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片作為電影的一種經典類型,著力渲染戀愛氛圍和表現令人心動的故事情節,無形中觸及人們靈魂深處最柔軟、最真摯的部分,歷來備受觀眾的追捧和喜愛。不同于大陸的愛情片,香港都市愛情片具有濃厚的本土氛圍,獨特的社會背景孕育了多樣的政治景觀并影響著人們的言行。在眾多愛情片中,《甜蜜蜜》無疑是一部現代經典力作,它以真實而深刻的情感刻畫,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贊譽和高度認可。
該片以改革開放初期為背景,主人公黎小軍與女友小婷分手后,獨自一人從天津前往香港。他的最大愿望是實現經濟獨立,迎娶小婷,步入婚姻殿堂。在香港,他結識了在麥當勞工作的李翹。兩個孤獨的靈魂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偶然間,他們發現彼此都喜歡鄧麗君的歌曲,兩人的關系也開始變得親密。直到有一天,他們意識到彼此并非對方心目中的完美選擇,于是決定結束他們的關系。小婷來到香港,成了黎太太,李翹也跟了混黑社會的豹哥。后來他們發現自己仍深愛著對方,一場變故使兩人再次相遇,最終走到了一起。整部影片故事簡單明了,以精湛的筆法展現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變化,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故事角色。這部影片不僅展現了愛情的甜蜜與苦澀,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的變遷和普通人生活的艱辛。
影片導演陳可辛展現出高超的導演和拍攝技巧。首先,他巧妙借助電影語言,在狹小的空間中靈活切換關系鏡頭與長鏡頭,將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次,在影片的視覺效果上,陳導在充分展示香港這座現代化大都市獨特魅力的同時,將城市的繁華與落寞、現代與傳統有機融合,為影片增色不少。陳導還機智地利用了影片中的縱深關系,例如在小軍和姑媽談話時,以焦點的來回切換完成對話主體的轉變,以說話人物主體方位來確定攝影機的焦點位置,從而使說話人處在清晰的焦距之內。陳導充分利用鏡像,將二人置于同一畫面中,起到了擴充信息量的作用。鏡子中的虛像也表明姑姑遞給小軍的那件屬于威廉·荷頓的西裝以及威廉和姑姑的關系都是想象出來、虛無縹緲的。在黎小軍和李翹各自結婚后再相遇的這一場戲中,導演故意將二人放在一條狹長的過道里。這條狹小擁擠的過道展現的是黎小軍和李翹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和無奈。他們曾經彼此相愛,但因各種因素而無奈分開,如今再次相遇,卻各自有了家庭和新的生活。這條狹小擁擠的過道將他們內心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矛盾和掙扎。長鏡頭的合理運用無疑為影片增加了文化深度和情感張力。第一個長鏡頭出現在黎小軍和李翹在街頭騎單車時第一次共同唱響《甜蜜蜜》的片段。該長鏡頭從兩人騎上單車持續到他們唱完歌曲,一直跟隨他們穿梭在香港的街頭巷尾。在此過程中,導演沒有中斷鏡頭,而是通過鏡頭讓情感自然流露。在鏡頭視角上,導演利用正側、中近景特寫與騎單車的動作柔和銜接。在這個長鏡頭里,人物動作由開始的拘謹約束轉變為后面的熱情奔放。長鏡頭的迂回運動和畫面的多維式構圖將兩人的甜蜜與快樂表現得淋漓盡致,觀眾仿佛能真切感受到他倆內心的激動和喜悅以及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另一個長鏡頭出現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即黎小軍和李翹在紐約唐人街商店櫥窗前得知鄧麗君去世消息的場景片段。這個長鏡頭從他們聽到消息持續到他們相擁而泣,緊緊跟隨他們的情感變化,捕捉著他倆臉上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在這個過程中,陳導通過鏡頭的推近和拉遠,雙機位正反打鏡頭以及光線的明暗變化,將兩人內心的悲傷和失落表現得酣暢淋漓。觀眾真切感受到他倆失去愛情的痛苦和無奈以及對過往生活的深深眷戀。這兩個長鏡頭的巧妙運用不僅將影片情感主旨表達推向了高潮,幫助觀眾深刻理解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及愛情的甜蜜與苦澀,還充分展現了香港都市愛情片的獨特魅力。觀眾在欣賞經典影片時,真切感受到現代城市的繁華與落寞、現代與傳統的瑰麗融合,所有拍攝技巧都是對影片鏡頭的新表達。
