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蘊藏著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愛國情懷、積極的奮斗意志等要素,將紅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之中,能夠提升育人工作的實效性。深刻認識紅色文化與青年思想教育之間的邏輯關聯,是做好兩者有機融合的前提。深入探究紅色文化與青年思想教育融合方面存在的現實困境是做好兩者有機融合的必要條件。抵制不良思潮,提高紅色文化教育效力;創新紅色文化教育形式,提高紅色文化吸引力;融合時代元素,提高紅色文化傳播力是實現兩者有機融合的必要措施。在新時代,必須加強青年紅色文化教育,提升青年紅色文化認同,強化青年國家意識,愛國情感和使命擔當。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無數中華兒女英勇奮斗、艱難探索,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寶貴精神財富。對當代青年而言,傳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其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政治信仰、增強歷史責任感使命感的重要渠道和資源,應深入挖掘、精心打造。
紅色文化與青年思想教育的耦合
紅色文化是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具有觀念性、思想性和精神性等特質。它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因此與青年思想教育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各類紅色文化資源為青年思想教育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指引和不竭的動力之源,青年思想教育又是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二者是有機統一的。
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與青年思想教育的教育內容相契合。任何文化都有自身的核心內涵與實現目標。紅色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是中國革命歷程中積淀下來的文化成果。紅色文化來源于黨的革命歷史,主要反映了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和貧困艱難的建設初期,眾多革命先輩和人民群眾頑強拼搏、舍生忘死、凝聚力量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觀,擁有追求真理、崇尚正義、團結互助、勇往直前的核心內涵。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直接反映了青年思想教育的最高要求和價值目標,構成了青年思想教育的主體。新時代青年思想教育必須將紅色文化納入教育內容體系,突出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使青年保持自我約束與內在平衡,通過追求真理、崇尚正義、團結互助、勇往直前,抵御外在的各種消極影響,不斷深化自身對黨和國家的正向感情,達到青年思想教育的目的。
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與青年思想教育載體相承接。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大致可以分為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兩大類,以物質形態存在的紅色文化主要是指今天能夠被我們所看到或接觸到的物質實體,如革命遺址、革命文物和文獻史料等,以精神形態存在的紅色文化主要是指借助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形式展現出來的教育內容。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相互關聯、相輔相成,是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通過帶領青年參觀革命遺址、閱讀文獻史料等實踐活動,用革命實體教育和培育時代青年,使其銘記歷史,以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性為黨和國家事業做出貢獻。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精神內核,青年思想教育以紅色精神為依托,借助紅色影片、文學作品等載體,讓紅色基因凈化青年的精神家園。青年思想教育活動總需借助一定載體才能有效開展,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是青年思想教育載體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思想教育只有以紅色文化的兩種表現形態為依托,才能增強教育的實效性,達到鑄魂育人的教育目的。
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與青年思想教育的內在要求相統一。與時俱進是任何思想理論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在現代化的背景下,青年群體是紅色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青年是社會文化體系和精神遺產代際傳承和延續發展的實施主體。紅色文化要實現代代相傳和創新發展,就必須用紅色基因涵養青年。青年思想教育與紅色文化相輔相成,紅色文化為青年思想教育提供教育內容和教育載體,青年思想教育又反作用于紅色文化,為紅色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在青年思想教育過程中,青年在將紅色文化內化于心的基礎上,憑借青年群體特有的創新品質與多元觀念,創新紅色文化的當代形態。例如,青年在紅色歌舞中加入現代街舞元素,將紅色遺址與VR技術結合,使紅色資源以虛擬網絡形式呈現等。
紅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面臨的問題
新時代以來,各地都向廣大青年展現紅色基因、傳播紅色精神,激發青年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精品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提升教育實效的路徑選擇等諸多方面,仍面臨應然與實然的矛盾。
紅色文化青年思想教育效力不夠強。當前,我國正處在現代社會快速轉型的過程中,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青年的思想觀念遭受重大沖擊,一些青年逐漸沉迷于西方價值觀,轉向對民族文化進行排斥和否定。例如,近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在網絡空間隱秘傳播。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具有非常明顯的“網絡化敘事”特征,網絡成為其傳播的重要渠道。歷史虛無主義以“親身經歷”“重大發現”等完全背離歷史客觀事實的“真相”為噱頭,隨意裁剪歪曲歷史,肆意解構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大肆鼓吹西方的“自由萬能論”“人性主權論”等,逐漸消解青年的紅色文化記憶、弱化紅色文化教育效力、阻斷紅色血脈的世代賡續。如何避免西方文化侵染、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成為青年思想教育必須關注的重點問題。
