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科普標準化工作通過規范和保障高水平科普服務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本文旨在全面分析當前科普標準化發展現狀,深入探討了其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科普標準化工作建議和推進路徑,為推動我國科普標準化工作向更高水平發展、科普標準化工作賦能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科普標準化,現狀分析,發展建議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7.003
0 引 言
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科技進步的一體兩翼。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技術突破創“新”,產業升級提“質”。高水平科普是實現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如何避免對科技創新技術理解的字面化、表面化,避免斷章取義、選擇性理解和過度解讀,事關新質生產力的快速、健康、持續發展。科普標準化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來規范科普服務,是優化科普服務流程、規范科普服務行為和提升科普服務效能的重要手段,為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應用和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為更好推動科普標準化賦能新質生產力,本文細致梳理了我國科普標準化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針對性提出了科普標準化發展建議和推進路徑,為科普標準化工作賦能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參考。
1 科普標準化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1.1 總體現狀
我國科普標準化工作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1]明確將科普服務標準化作為保障條件之一予以加強。中國科協制定了《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21—2025年)》[2],旨在加強標準化建設,發揮標準對科普工作組織、實施、評價等方面的指導作用。2022年,中國科協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普標準化工作的通知》[3](科協辦函普字〔2021〕240號),強調對促進科普規范化建設、科學化評價,推動新時期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2 0 1 7年6月,全國科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568,以下簡稱“科普標委會”)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正式成立。自成立以來,科普標委會積極組織申報國家標準立項,圍繞科普服務術語、科普資源分類、科普設施設備等研究,制修訂了多項技術規范和標準。標準發布數量總體呈現連年增長態勢,我國科普標準化工作進入常態化、制度化。
2021年12月,中國科協發布《中國科協科普標準制修訂計劃(2021—2025年)》,給出了科普標準體系框架,初步建立了科學分類、統一編目、統一描述的技術規范體系。該標準體系框架根據“十四五”期間科普工作的相關規劃和要求,立足科普標準化工作的現實需求,按照科普標準體系中的6大領域,全面梳理各領域亟待制定的標準共69項,明確標準類別,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標準性文件4大類別,基本涵蓋了學術機構與研究所、博物館與科技館、社區科普中心與科普站、學校等教育機構、科普志愿者等主體的從科普基礎通用、科普服務提供、科普服務資源、科普設施設備、科普信息化、科普評價等維度的標準化需求。
1.2 科普標準化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盡管我國科普標準化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本文采用科普標準化發展綜合評價模型[4],從標準體系水平、標準研制能力、標準實施和示范能力、標準化組織能力、標準化協調能力、標準化保障能力等方面對當前科普標準化現狀進行了分析。
1.2.1 標準體系有待完善
(1)當前標準體系的框架設計和明細表設計,按照“基礎先立、上層先立、急用先立”的原則,可以滿足近幾年發展需要,但缺乏近、中、遠期標準化愿景或目標;
(2)標準體系覆蓋范圍基本全面,標準明細表設置合理恰當。但是標準體系未涵蓋重點細分領域、細分行業的科普標準化子體系;
(3)標準體系包括國家、地方、行業、團體等多種類型,現有標準體系設計合理,具有協調性和系統性。當前整體標準數量不足,體系框架還不穩定,尚未建立標準體系定期修訂機制和監測反饋機制;
(4)技術先進性方面,考慮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要求,基本滿足當前技術發展趨勢和要求。尚未考慮標準對滿足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安全環保等業務需求和技術要求。
1.2.2 標準研制能力有待加強
標準研制能力主要體現在標準數量上。當前我國科普標準化標準研制能力較弱,標準研制尚未跟上科普發展需要,一些重點、急需、基礎的科普標準尚未發布或仍處于預研、待制定階段,網絡服務標準、測評標準、信息化標準等較為薄弱。
1.2.3 尚未建立標準實施評估和監督機制
