試驗過程中,試樣被拉斷記錄的最大力。織物斷裂強力反映織物受外力拉伸時的牢固性,是織物加工性能和服用性能的必備條件,是織物品質評定標準中規定的重要內容。撕破強力是指織物撕破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撕破強力通常用于模擬紡織產品在使用過程中,被物體勾住或因產生切口受到拉扯而產生的損壞。
醫用織物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被掛鉤勾住,或因撕扯受到集中載荷而發生撕破,同時醫用織物由于多人使用、洗滌頻率高的專有特點,其力學性能顯得十分重要。耐用性能重點設置了斷裂強力和撕破強力兩項指標,見表2。
3.3舒適性能要求
醫用織物屬于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醫用織物以100%棉、棉/滌混紡為主,部分使用粘纖混紡產品,考慮醫用織物使用舒適性,標準將纖維含量指標設為“天然纖維、再生纖維素纖維或二者含量之和標稱值應不低于35%,允差按照GB/T 29862—2013《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標識》的規定執行”。
同時,針對患者服的使用場景,對設計方面提出了“版型適當寬松,設計易穿易脫”,患者在醫療機構期間可能會反復接受醫生定期檢查、各個醫學指標檢查等,適當寬松的版型和易穿易脫的設計一方面方便患者使用,另一方面增加就醫體驗感,提高就醫舒適性。
3.4功能性要求
功能性要求主要包括抗菌性能、耐水洗性能。抗菌紡織品主要應用目的是降低病菌在紡織品中的生存、傳播機會,防止微生物分解人體汗液及其他分泌物產生的臭味和發霉變質。明示具有抗菌效果的產品洗滌后和在用產品應具有抗菌效果。由于市場上出現較多明示具有水洗性能的絮用醫用床上用品,T/CNTAC 106—2022《醫用床上用品》規定絮用床上用品耐水洗性指標為水洗3次,不露底,無明顯破損、分層,不成團,與FZ/T 64003—2021《噴膠棉絮片》一致。
3.5其他要求
基于醫用織物重復使用、洗滌損傷大、消毒頻次較高,染色牢度項目主要設置耐皂洗色牢度、耐氯漂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三項,T/CNTAC 105-2022《患者服》與GB/T 28459—2012《公共用紡織品》一致,T/CNTAC 106—2022《醫用床上用品》與GB/T 22796-2021《床上用品》一致。
患者進行X光等放射性檢查時,金屬的存在可能影響患者檢查結果,規定不允許使用含有金屬材質的拉鏈、紐扣等附件。
4檢驗方法的選擇
標準中的檢驗方法主要選用通用的、與國際接軌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但目前國內外暫無針對醫用織物在實驗室能夠實現的試驗用洗滌消毒程序的標準測試方法。GB/T 28459—2012《公共用紡織品》洗滌消毒程序中使用滾筒直徑900~1070 mm的洗衣機,檢測實驗室基本沒有配置。WS/T 508—2016《醫院醫用織物洗滌消毒技術規范》適用于醫院和提供醫用織物洗滌服務的社會化洗滌服務機構,不適用于檢測實驗室模擬洗滌消毒操作。
因此,為在實驗室模擬洗滌消毒程序,特制定《醫用織物洗滌消毒程序》作為標準附錄。具體如下:選擇GB/T 8629—2017《紡織品試驗用家庭洗滌和干燥程序》中規定的A2型自動洗衣機,滿足實驗室裝備需求;確定洗滌劑、氧漂粉、氯漂粉、中和酸等試劑的配比組成和加入比例,制定實驗室統一洗滌消毒規范;制定洗滌消毒程序,確定洗滌次數為10次,模擬醫用織物實際洗滌90次的洗滌效果,達到減輕工作量和節約能源的效果。
5標準創新點
T/CNTAC 105—2022《患者服》和T/CNTAC106—2022《醫用床上用品》兩項標準填補了我國尚無此類標準的空白,多項技術指標創新:
(1)針對醫療用特殊場景和產品使用要求,對新品洗滌前、新品洗滌后和在用產品三個環節分別提出要求,體現了標準的針對性。
(2)首次提出在用產品的質量要求,確保服務多人、反復洗滌、重復使用的醫用織物產品的安全。
(3)提出微生物、熒光增白劑、不可使用含有金屬材質等要求,保障了使用者的健康。
(4)填補了醫用織物標準的空白,可為醫療衛生相關機構以及養老護理中心、洗滌機構等提供相關產品采購、使用和維護提供技術支撐,對規范相關產業和市場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5)首次制定醫用織物實驗室洗滌消毒程序,實現了實驗室模擬反復洗滌消毒對醫用織物性能的影響,對評估醫用織物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6結語
原國家衛計委出臺《關于加強醫療機構醫用織物洗滌消毒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衛辦函[2015]708號)等文件,要求對醫用織物洗滌消毒工作嚴格把控。T/CNTAC 105—2022《患者服》和T/CNTAC106—2022《醫用床上用品》兩項醫用織物標準為生產者嚴把質量關提供了數據支持,為檢測機構的項目測試提供了試驗依據,為醫療機構醫用織物進貨、驗收、在用產品的質量監測更新提供了參考意見,可推動醫用織物洗滌消毒質量提升,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求和期待。
作者簡介
趙瑞方,通信作者,博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紡織品檢驗檢測。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