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針撥到東漢末年。曹操出道早一些,他是靠貴族地主武裝起家的;劉備走的是江湖幫派路線,靠拜把子拉攏幾個革命骨干。他們二人搞事的真實目的,絕不會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翻身當主人的愿望。
某日,曹孟德請劉玄德喝酒,兩個革命家沒什么好說的,只顧低頭喝酒。氣氛死寂的比方是不恰當的,因為還有酒下喉的聲音。
沒錯,這時的劉皇叔看似在喝酒,而且是滿臉微笑著的那種喝法。但曹先生知道玄德賢弟內心的想法——劉皇叔只是在等死而已!
劉備確實是在等死!他不停地自斟自酌,一杯接著一杯,此刻,他寧愿醉死,也不愿意放下酒杯就被曹阿瞞宰掉。
不過,這回真是劉備徹頭徹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劉備本來就是小人,是把裹挾著走的一幫難民當擋箭牌的小人。不過,歷史是由成功的人書寫的,只有成功者才能給小人戴帽子。
曹操放下酒杯,仰天長嘯:“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一愣,隨即裝出受驚嚇貌:手中的筷子和酒杯同時掉落于地,繼而痛哭流涕匍匐而號曰:“先生蓋世英雄,乃天下英主!玄德愿馬首是瞻,助大王定鼎乾坤、重開盛業(yè)。”
這也許才是真實的歷史!
但是,《三國演義》于此一節(jié),是美化了劉備的表演功夫的。曹操乃曠世奸雄,怎會這般好騙呢?東漢評論家南陽許劭,曾當面對曹孟德說:“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聽到如此刺耳的話都沒殺許劭,足見孟德容人之量。可見,現在的不少人都沒有曹操這樣的胸襟,現在不少人聽到刺耳言論,就會給下屬穿小鞋。
劉備曾為首長曹操立過戰(zhàn)功。當年,曹老師在劉備準備割據徐州時,就說過“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有后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這里講的是劉備為曹操賣力,當上豫州牧以后,就想趁亂割據徐州。而此時正是曹軍與袁紹交戰(zhàn)之時,曹操先放下強敵,一舉擊潰劉備。劉備得以僥幸逃脫,才有后來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一路南竄,后來還占據過我們共同的家園——寧遠縣。當時的寧遠縣叫泠道縣和營道縣,我估計劉備逃到這里后,就有把“泠道縣和營道縣改為寧遠縣”的圖謀,因為,那時的劉備,是寧可離權力中心遠一點、寧可離政治中心遠一點、寧可離曹操這樣的首長遠一點。不知諸位鄉(xiāng)賢,是否接受鄙人這個“寧遠縣定名來由”的傳說?
從遙遠的漢末回到當代,而且還是回到當代寧遠縣。這個時期,各種各樣的人,紛紛站出來自立門戶,對此現象,不少人不甚理解,且頗多微詞。其實各位看官真是沒必要對這些人的行為說三道四,人各有志嘛!只要再回頭溫溫曹英雄的心路歷程,就該心明如鏡啦!曹英雄橫槊江上把酒臨風、以淚洗面而歌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此歌可謂悲壯乎!曹大王自江湖行走以來,也曾為人持刀行兇,也曾是一個道道地地的曹包公。后來曹操被人逼得起兵自保時,欲攬?zhí)煜掠⒉艦榧河茫虻牟贿^是“匡扶漢室”的旗號。誰知一路打打殺殺下來,凡有點本事還有點腦筋的豪俠們,個個都露出了占山為王、君臨天下的雄心。弄得曹大王焦頭爛額、手忙腳亂、身心俱疲。
曹老師認為天下沒有什么靠得住的人,也許只是他老人家的一面之詞。而天下的諸侯們也有各自的理由:歸附曹阿瞞可能更慘,慘到后院淪陷——中國歷史上的那些蓋世英雄,往往都是些擄盡天下美色據為己有的主,他們在革命的過程中,通常都會干掉雄性,然后霸占有姿色的美女肆意蹂躪。不管他們革命的理想如何高尚,但一直沒有丟掉欺男霸女的陋習。曹英雄尤愛美女,其他有同好的豪杰焉能歸乎?
