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格局伴隨著網絡世界的普及,對年輕人尤其是高校學生三觀的形成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1世紀第一個十年,我們經歷了社會的快速發展、轉型、適應和焦慮,世界的快速發展日新月異,中國的變遷應接不暇。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面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中國的逐漸崛起,外部環境的危機伴隨著web2.0、“互聯網+”再次襲來,這更為意識形態的侵入提供了便利,大學生在這種大變革中感受著紛繁社會思潮的沖刷,審美觀逐漸分層,部分學生的審美觀呈現審美庸俗化、功利化的傾向,呈現出大眾化、碎片化、娛樂化的特點。
網絡的普及,特別是它對傳統交互方式的顛覆,讓人們對美的感知和體驗不再局限于客觀存在的事物。大學生從入學就至少擁有一個互聯網終端,刷朋友圈和微博熱搜,討論社會熱點,立體的網絡實現大學生集視覺、聽覺、感覺于一體的立體審美活動。審美日常生活化涵蓋網紅、小鮮肉、流量明星等。部分大學生熱衷討論網紅、美食、服飾,審美趣味偏移,流于形式。諸如“風靡一時”的網紅“鳳姐”以“丑”為“美”,滿足了部分大學生獵奇的審美心理,以碎片化表達為特點的網絡流行語也逐漸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形式上是表達現在年輕人詼諧、風趣的生活態度,實則是對社會生活的另一種思考方式。大學生推動網絡文化的潮起潮落可謂功不可沒。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文化現象應接不暇,大學生作為審美活動的承載者,“快餐文化”刺激著大學生的感官,侵蝕著部分大學生的審美觀,更深層次地對意識形態構成威脅。電視劇、網絡劇、網絡電影、微電影等讓部分大學生樂此不疲,可以產生快感和愉悅的心理,在校園里經??梢娕跏謾C刷抖音、看直播、看視頻的大學生。即時消費、享樂的觀念很大程度上助長著部分大學生的享樂主義和游戲人生的態度,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一定程度受到干擾,趨于功利化。
這是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雖然信息技術發展不可抗拒,但它卻是宣傳主流文化的最佳助推器。習近平總書記說:“誰掌握互聯網,誰就掌握了主動權?!绷暯娇倳涥P于文化強國建設的理念一經提出便在網絡、自媒體等渠道迅速傳播,為鞏固“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等理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其中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占比最重,可見新時代重構大學生“三觀”,加強高校意識形態主陣地作用對社會主流文化的弘揚至關重要。隨著網絡自媒體時代加強了對個體價值的確證,當代榜樣群體逐漸從精英向草根延伸,例如因出演軍事題材影視劇成名的吳京、首個獲融資的自媒體紅人papi醬等,這些榜樣契合了大學生渴望成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心態,宏觀看當代大學生對于榜樣的選擇整體上仍傾向積極、奮斗、正能量等特點。雖然草根榜樣被大學生熱捧,但是社會主義建設中堅力量絕對不會被大眾冷落。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宏觀政策到文化現象上皆可感受到政治對文化的統合加強,文化風氣不斷轉向主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月15日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特別強調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南仁東、黃大年等常年奮戰在一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都以實力詮釋著拼搏奮斗、舍小家為大家的道德風采。當仁不讓勇奪第二屆央視詩詞大會冠軍的少年全科才女武亦姝、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戲曲和現代動畫技術唯美融合并致力于傳統文化傳承的北大研究生金谷等等都是中國大學生和年輕群體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他們以全新的面貌演繹新時代年輕人的絕美風采,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奮力描繪新時代的畫卷,全方位譜寫新時代大學生活的新篇章。
高校本來就應該是一個色彩斑斕的文化之地,應該是一個各類文化齊聚的內涵之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應當是從中汲取有營養,有內涵且正能量的文化。雖然多樣但是都可以是積極向上的。但是當代大學生由于三觀不穩定,很有可能在接受的過程當中就會不自覺地選擇更容易接受的、更具有感官刺激的、更有趣的內容。這是閱讀、信息碎片化、平面化、泛娛樂化的時代對于學生的反面作用,學生的思想環境也趨于簡單化、娛樂化、低俗化的傾向,這些和高校思想政治的主陣地環境都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會有一場無形的戰爭在爭奪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
第一,現代文化環境豐富多樣,外來文化入侵中國。這兩年日韓文化在中國刮起旋風,“小鮮肉”團體屢見不鮮。尚處于青春期的高校學生三觀未完全形成,也未能完全統一。審美沒有統一而正常的標準,所以在學生當中就會有模仿的行為。但對于一個泱泱大國,自古以來有著堅貞不屈、熱情堅毅的民族性格,性別模糊化很可能會造成民族精神的退化,尤其是男性會失去男性的剛毅特征,從精神層面消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意志力。
在和平年代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建設必須強調且突出我們的民族精神。在當下可以通過歷史劇、抗戰劇進行一定的文化和價值觀的熏陶,通過對歷史的緬懷紀念,比如在2009年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的電影《建國大業》、2011年為建黨90周年獻禮的電影《建黨偉業》、2015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大閱兵,還有在2017年上映的為建軍90周年獻禮的《建軍大業》。這些影視劇作品大多都是政府監督、參與和制作,所以主旋律感極強,雖然內容既成歷史,但是有重量級明星的零片酬加入也給主旋律增光添彩,提升視覺上的審美和可看性,實事求是地演繹歷史,其實只要內容與形式能恰當地結合,不論是誰,男女老少都樂于接受。主旋律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也是這樣的類型,沒有流量明星,角色卻塑造得鮮明,劇情實事求是,“圈粉”無數。思想政治教育伴隨著劇情的發展就能夠潤物細無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次得到確認和迅速傳播,震懾犯罪的作用不言而喻。影視劇作品只要有責任有擔當,再輔以恰當的形式,能夠實事求是地反映現實,它所引起的反響和對觀眾尤其是高校學生的教育意義一定是深遠的。
