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五千年來的寶貴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各級文化部門的重要責任。文化館是文化宣傳的重要執行單位,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文化館承擔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具有弘揚地方特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豐富人民群眾文化休閑生活的重要職責。因此,在當前的環境下,文化館應運用創新特質和先進科技手段傳播傳統文化,不斷拓寬傳統文化的發展渠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蓬勃發展。文化館還要充分發掘本地瀕臨滅絕的民族文化資源,做好保護與傳承工作,通過開展多種主題的文化展示活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光彩。
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背景下文化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機制尚不健全
目前,全國各地縣級及以上的文化中心都將服務群眾文化活動作為重要任務。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特別是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上,尚未形成一個完整有效的工作機制。一些文化館只是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成一項額外工作置于邊緣位置,導致相應的管理工作不規范,對問題的解決也缺少相應的制度約束與理論指導。同時,相關管理工作具有較大的隨意性,這對于文化館中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是不利的。
人員隊伍存在短板
群眾文化工作者是文化活動的組織者與執行者,他們的個人文化素養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效果。因此,文化館要想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高素質人才。但是,當前對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發揚存在嚴重的問題。一方面,工作人員數量不足。文化館作為事業單位,其工作人員編制有限,市級文化館通常配備數十名專業人員,縣級文化館則更少。這些工作人員往往只能滿足常規性群眾文化活動需求,無法擔負起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地方文化館薪資偏低,人才流失嚴重,難以吸引文化水平高、綜合素質高的專業人才。部分文化館工作人員對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較少,缺乏傳統文化專業知識,難以勝任高質量的傳統文化宣傳工作。
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背景下文化館工作策略
明確自身定位,讓傳統文化春風化雨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和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斷提高,這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重要契機。近年來,各地文化部門積極推動全民文化服務均等化,將服務意識落到實處,初步形成了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各種文化活動、優秀傳統文化扶持政策逐步擴展到普通民眾和鄉村活動中,其覆蓋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同時,文化館在舉辦地方文化活動或接聽民眾熱線電話時,應尊重民眾的看法、思想,明確自身的定位,從而充分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文化館由于職能的關聯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天然的優越性,其中場地的固定、文化設施的配置、文化人才的集聚是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
以威海群眾藝術館為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將這份寶貴的“禮物”傳承下去,工作人員結合藝術館的實際情況,通過免費參觀、免費展示、科普演講等方式,構建了向外擴展的優良服務陣地模式。例如工作人員組織開展了“群星大講堂”等活動,培養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方面的群眾文化人才,打造了極具威海特色的非遺館,供所有人免費參觀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公眾能逐步欣賞、感悟、探究威海優秀傳統文化,真正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韻味。同時,藝術館充分利用文藝志愿者宣傳員的影響力,從多個方面對群眾進行宣傳和教育,保證優秀傳統文化在基層得到廣泛傳播,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傳統文化和基層民眾的動態聯系,讓他們與傳統文化“零距離”接觸,唯有如此,優秀傳統文化才會不斷發展、百花齊放。
以前沿技術手段服務傳統文化傳播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間得到了傳承、發展,然而,絕大部分還處于深藏不露、不為世人所熟知的境地,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傳播渠道、傳承方式單一。目前,我國很多優秀傳統文化還停留在代代相傳或口口相傳的模式,其傳承發展空間有限,不能發揚光大。由于信息的不均衡性,傳承人難以良好地吸收優秀傳統文化,這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互聯網的興起給各行各業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會。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很多事物開始朝著“互聯網+”的方向發展,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具有很大的作用。整合新興網絡媒體可以拓展文化發展的新空間,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以威海群眾藝術館為例,工作人員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推廣,利用微信平臺的高效傳播力,開設了專門的非遺公眾訂閱號。隨著日常推廣形式、內容的多元化,藝術館在不斷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新視角、新編譯方式和原創內容為基礎,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以此喚起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憶,從而激發群眾向善的動力,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在此過程中,文化館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搜集、整理、歸納,逐漸形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優質文化生態圈。新興技術的出現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提供了新的保障,可以真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繁榮昌盛。
組織文化宣傳活動,讓傳統文化進駐百姓生活
文化館在弘揚民族文化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文化館可以借助出色的展示平臺,定期舉辦各類文化展覽,滿足群眾的需要。通過這種方式,群眾可以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首先,文化館可以借助良好的學習平臺,舉辦以傳統文化為教學內容的各類學習活動和教育基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如傳統禮儀、經典閱讀、傳統技藝等。其次,文化館可以把傳統文化與現存的文化輔導和訓練結合起來,如把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書法、繪畫、戲劇等教學科目中,提高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效果。最后,文化館可以在各省、市、縣、區建立廣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平臺,通過各地文化館之間的溝通,宣傳地方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地方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擴大其影響力。
以威海群眾藝術館為例,可以定期舉辦民俗演出,邀請地方民間藝人、音樂家等參與演出,向觀眾呈現精彩的作品,展現地方特色音樂文化,使群眾愛上民族音樂;還可以舉辦主題展示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給廣大群眾,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威海群眾藝術館舉辦了“中國夢、新氣象、新作為”“永遠跟黨走”等專題展覽及演出,匯集了中國共產黨的風雨歷程,包括建黨初期、領導抗日戰爭、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等,通過對中國共產黨人風雨歷程的總結,對當代榜樣的傳承和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進一步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文化館工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其在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館必須立足于中國實際、勇于開拓、堅守傳統文化方向、傳承中國文化基因,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發揚中國精神,弘揚中國人民的核心價值觀念。只有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煥發出旺盛的活力,更好地服務于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作者簡介:劉曉江,威海市群眾藝術館,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威海首批文化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