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說,“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北宋王安石在《風俗》一文中則指出,“風俗之變,遷染民志,關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可見,好的風氣建設對于一個地方的發展甚至一個朝代的興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彝族作為中國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之一,其社會文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國家發展的整體風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程中,如何引導各民族地區的發展更好地融入中華民族整體發展的布局,除了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往來之外,還要對風俗習慣中發展不合理的現象進行適當的規范和調適。
移風易俗的提出
“移風易俗”其本來的含義為改變舊的風俗習慣,最早出自《荀子·樂論》一書,在書中解釋為“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荀子在《荀子·樂論》言:“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荀子主張用音樂來使民心向善,使社會風氣和習俗得以改變,因此禮樂兼用,才能使社會安定。后來漢代的《毛詩序》、魏晉時阮籍的《樂論》、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都在強調文藝對于移風易俗的作用。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往往是一個時期社會發展的結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最重要的銜接方式是繼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鄉村振不振興,要看鄉好不好,鄉風成為鄉村振興的首要前提,移風易俗也應運而生。
涼山地區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夸富宴”式的彝族喪葬儀禮
“夸富宴”一詞最初來自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對其進行詳細的描述,后來本尼迪克特再度解釋夸客特人的夸富宴儀式,馬文·哈里斯對其也進行過深度的解釋,馬塞爾·莫斯的《禮物》里也有長篇大論對其進行闡述。
彝族社會的“夸富宴”則體現為喪葬儀禮上的大操大辦。追根溯源這跟彝族濃厚的“祖先崇拜”息息相關,在彝族人的觀念里,人死后靈魂不滅。這便是產生祖先崇拜的前提,靈魂不滅,所以人死后靈魂可以離開軀體繼續存在于世間。在傳統的彝族社會里,由于人們對于認識自然世界的能力有限,將一切降臨在人們身上的疾病和災難歸結于是自然界對于人類的懲罰,于是就產生了“萬物有靈”。祖先逝去之后其靈魂可以繼續存在于另外一個平行的空間,于是人們便進行祭祖儀式,不然祖先就會降災于自己的子孫后代。祭祖最本質的目的是子孫能夠繁衍昌盛,是祖先與后代溝通的途徑。在彝族《指路經》里,到達祖先居住地的路途遙遠并且充滿危險,到處都是洪水猛獸,所以在祖先去世的時候要殺牛宰羊,這些牲畜被認為可以拿來獻祭給洪水猛獸或者是將其擊退,從而順利到達祖界,跟祖先相聚。
二、彝族傳統婚姻的殘余
彝族彩禮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人祖阿普篤慕(也稱居木)時代,篤慕為了娶天神恩體古茲的女兒,派去了他救的青蛙。青蛙背著糧食和酒去求天神將女兒嫁給地上的篤慕,天神說大女兒要備金來娶、二女兒要備銀來取,只有小女兒要銅鐵就可以,于是篤慕娶了小女兒。天神對于篤慕娶女兒的物質條件可被認為是早期彝族婚嫁當中彩禮錢的一種表現形式。
費孝通先生在其著作《鄉土中國》里面所提到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之所以不用條條框框來規范這個社會所產生的活動,人們仍舊能保持其穩定的發展秩序,是因為人們對于彼此之間的信任以及這種集體式的人們之間相處的產生于人們意識當中的條約的存在。彝族的彩禮錢的產生與其說是以一種交換的條件存在,筆者更傾向于將其描述為支撐“盟約式”婚姻的現實依據。在以往,證明婚姻關系的形成基本上是通過兩個家支會面、交流為基礎,彩禮錢便是那重要的約束方式。同時,在法律知識沒有完全滲透到人們的思想觀念的前提下,彩禮錢更是起到了一種穩固夫妻關系和維持兩家人社會關系的重要作用。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和隱形的條件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根除的。
三、衛生治理改善明顯不足
萬物有靈下的自然崇拜是彝族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對自然界的認識不夠充分,對自然界的事物賦予了像人一樣的特征從而對其產生畏懼。彝族在生產生活當中逐漸產生了神圣的空間——火塘。在這個空間范圍內人們開始對其形成依賴,飲食、活動都在其周圍進行,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蹲在火塘邊吃飯的習慣,這樣的神圣空間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普遍存在。在普及上桌吃飯的飲食習慣的今天,涼山部分地區還存在著“蹲在地上吃飯”的飲食習慣。當然,除了飲食衛生外,還有家庭衛生和環境衛生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治理力度。
涼山地區“移風易俗”實施現狀
《涼山彝族自治州移風易俗條例》在2022年5月1日正式實施,條例總共有五十條,分別對于涼山彝族地區存在的、需要進行適當規范的問題做出調整。在政府部門與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方案的實施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績。
一、喪葬儀式的奢靡之風得到制止
為了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防止脫貧人員返貧,樹立良好的鄉規民約,寶山鎮人民政府2022年2月開始帶頭簽訂相關移風易俗承諾書,先從領導班子開始,自上而下,首先是11個村委,村干部成員全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再由每一個村的村干部落實到每家每戶。緊跟移風易俗的步伐,寶山鎮嚴格按照雷波縣發布的移風易俗“十牢記”,辦理喪事宰殺牛不超過6頭、羊不超過15只、豬不超過5頭,操辦天數不超過3天。除子女可以“趕畜”外,其余親屬及朋友只能隨禮金。子女組織奔喪人數不超過50人、車不超過10輛,其他人組織不超過20人等。這些規定的實施減輕了村民的壓力,使鋪張浪費的行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還可以減少喪葬儀式上產生的垃圾對土地造成的污染。
二、高額彩禮逐漸規范化