紅色文化青年思想教育形式較為單一。一方面,當前青年思想教育主要采用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模式,輕視社會實踐育人的重要作用,造成青年紅色教育沉悶乏味,降低青年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我國現階段慣用的紅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的教學方式主要包括:講紅色故事、觀紅色影視、閱讀紅色書籍等。僅僅以講故事、觀看影視等方式向青年呈現紅色文化,雖然能夠在短期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未能實現紅色文化與青年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難以真正增加青年對于紅色文化、革命道德、革命精神的認同感和信念感。最后,青年思想教育對革命先烈、革命榜樣的闡釋不接地氣。長久以來,青年的學習榜樣通常是一些“高大全”式人物,這與青年接受特征不太一致,可學、可敬而不可親,可效仿性較弱。因此,如何拉近革命先烈、革命榜樣與現實生活的親近性,成為青年思想教育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信息繭房”效應弱化紅色文化傳播力。當代青年隨著知識素養的不斷提升,文化視野日趨開闊,精神需求也逐漸升級。但作為社交媒體的原住民,娛樂傾向影響下的青年價值追求趨于膚淺化、空洞化,“信息繭房”的“私人訂制”促使青年愈發依賴娛樂化的信息內容,沉浸于娛樂信息帶來的感官刺激中,導致“泛娛樂化”信息日益占據青年圈層中心,紅色文化則被邊緣化、疏遠化,紅色文化信息“能見度”大大降低,青年精神文化視野日趨變窄。除此之外,“信息繭房”遵循資本邏輯,致使青年歷史認知趨于主觀化。遵循資本邏輯的算法推薦技術為了實現流量最大化,不斷迎合用戶需求,提供大量將娛樂元素摻雜于歷史敘事的信息,導致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敘事方式逐漸淺層化、娛樂化,日益形成以娛樂原則為核心,搭建碎片、獵奇、簡單、惡搞、通俗、快捷的“信息繭房”,致使青年歷史認知逐漸偏離主流價值觀。
紅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的實踐路徑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將紅色文化全面融入青年思想教育需要在內容、方法、模式等方面不斷協調創新,采取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育策略。
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強化紅色文化教育效力。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借助新媒體,以隱蔽的形式宣揚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對中國歷史和文化進行惡意解構,企圖消解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進而消耗和瓦解青年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因此,要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精準識別虛無民族文化、虛無民族國家等歷史虛無主義所衍生的新變種。要加強青年群體的理想信念教育,利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實踐,增加青年群體對“四個自信”的心理認同,夯實青年群體對民族國家的價值認同,增強其在抵御歷史虛無主義風險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要建立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協同治理機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對發布不當言論的行為主體進行嚴懲,以法律“重劍”激濁揚清。除此之外,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不良信息的識別、攔截與監控,阻斷其發布與傳播,進而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全方位打擊。
創新紅色文化教育形式,提高紅色文化吸引力。新時代呼喚新的教育方式,現階段要將紅色文化有效融入青年思想教育,就必須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對紅色文化教育形式進行創新,實現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當代青年出生并成長于和平時期,由于沒有經歷過革命戰爭年代,缺乏對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等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切身體驗,革命進程雖波瀾壯闊,但對他們而言僅僅是遙遠、抽象的圖景,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紅色文化在青年思想教育中作用的發揮。基于此,利用VR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界限,實現紅色文化的沉浸式體驗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VR技術是一種以沉浸感、交互性和多感知性為主要特征的虛擬現實技術。在紅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過程中,VR技術以革命舊址遺跡為依據,創設情境,呈現出紅色文化中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將黑白的歷史化為充滿色彩的當下,營造一種體驗式的多元化教育氛圍,讓青年群體以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在生動形象的虛擬環境中通過“親歷”歷史情景,拉近青年與紅色文化資源的時空距離,重溫中國革命的偉大進程,追尋紅色記憶,激勵中國青年傳承好紅色基因,增加紅色底色。
融合時代元素,提高紅色文化傳播力。當代青年是紅色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要提高紅色文化在促進青年思想教育中的實效性,就必須密切關注青年群體的價值訴求,打破“信息繭房”,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模式,提高紅色文化的傳播力。一方面,利用新媒體走近青年、引導青年,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紅色文化傳播,“破壁”青年圈層文化。例如利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通過大數據找準青年喜愛的網絡流行元素,將紅色文化與積極的網絡流行元素結合,推動紅色文化以短視頻、動漫、圖片等多種形式傳播,實現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而提高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抓住當代青年喜愛模擬角色的興趣點,將紅色文化融入當下流行的“劇本殺”中,將歷史事件與情景劇本結合,通過歷史人物的角色扮演,建立與革命先輩跨時空的信仰“對話”。另一方面,要建立紅色文化的實體教育與網絡教育聯動機制。通過網絡教育,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時效性和廣度,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通過實體教育,將理論應用于實踐,讓青年學生在實地考察中切身體驗、沉浸體驗,觸景生情,以此增強其對紅色文化的深刻領會,內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不斷提升紅色文化的內涵,積極打造精品化的紅色文化資源,使其成為青年學子“大思政課”重要載體,是一項緊迫且長遠的系統工程。新時代青年思想教育必須不斷豐富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手段,完善紅色文化教育模式,有效提升紅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的成效,激勵青年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大任,將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推向光明未來。
作者簡介:
郭宗臻,男,山東青島人,館員,大專,研究方向:基層文化;李慧、張永鋕,山東科技大學學生。本文系2023年度山東省大學生科研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路徑研究”(編號:23SSR018)、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生“信息繭房”的產生機制與規避之策(編號:23SSR017)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大信街道綜合治理中心,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