在《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加強科普標準化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選擇和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開展科普標準化示范試點工作”。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關于下達第九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的通知》中,其中首次將“公益科技服務”類增加了科普標準化試點。這些都是在科普標準化示范方面進行的有益探索,但是尚且缺乏全面的標準實施評估和監督機制。
1.2.4 標準化組織能力有待整體提高
經調研,當前全國科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尚未建立分技術委員會,全國組織或參與科普標準化工作的單位共有安徽省科普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廣東省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6個地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地方行業標準化專家組2個,地方科學技術協會4個,地方行業主管部門7個、地方科學技術廳1個,大多數地方相關單位缺乏開展科普標準化工作的經驗和能力,標準化組織能力有待整體提高。
1.2.5 標準化協同機制不足
尚未形成各級科協與地方標準化組織的協同、區域標準化協同的局面,各行業主管部門、標準化組織缺少必要的溝通渠道和溝通機制。地方協會學會協同制定地方、行業、團體標準數量較少,行業主管部門發布的國家標準數量較少。
1.2.6 標準化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政策方面,國家發布了對科普人才、科普獎項、科普相關學科專業等相關政策,目前尚無專門的科普標準化獎勵激勵機制;設施方面,當前主要依托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等現有標準化平臺,尚無科普標準化工作平臺、標準化培訓中心、標準化監測評估機構、標準化成果轉化平臺;經費方面,目前主要是中國科協每年提供項目經費,缺乏其他渠道的標準化專項經費或各類項目支持;人才方面,我國已建立科普人才職稱評定機制,尚未將科普標準化這個研究方向細化。
2 發展建議及推進路徑
2.1 發展建議
科普標準化工作應統籌規劃,將各項工作分工協作,推動標準信息、標準策劃、標準編制、標準實施、標準轉化、標準比對、標準應用、標準提升等形成完整閉環,著力構建全鏈條的標準化服務模式,形成全社會各相關方共建科普標準化生態圈。具體發展建議見表1。
2.2 推進路徑
2.2.1 以鏈接現有資源為切入點,迅速提升推進速度
在當前發展條件下,廣泛借助現有標準化資源、渠道,進一步深化科普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是可行的做法。例如,科普標準查詢資源方面,與現有國家的標準平臺對接,并廣泛鏈接到科協各宣傳渠道;標準制定、管理體系、組織性工作方面,充分吸取現有標準領域好的方式方法,在現有資源基礎上疊加科普元素,構建科普標準化自身的工作體系。
2.2.2 構建多級協同平臺,形成全社會協同工作格局
依托現有科普工作制度,建立科協、地方學會協會、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等聯動平臺,鼓勵全國學會制定科普團體標準,地方科普單位、科普企業等參與制定科普標準,形成多級協同、逐級落實、全域參與的發展格局。
2.2.3 組建國家科普標準化專家工作組,為科普服務標準化提供頂層指導
匯集全國各行業科普標準化專家資源,組建國家科普標準化專家工作組,開展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頂層設計,提供頂層指導。
2.2.4 更好發揮標準化對科普的支撐作用
加大推進標準實施落地力度,在開展的全國科普示范區、全國科普示范縣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典型宣傳試點項目中增加科普標準化試點示范;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中,增加“公益科技服務”類中的科普標準化試點數量。同時,開展科普標準實施效果監測評價研究,構建適宜科普標準的實施效果監測評價指標,定期開展科普標準化發展水平評價,明確改進措施、預期成效,提出明確的推進時間表、所需資源和責任分配方案,以確保標準實施落地,逐步推動形成科普標準化與科普服務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3 結 論
科普標準化工作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普標準化工作要不斷完善標準體系,提高標準研制能力,加強組織實施和評估監督,建立多級協同機制,朝著更加完善、高效、協同的方向發展,通過統籌規劃和整體推進,推動科普事業的健康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創新和應用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Z].2021.
[2]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21—2025年)[Z].2021.
[3]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加強科普標準化工作的通知[Z].2022.
[4]溫娜,徐凱程.科普標準化發展綜合評價模型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4(3):43-48.
作者簡介
溫娜,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科普標準化、工業數據標準化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