雖然主旋律和題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但是真正能夠讓作品脫穎而出的是作者的創作理念、態度、思想深度、認知能力以及藝術天賦。這些因素最終決定了作品的高度、質量和影響力。影片從鄧麗君的三首歌曲和兩條情感主線雙向切入,充分展示了兩個年輕人在追逐夢想過程中經歷的復雜情感和人生選擇以及時代變遷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鄧麗君的音樂在電影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先后出現的《甜蜜蜜》《淚的小雨》和《再見我的愛人》三首歌曲成為影片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它們不僅串聯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主人公內心的情感變化和喜怒哀樂。此外,影片中兩條情感主線的關鍵人物:黎小軍和李翹、李翹和豹哥,前者是情感上的“最愛”,后者則更偏向于長久的陪伴。黎小軍和李翹的愛情線從初次相遇的羞澀到最后的相愛,充滿了甜蜜與苦澀。李翹和豹哥的感情線,沒有黎小軍和李翹那么轟轟烈烈,卻更加真實和深沉。豹哥雖是黑社會成員,但他對李翹的愛是真摯的。這種長久以來的陪伴和付出,也讓人感受到愛情的深沉和偉大。特別是主角在人群中穿梭,他們的相遇和重逢構成了一個循環。就像電影的起始和終結,不僅是起點,也是終點,形成一種平行互文,從不同的角度反復表明兩人相遇是一種緣分,使人深信這是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文化的主導地位顯而易見,其深厚的內涵在短暫的兩小時內逐漸展現,與愛情線交織在一起。城市景觀不斷變遷,人們與周圍環境相互交融。即便是平凡的個體也生活在宏大的背景之下,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進。時代的變遷能夠左右每個人的命運,這部作品汲取了現實生活和時代的精髓。其成功源于對藝術規律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對民之所感、所想、所愿的理解和傳達,真正刷新了影片主流價值與主流受眾的高度。
《甜蜜蜜》不僅是一部愛情片,更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很好地體現了電影市場對“人性與情感”主旨思想的新探索。這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展現了兩個深刻的主旨。一個是“時代觀念”,所有故事都發生在特定時代背景下—香港回歸前夕。這又是一個人人迷茫不安、焦慮躁動的時代。另一個是“身份認同觀念”。香港存在明顯的語言分歧。影片不止一次提到了李翹不想讓別人知道她是大陸人,她一直講粵語和學英語,因為國語和粵語分別代表內地人和香港人。凸顯影片主旨的絕妙之筆是對五個感人至深的場景的細膩刻畫:有人看的是其中的道德倫理,有人看的是兒女情長,也有人在看意外人生……相愛只需要時機,永遠在一起卻需要緣分。時間的流逝證明,最初的心跳會漸漸放緩,無法言語的漫溢喜悅會干涸,刻骨銘心的愛和經歷都會在歲月里慢慢褪色。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相遇都是前世的重逢。”這句話原本是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中的一句經典臺詞,但用來評價《甜蜜蜜》這部電影似乎并不違和,反而與影片整體彌漫的小情大愛主題不謀而合。該片在傳遞懷舊情懷的同時,更多地拋出了對人性探索和情感抉擇的思考。觀眾在回憶過去時,也必須冷靜地思考未來的方向。
(作者單位:南京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