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是以陜西省華陰市雙泉村民間說書藝術為基礎發展形成的一種皮影戲曲劇種,于明末清初時期產生。華陰老腔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豪邁的唱腔和悠久的歷史在我國民族音樂中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轉型之路上的華陰老腔為例,對其傳播與發展進行分析。并以其為研究重心,以問卷調查、社會實踐等形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理論研究,力求做到研究結果符合當地實際、增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創新性,努力將理論成果作用于具體實踐,切實提高華陰老腔的傳播范圍,并且推動其發展。
研究背景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早在2011年2月,我國就通過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讓許多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找到傳承人,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可見,無論是如今的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是十幾年前出臺的法律文獻,都在強調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為助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而努力,為實現我國文化強國目標而奮斗。
一、研究意義
華陰老腔作為誕生于明末清初時期陜西省華陰市雙泉村張家戶族的一種家族戲,規定只傳本姓家族不傳外人,這一特點限制了其小傳播范圍。華陰老腔的聲腔具有剛昂激揚的氣魄,追求自由、隨性的快感,此類表演方式也被譽為黃土高坡上“最早的搖滾”。2016年,譚維維和華陰老腔的老藝人們在央視春晚上一起為觀眾帶來《華陰老腔一聲喊》,讓許多人知曉了華陰老腔的存在。但是,近年來,隨著熱度的散去,華陰老腔似乎又重回冷寂,鮮有人提。
本項目旨在通過對華陰老腔的調查與研究,分析能讓其在當代社會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方法,促進其轉型并與當代社會人們的愛好相適應。本項目對于推動華陰老腔的傳播與發展,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一定借鑒意義,有利于助力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研究本項目,除了有利于推動華陰老腔的傳承和發展,促進我國文化強國建設外,還有利于深化除陜西省以外的其他地區對華陰老腔這一文化遺產的了解,擴大華陰老腔在學生群體乃至社會面的影響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創新傳統文化的保護形式,為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注入新血液,以彌補此前在保護方面的不足之處。
二、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圍繞本論文為主題的研究課題,查找相關已被運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方法,找到它們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創新。
問卷調查法。我們圍繞華陰老腔的傳播等問題發布了一系列問卷,調查人們對華陰老腔的了解情況,這為我們的研究奠定了現實基礎與數據來源。
社會實踐法。我們通過在陜西渭南的具體實踐調研,感受當地華陰老腔的相關文化氛圍,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實踐根據。
三、研究的創新和不足之處
首先,華陰老腔作為傳統藝術形式,可以與其他現代藝術形式融合,使其傳播發展之路有現代傳播媒介參與并發揮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著重細致分析其參與過程。
其次,華陰老腔的傳播創新可以參考近年來它與電影、話劇、音樂歌曲融合合作的傳播發展模式,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將華陰老腔的文化推廣展示在越來越多的觀眾面前。
在問卷調查法上,由于收集到的問卷數量有限,有些現象可能無法全面體現出來,不具有全面與精準性,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且在調查結果總結的方法上缺乏一定創新性。
四、華陰老腔的文化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寶貴的財富,具有鮮明的文化價值。華陰老腔也是如此,其鮮明地展現了華陰地區的人情風俗、地理風貌等,深刻體現了關中地區的文化個性價值。華陰老腔作為關中地區的特色劇種,不論是造型、舞臺、動作還是唱腔、唱詞、曲調,都深深地植根于關中地區的民俗文化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成就一方文化,老腔誕生于渭河、洛河、黃河三河交匯的三河口泉店村。在戰國爭雄時代,華陰為魏、秦兩國必爭之地,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位置,加之關中人性格剛烈、為人豪爽,使華陰老腔演唱曲風以慷慨激昂、陽剛雄渾為特征。發展到如今,華陰老腔運用的是板腔體的聲腔結構,具有濃厚的北方板腔體戲劇音樂特點。而表演結構布局中,最開始是用一段比較靜心的器樂段作為引奏,來烘托意境氛圍。接著是根據唱詞段落,被分成塊的段落,各段大多用“起平落”的形式,也就是“起腔—平腔—落腔”組成。在唱段結束前,通常運用快板逐漸加快速度,迅速到高潮然后戛然而止。老腔的伴奏從不用嗩吶來做音樂伴奏,而是多用打擊樂和弦樂,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喜歡重疊樂句,有非常強烈的戲劇效果,這些均構成了該劇種的獨有之長。月琴汲取了西域乃至北方民族的胡笳文化,板胡則以高亢激昂的情緒色彩,貫穿老腔演出的整個過程中,使整個劇目呈現悲愴慷慨之情;二胡、底胡等樂器的輔音伴奏,使老腔一開場就以激越奔昂、壯烈奔放為主旋律。在演出題材及劇目上,華陰老腔劇目有200多種,題材多為神話傳說、歷史、古代戰爭這一類,內容都反映了民族的民俗生活、共同的心理結構等,反映著民族群體的思想價值取向以及生活規范。
