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灶是時代文化的物質載體,反映的是民俗生活觀念及審美追求。分析江西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陶灶的造型、紋飾特點及其形成的環境因素,映射地域生活特點及審美追求對造物設計的影響,感受漢代江西人們的生活習俗及文化特征。
陶灶是史前一種主要的灶具形式,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后崗一期文化中就已出現,在廟底溝文化和半坡晚期文化遺址也有出土,到了龍山文化時期,三足器鼎、鬲、甗的數量不斷增多,而陶灶不適合三足炊具的使用,所以后期陶灶的數量減少,逐漸形成了固定的鍋臺灶。之后陶灶主要作為墓葬中的陪葬品使用,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陶灶明器出土于關中地區戰國秦地的墓葬中,到兩漢時期,陶灶逐漸成為墓葬中常見的明器。
漢代陶灶的造型特點
一、陶灶造型
灶,作為一種靜態的造型,其主要作用是解決生活所需,強調功能性,在演變過程中始終貫穿“以用為本”的理念進行設計。隨著古人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炊具造型逐漸形成了功能與形式相結合的樣式。
漢代主要的炊具有灶、釜、甑、爐等。陶灶是漢代以來墓葬中主要的隨葬明器之一,常與陶井、陶倉等明器成組出土。各地出土的陶灶數量眾多,形制多樣,就當前考古發現來看,各地出土的陶灶造型主要有長方形、馬蹄形、梯形、曲尺形,也有船形等。
秦到西漢早期的陶灶以立體長方形為主,外形質樸,灶身前壁有門,灶面中間有一個大灶眼,灶眼上放置模制的甑、釜類灶具。關中地區陶灶形制則多為馬蹄狀,馬蹄形陶灶最早出現于秦代,是漢代陶灶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前有灶門,灶門主要采用方形和拱形,有落地或不落地之分。后有煙囪,煙囪在西漢早期大多是圓孔或簡單的凸起狀,后來逐漸出現直式、管狀彎曲的煙囪,以及更加形象的寶頂狀和不同動物的造型,煙囪形制多樣。灶臺大多只有一個火眼。西漢中期及以前一直是單眼灶,到西漢后晚期出現了多個灶眼的灶臺,通常由一個大火眼和一個或多個小火眼組成,也有三個大小相等的火眼組合。單個火眼的灶臺在蒸煮食物時能集中火力,但熱量流失較多,而多眼灶臺可以在大灶眼上蒸煮的同時,小火眼利用余熱烹飪其他食物或燒水等。從大量出土的漢畫像磚以及陶灶模型中可以看到,大火眼一般放置釜、甑,小火眼則放置釜或缽,多個火眼同時作用,對火源最大化地利用,提高了烹飪的效率,體現了古人的生活智慧。中原漢墓有些陶灶在灶身后部左或右端還設有櫥柜,櫥柜中的隔層可以放置炊具或食材,灶與櫥柜組合的設計更加方便烹飪的操作,實用性更加突顯,初步具備了廚房的形式。
二、陶灶紋飾
西漢早期的陶灶以素面為主,有的僅在灶前壁火門周圍裝飾簡單的幾何圖案。西漢后期至東漢,陶灶在四壁和灶面都有淺浮雕式模印圖案,裝飾比較精致。灶面裝飾內容豐富,模印通常包括日常飲食相關的食物,如雞、鴨、魚、肉、鱉等各類動物以及碗、盤、刀、鉤、鏟、勺、瓢等炊具;灶壁上刻有龍虎怪獸、庖廚等。陶灶的紋飾造型寫實、生動,傳遞出濃郁的生活氣息,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也體現了漢代人們對飲食習俗的重視,以及對審美追求和文化觀念的表達。到東漢末,陶灶紋飾逐漸趨于簡單。
釉色也是陶灶裝飾的一種表現手法。西漢時期出現了釉陶,在陶器表面施一層含鉛量很高的釉,低溫燒制而成,如在釉中加入含鐵的氧化物,陶器則呈黃色;如加入含銅的氧化物,則呈綠色,因此,在漢墓中能夠看到部分綠釉、黃釉陶灶,因含鉛,故多用于明器。此外,還有絳釉陶、復彩陶等。隨著西漢時期原始青瓷技術的不斷成熟,到東漢時期陶灶也逐漸增加了瓷的特質,出現了少量的青瓷釉陶灶。
江西漢代陶灶的造型樣式
一、陶灶造型
江西漢代陶灶由于地域原因形成了獨特的造型,區別于中原地區的陶灶造型。根據江西各博物館館藏不完全資料統計,江西不同地區出土的漢代24件陶灶大部分為東漢時期的明器,形制多為船形,另外長方形3件、三角形1件、梯形1件,造型均簡單質樸,船形的特點鮮明,形似船體的一半,故被稱為“船形陶灶”,極具地方特色。