看看現在一些出事的人,都難免這條規(guī)律。而這條規(guī)律作為執(zhí)紀的突破口也屢試不爽。有些老革命為了求年輕同志辦點事,反而搭上自家良民;有些想上進的年輕同志,被逼得搭上自己的青春年華。這些被封建主義遺毒禍害的同志,會忠誠上司?現在走到農村去,幾乎掛滿寫著“仁義禮智信”的牌子,但實際是不少人往往把村里的鄉(xiāng)民看成自家案板上的肉,而任意宰割。
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必然性,盡管有些事是偶發(fā)的,但其實是事物發(fā)展到一個階段的必然結果。魏武帝有《短歌行》,而1700多年后,則有毛主席“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的壯麗詩篇。毛主席在寫《七律·登廬山》時,必定是和曹操寫《短歌行》時一樣的情懷,毛主席所寫的“雨”必定是“淚雨”。現代一些人喜歡勾手崽崽算天下大勢、算自己的前程,其實天下大勢唯民心向背而已,一切與民心背道而馳的行為都將被歷史的鐵流覆沒。“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這就是執(zhí)政黨永遠在路上的追求。
其實毛主席的憂患意識,更多的是來源于李自成的迅速潰敗教訓!而李自成失敗后,則很有可能逃亡隱匿于寧遠縣。
在此,順便講一講這段傳說。傳說李自成逃出北京城后,幾番掙扎,無力回天,才在九宮山制造被殺假象,繼而削發(fā)為僧,輾轉躲到離北京城很遠的寧遠縣東鄉(xiāng)大冠堡,并秘密找到建文帝遺骨。而在這一帶活動的梅和尚,是不是李闖王呢?明史學會前會長商傳先生曾題:大觀堡下梅木村……而梅木塘村確實姓李。傳說闖王把從崇禎手里搶來的財寶,秘密轉藏于寧遠縣(鯉溪鎮(zhèn)廠屋里村的那個大山包是不是藏寶之地?),用行動表達出對推翻大明王朝的懺悔:大明王朝的發(fā)起人朱元璋也是農民;明朝建立后,能成功挺過276年,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也是農民出身,同室操戈干倒明朝后,自己在北京城沒能混過兩個月。闖王因痛悔而發(fā)起成立樂善堂,立下誓詞告誡后人:寧可一事無成也要遠離結黨營私之徒;寧可接濟鄉(xiāng)里也要遠離聲色犬馬之輩。據說這條誓詞不僅是李自成版“寧遠縣含義”的詮釋,還是他革命失敗的總結報告。
最近,一些文史愛好者,認為又找到一處吳三桂小妾陳圓圓曾住過的村子——寧遠縣中和鎮(zhèn)吳伯營村。于是,我作一個大膽假想:當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大周帝,把寧遠縣納入其版圖,其耳目在寧遠縣發(fā)現了李自成的藏匿之所。大周皇帝并未去捕殺闖王,而是秘密約見這個幾乎屠盡他全家的大順皇帝,寧遠縣北路的幾斤拖缸酒下肚后,二人一笑泯恩仇。吳三桂預感自己及大周政權行將作古,于是把導致大明王朝覆亡和導致大順政權短命的陳圓圓小姐,托付給梅和尚李闖王。李自成是干過大事的人,為保住漢人之間的民族大義,不落下被韃子恥笑的話柄,于是毅然擔負起保護陳圓圓的歷史使命,先是把她安置在與自己藏身之處方向相反、西邊的吳伯營村,后來,又把她轉移至貴州,傾國傾城的紅顏禍水陳圓圓得以善終。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讓天下蕓蕓眾生都放下自立門戶的折騰心思,是需要大部分人努力才能達到的理想國。這個理想跟當代本縣的一些鄉(xiāng)賢,把寧遠縣的意思定位為“寧靜致遠”,同出一轍。也許諸葛亮“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教子思想,便是劉備駐扎泠道、營道時,準備把泠道、營道改為寧遠縣的思想延伸,只不過劉備跑得太匆忙,致使寧遠縣這個名詞,晚到了750多年而已,趙匡胤統一中國,963年才為寧遠縣定下“武定功成、遠方安寧是為寧遠”的調子。
造化弄人:劉玄德身經百戰(zhàn)、刀口上舔血,都沒有得償所愿——改泠道縣、營道縣為寧遠縣。而趙匡胤被人強摁在龍椅上黃袍加身,卻跑到延熹縣輕輕一抹,便誕生了炫耀武力的寧遠縣。可想而知,后人大可不必動不動就去推翻那些前人書寫的傳奇故事,也許可以“寧靜致遠”而寧遠縣,但最后都是新的天意創(chuàng)造新的強權,最后由代表人民意志的新強權改寫歷史、改寫你我和后人的世界觀。
本人一介布衣,趣話寧遠縣定名的故事,是希望縣人用“寧可遠一點”的情懷,去愛護寧遠縣這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