華陰老腔的傳承與創新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保護機制
華陰老腔傳承與發展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讓華陰老腔以“活的狀態”存在并傳承、發展,所以國家必須綜合保護華陰老腔生存所依托的因素。如表演相關的音樂、聲腔、樂器、表演技巧等,以及演出的劇團、社會、文化、自然環境,除此之外還需要為華陰老腔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文化支持與藝術氛圍。因此,相關部門要保護與恢復華陰市雙泉村地區優異的自然環境,維護或修建傳統村落,依托當地的文化旅游、農村旅游產業完善基礎設施,給華陰老腔的展示演出提供渠道及舞臺。
二、“傳承”是華陰老腔保護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傳統藝術中,大部分的傳統藝術傳承方式是封閉性的,具有不穩定性。華陰老腔有自己獨特的區域特色,富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世代流傳,久演不衰。但又鑒于該劇種這一特殊情形(家族戲),地域性極強、劇本從不外傳及封閉的家族式傳承模式,形成滯后、封閉的狀態,不利于傳承和傳播,從而嚴重影響了老腔藝術的良性發展,阻隔了優秀傳統藝術被人認知的途徑,至清朝道光年間幾乎中斷,僅幸存數位老腔藝人。華陰老腔是陜西地區藝術歷史上所創造的精華部分,是陜西地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值得保護的精神財富。在繼承華陰老腔的基礎上可以對其創新,促進其發展;但一旦華陰老腔消亡,就不可再生,因此,“傳承”是華陰老腔保護的核心。
三、關注流行趨勢,創新傳統曲目
民歌想要在新時代融入新文化,就必須適應新時代文化的發展要求,例如可以減少作品的篇幅,還可以選擇觀眾可能關心的話題進行創作,對演唱方式進行創新等。華陰老腔的創新不僅應該在表演形式上進行思考,在創作題材方面也應該仔細考慮,認真琢磨。在創作新作品時,創作者要貼近群眾實際,縮短時長,創作更適合在網絡平臺上傳播的小段。另外還要優化唱腔。例如歌曲的方言部分,建議選擇使用更加接近廣泛應用的普通話的部分方言進行演唱,這樣就能方便大眾理解。同時,也可以在其中適當加入當地方言,在演唱時更能體現出華陰老腔的獨特韻味。這樣可以培養新的受眾,才能讓華陰老腔在當代社會永葆青春。
四、塑造特色品牌,促進鄉村振興
華陰老腔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和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曲藝發展方面,它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于傳統藝術的傳承和創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將華陰老腔與陜西文化旅游資源相結合,讓華陰老腔融入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使華陰老腔成為陜西旅游業的標志性文化藝術品牌。將華陰老腔與陜西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相結合,能夠使其成為該地區文化的重要標志和藝術品牌。這種結合不僅有助于提升華陰老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也有助于推動陜西文化旅游的發展,增強游客對陜西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實踐感想
在研究前期,我們小組收集了青年學生群體關于對華陰老腔認識了解的調查問卷,填寫問卷的人群中多數為高中生和大學生,其中只有14%來自熟悉西北音樂文化的西北地區,他們之中有76%左右的人對華陰老腔藝術表演有著良好的印象,認為這種藝術表演形式“富有音樂魅力,有趣味”,然而,同時也有30%左右的人認為華陰老腔聽起來“很吵,晦澀難懂”。這兩種意見其實反映著當下人們對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方面有人愿意嘗試感受古老藝術的魅力,鼓勵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另一方面也有人對傳統文化能否融入新時代持懷疑態度。我們要讓人們看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感受到它的藝術價值和影響,讓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的多元化舞臺。
為了更好地感受華陰老腔的藝術魅力,我們選擇親身觀看演出和感受華陰老腔的音樂魅力,以青年學生的視角觀察以及思考對華陰老腔藝術形式的傳承、保護和弘揚。在西安回民街的高家大院中,幾位老人手中各自持有不同的樂器,在院子中的老式戲臺上縱情歌唱,嗓音蒼勁渾厚,回聲悠遠。在演出后臺,王老師為我們展示了華陰老腔的幾種樂器,月琴、板胡、低音胡等。問及老腔傳承的現狀,王老師說,目前在華陰境內已經有學習的班子,由老師帶領著學習華陰老腔。政府對華陰老腔的保護傳承多年來很重視、很支持,撥付專項保護經費、出版老腔書籍、為老腔藝人發放固定生活補貼、舉辦老腔培訓班,未來還將建造老腔培訓基地、老腔演藝展覽館。但是老腔的普及還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親身感受華陰老腔藝人們的精彩表演后,我們更加希望這一項古老悠久而又韻味悠長的藝術表演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并且了解華陰老腔。華陰老腔的文化創新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空間,我們在文化創新發展的路上要看到兩端的利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世紀重新煥發光彩。
作者簡介:
劉姝含,女,黑龍江綏化人,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2021級本科生;張少婷,女,陜西漢中人,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2021級本科生;錢宸,女,安徽滁州人,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2021級本科生;郭嘉欣,女,陜西漢中人,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2021級本科生。本文系西安石油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編號:S20221070511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