船形陶灶普遍流行于長江中下游流域,其最早見于江漢地區,而后又盛行于吳越地區,之后逐漸南移,包括現在的閩南地區也大量出土。江西船形陶灶主要分布于南昌、景德鎮、鷹潭、上饒、宜春、九江地區,其中有7件集中在南昌地區的漢墓,所分布地區都處于江西中北部一帶,與歷史記載中江西的東北部一帶屬于吳越之地的區域范圍基本一致。
江西出土的漢代船形陶灶造型具有古樸、簡約、生動、傳神的特點。如東漢三孔陶灶,具有船形的典型特征。灶的前壁開一長方形風火門,灶腹微鼓,灶尾尖而上收,灶面設三個均等大小的火眼,火眼豎向等距離排列,船形尖端有一圓形排煙孔。陶灶整體造型簡潔,灶尾的設計使船形特征非常形象。
其中具有船形特點且造型更加獨特的陶灶有以下幾件:如一件漢代青瓷船形灶,灶體長27.8厘米、寬13.2厘米、高10厘米,灶體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方為三角形,灶面有一火眼,火眼上置放一陶缽,尾端一圓形排煙孔,灶前壁開一長方形火門,火門上方有一冠狀隔火墻,火門下方通用于放置柴火的凹槽。陶灶整體外形似船形,且陶灶通體有灶底,有學者認為灶底的設計是因當地氣候潮濕的原因,防止柴火受潮。另一件漢代繩紋陶灶整體造型似船形又似魚尾,長33.6厘米、寬24.6厘米、高16.7厘米,灶面設有兩個等大的火眼,一個拱形排煙口。特別之處在于灶端有一個很像魚尾的冠形起翹的設計,因此整體外形像魚尾。
在江西考古中可以看到,船形陶灶到三國時期仍在沿用,1977年南昌市都司前人防工地和1979年南昌市東吳高榮墓均有出土。兩件均為船形黑陶灶:一件灶高13厘米、縱28厘米、橫22厘米,灶的前端開一豎向落地長方形風火門,火門上方有矮的隔火墻,灶面設兩個基本相等的火眼,船形尖端微凸起,尖端部有一圓形排煙孔,灶腹圓鼓,整體造型簡單,近似橢圓船形,又似飽滿水滴狀,同時伴有1釜、1缽、1甑完整組合;另一件灶高10厘米、長26厘米、寬20厘米,兩件陶灶形制、大小、火眼設置基本一樣,不同之處在于這件陶灶的前端頂部開一小的長方形風火門,火門上方的隔火墻中間為弧形凹陷的設計,灶尾向后斜上方形成小的凸起,排煙口設在凸起處,排煙口呈斜面收口,整體造型更有設計感,同時也伴有1釜、1罐、1甑,形成完整組合。雖從這兩件陶灶上不能準確判斷江西三國時期的陶灶形制特點,但也能窺見一斑,加之江西地區出土的三國時期一雞形陶灶也基本具備短而圓的船形灶的特點,由此可分析得出從漢代到三國期間,江西陶灶的形制變化在沿用船形特點的同時,造型更趨向于短而圓的特點。
除具有代表性的船形陶灶外,江西漢代陶灶還有少量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灶,其造型也有獨特性。漢代印方格紋三角形陶灶,整體造型簡單、做工較粗糙,三角形與船形陶灶形制有相似感。一件梯形灶是1960年南昌市雙港漢墓出土的東漢綠釉陶灶,通體施低溫鉛釉,呈黃綠色,共由5件灶具組成,整體呈梯形,腹部微鼓。這種梯形區別于中原地區的直腹梯形灶,灶形更長,腹部微鼓,更像是平頭的船形灶。筆者認為,江西漢墓中的梯形灶、三角形陶灶均具有船形陶灶的基本外形特點,似船形陶灶造型的演變。
二、陶灶紋飾
江西漢墓出土的陶灶造型簡約、裝飾樸素,少量陶灶有簡單幾何形的裝飾。其中漢代印方格紋三角形陶灶通體印有方格紋,方格紋是漢代湘贛地區器物中常用的裝飾手法,簡約的造型飾以質樸的紋飾能反映出造型設計的統一性。方格紋裝飾可以從1973年在南昌東郊西漢墓群的13座墓中出土的149件陶器中看到,其中印紋硬陶大約有110件,紋飾以方格紋為主,說明江西漢代陶器裝飾中方格紋是最普遍的一種紋飾。漢代繩紋陶灶在所有江西漢代陶灶中紋飾最為獨特,灶面四周繞一圈繩紋,灶壁立體的繩紋規則交錯,分隔出多個三角形有序排列,體現了幾何形的秩序美。南昌市京家山出土的東漢青瓷灶,灶面、灶壁有線條裝飾,通過規律的橫向與縱向的雙線交錯,將灶體分割成均等的長方形。裝飾線條雖簡單,卻表現出幾何形在裝飾陶灶中產生的趣味。
江西漢代陶灶多以素陶為主,東漢時期也出土了綠釉陶灶、炒米釉陶灶以及青瓷陶灶,能夠反映兩漢時期制陶業的發展歷程。
江西漢代陶灶的造型與紋飾均能反映漢代人們追求自由古樸、簡約概括、氣韻生動,寫意傳神的審美特征。
漢代陶灶形成的社會因素