第二,網絡文化多元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催生網絡信息技術的發達。手機已然慢慢成了一部小電腦,集合了各種功能。例如微信、微博這些小小的手機軟件App也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締造了諸多奇跡。除了聊天、購物、學習,娛樂也從過去以電腦網游為主演變為現在的手機網游。學生當中最近相當流行一款手機網絡游戲,名為《王者榮耀》,學生的癡迷程度令老師們都頗為頭疼。這款網絡游戲中涉及李白、杜甫、扁鵲等中國眾多古代歷史人物,劇情毫無實事求是可言。若年輕人形成這樣的文化觀,歷史老師可能在課堂上被辯駁得啞口無言。因此,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環境當中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能量也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點。
這個重點也是黨和國家對于新一代國家棟梁的最高期望。首先從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培養體系來看,大學前兩學年就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時間短,學習時間不足、學習內容淺顯。有些學校的思政課程往往流于形式,只是在課堂講講道德、說說人生、論論理想不是思想政治課的本質。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當中應該更著重實效性的研究。例如在線上線下和課堂實踐教學環節當中加強學生的法制觀、道德觀、價值觀的教育,加強學生在實踐當中對于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傳統文化的認知。讓高校學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的傳播者而不是負能量、非主流價值觀的攜帶者。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師生齊心協力的工作下形成一股清流,真正堅守好高校思想工作的主陣地。
大學生積極追逐主流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怎能不一馬當先?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了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就做好美育工作提出殷切期望,指出高校應在教育教學中融入美育、在藝術創作中突出美育、在服務社會中彰顯美育、在文化傳承中發展美育。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再次強調廣大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校園陣地,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才能培養出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合格接班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一次次推向高潮,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高效與精準。當然學生接受的多元化也并非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自身三觀的端正與否,理論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是否正確也是影響學生思想環境好壞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傳播謠言、煽動是非,甚至有些反動的言論。無疑,這都嚴重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主陣地的建設工作。為了減少多元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尤其是不利影響,堅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本著為學生負責的原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完成對國家未來人才的正確引導。
2010年以來,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軟實力成為輿論熱詞。2018年9月召開的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明確強調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大會對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了思政課要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要把真善美的種子種在學生的心里,通過美育加強學生完善人格的養成。可見文化發展回歸主流大勢所趨。從“感動中國人物”“最美人物”的評選,榜樣人物的塑造等都回歸主流文化?!白蠲谰l戰士”高鐵成、“最美媽媽”吳菊、“最美鄉村醫生”李佳生、“時代楷?!秉S大年、廖俊波等,這些典型榜樣的塑造脫離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榜樣的“高、大、全”的特點,不再同質化,取而代之的是有血有肉、貼近生活、多元化的榜樣。榜樣已經從精英走向了草根,成為一種人人皆可學習的、接地氣的榜樣。當下高校的思想教育當中,加強榜樣之美的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完善人格,從惡俗、功利的大眾文化中跳脫出來,形成一種新的真善美的文化風氣。此外,廣電總局的“限娛令”“限薪令”“限韓令”等都是這幾年文化工作方針和未來的趨勢,低俗的文化風氣必會得到改善。同時,這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審美觀的引導提供了有利的借鑒,指明了未來的方向。
作者簡介:
馬知辰,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