漢代陶灶的大量出現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及生活理念的體現。首先,漢朝吸取了秦朝以法家治國過于嚴苛的教訓,從漢初就開始重農抑商,自漢文帝開始,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使漢朝社會經濟趨于穩定,是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到景帝即位后繼續執行重農抑商這一既定國策,形成“文景之治”,這一時期的系列舉措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經濟趨于穩定,農業得到良好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重視水利,推廣鐵制農具,開辟荒地,提升了農業生產量。農業的發展為漢代的飲食文化及炊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其次,漢朝中央政府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急需大一統的思想標準。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的觀點得到漢武帝的贊同,漢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大力發展。其中儒家思想注重的“孝”是影響漢代厚葬盛行的直接原因,“孝”能夠體現仁的道德,也是一種禮節,通過厚葬來表現“孝”,因此形成“事死如事生”的墓葬觀,墓葬中的陪葬品多仿照死者生前的生活,灶作為飲食的炊具,必然被用于陪葬。
再次,社會穩定促進了漢代制陶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日常生活的器具及明器均出現了大量的陶器。釉陶、青瓷的產生也用于明器,因此,漢墓中出現素陶、釉陶、青瓷釉陶均有出現。
最后,漢代陶灶盛行與信奉有關。古人常把一些不能理解的自然現象加以神化并作為崇拜和祭祀的對象。人的生活離不開火、離不開灶,人們崇拜火,進而也崇拜灶,也就自然地產生了灶神。故灶也指灶神,古人祭灶求福、保溫飽,漢武帝祭灶求益壽,因此,祭灶的禮俗一直相沿。在墓葬習俗中,灶既能滿足去世的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時也有祭灶觀的體現。
江西漢代船形陶灶形成的環境因素
船形陶灶在湖北、江西、福建等地漢墓均有出土。船形陶灶的形成與區域特點,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切關系。船形陶灶所流傳的地區中,江漢地區位于湖北盆地西部,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吳越地區是活動于今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的原始居民。根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這兩個部族實際上同屬于古越族“百越”,是百越的分支,分布于我國東南及南部,包括現在的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一帶的地區,地處水鄉澤國,漁業資源豐富,漁業是吳越的經濟重要行業。閩南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接壤,西與江西為鄰,共同的特點是水系發達,人們以水生之物為生活來源,并以此作為交通工具,因而船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地域環境所形成的生活習性及精神信奉反映在墓葬器物的造型設計中,故此,船形陶灶在江漢、吳越、閩南范圍內盛行。
陶灶是時代文化的物質載體,通過對江西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陶灶造型的分析,可以得出其造型特征以船形為主,形象地將地域生活及環境特點映射在器物的設計中,能夠從中感受到漢代江西人們的生活習俗及文化特征。
作者簡介:
劉曉華,女,山東青島人,南昌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彩、造型藝術。本文系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西省漢代文化研究課題“江西漢代陶灶造型研究”(編號:22WW1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