曾經的“天價”“娶不起”“砸鍋賣鐵”這些詞在涼山地區幾乎慢慢消失,移風易俗將彩禮限制在11萬元。寶山鎮的彩禮從2022年年初三十幾萬元到5月份11萬元的轉變,政府的積極宣傳帶動具有很大的功勞。筆者在2022年12月份參加的6場婚禮當中,彩禮錢都是給的11萬,并且每一場婚禮都有本村的村支部書記和村干部在督促著執行,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法定年齡結婚。提倡宴席上的“九大碗”,嚴格要求上桌吃飯并且要用碗筷。婚嫁擺席不得超過3餐,就餐不超過60桌,隨禮不超過500元,趕多少還多少。
以上可以明確地看出,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彩禮錢的數目得到有效的規范,并且在條例頒布之后,村民都按照相關的規定執行,初步來看,移風易俗的實施較為順利。
三、衛生治理明顯改善
“移風易俗”是鄉村振興實施發展之下的產物。為了保障村民的身體健康并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政府將每個村的村民按照“十戶一保”來進行管理,同時將每個村的道路分為不同的路段進行分配,保長負責接收村干部的通知,帶動所負責的其余村戶進行每周一次的公路大掃除;其次,每個村由5~10名建檔立卡戶的婦女定期檢查每家每戶的家庭衛生,實行激勵制度,家庭衛生較好的家庭獲得“潔美家庭示范戶”獎狀以及現金的獎勵。同時,每個村都有一個包村領導和駐村書記,在寶山鎮,基本上每個星期都會進行一次道路的大清理,同時規定垃圾不能亂丟棄,不管是在家庭衛生還是環境衛生治理上,極少見到臟亂的情況,這樣的成果顯然離不開政府與村民相互間的協作。
“移風易俗”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彝族社會作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家支為單位的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方面體現出家支與家支之間、家支內部之間的相互協作治理模式。涼山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一套處于政府法律體系和普通民眾之間的、以道德為基礎的調節社會矛盾的治理體系,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推動著涼山地區的社會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以道德為中心的民間組織也顯現出了一定的弊端。
一、彩禮存在“私下往來”
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這就意味著,我們對于許多事情的解決始終不能拋開人情去談論,正如上述筆者參加的6場婚禮當中,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里,彩禮錢驟然的調整,不管是對于娶方還是嫁方多少還是會接受不了,然而,面子上更過意不去的是娶方。如果只按規定給11萬元必然會讓雙方覺得不合理。所以,在面子的強撐下,實際上不會出現僅僅只有規定的、臺面上的11萬元彩禮錢,于是“私下往來”就變成一種不可言說的、不約而同的規定。
二、多數村民處于觀望狀態
對于村民來講,移風易俗就是簡單的“掛在門口、寫在紙上、喊在嘴邊”,并不是村民主動去做出改變,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在不停地宣傳,不停地帶頭執行,所以,一旦脫離政府的視線,村民又迅速回到最原始的狀態。筆者在鄉鎮調查發現,在幾次事先通知檢查家庭衛生、環境衛生的情況下,每家每戶的家里都處于干凈整潔的舒適狀態,然而一旦實施突擊檢查,村民家里很少有干凈整潔的,時常出現盧希亞所說的“扔到一堆”的情況。村民在移風易俗當中始終處于被動的一面,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里,早已經習慣了處在一個將東西亂放的環境里,這與村民的生產生活勞動具有直接的關系。
對策及建議
社會治理的理念是由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以及各方的參與,對于社會治理規律的認識的拓展與深化,是在繼承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治理文化的基礎上,在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和人類面臨的風險挑戰日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生成的。共同體社會治理的背后是治理主體的人人有責、治理過程的人人盡責以及治理目標人人享有的理念。移風易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項長久且艱難的工作,需要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參與。
一、普及教育,從根本上改變
移風易俗,教化先行。在這過程中,教育發展必不可少,要發展教育,首先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村委會應該加快文化角的建設,對村民開放,讓村民有書可讀。推動發展文化戰略、人才戰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養,培養地方性人才,讓更多的青年走出去,學習知識文化,提升自我,再回饋家鄉,帶動家鄉發展。思想觀念的普及應該覆蓋全民,只有全民都有意識認識到自己文化上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才會主動地去作出改變。同時要讓人們明白移風易俗并不是摒棄本民族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而是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相結合,將一些本土上出現的不符合發展規律、有失偏頗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調整,進行合理的規范,讓其更加符合共同體發展的內涵。
二、走現代化、信息化的發展道路
在互聯網發展日益滲透于每個人生活的時代下,現代化、信息化發展成為人們的必經之路。涼山地區的發展一方面得益于互聯網短視頻的宣傳,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地方旅游得到發展;另一方面,短視頻的出現也催生了一批吃上互聯網飯的人,通過借助互聯網平臺將當地的特色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在獲取一定的經濟酬勞的同時為自己的家鄉宣傳代言,實現雙贏。
三、強化監督執行力度
對于移風易俗當中發現存在大操大辦的實行匿名舉報制度。鄉鎮干部要嚴格執行《關于領導干部操辦婚喪喜慶等事宜的暫行規定》的十八條內容,政府牽頭,鼓勵民眾參與市場的監管,發揮互聯化的作用,曝光不正當之風,以負面的典型讓民眾警惕,時刻讓民眾記得奢侈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以勤儉節約為榮,讓移風易俗更加行之有效。
移風易俗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在實施過程當中不斷進行調整以符合當地的發展與進步。盡管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背景下,民眾的思想發展應為其要,心心相聚,才能共同解決更為艱難、更為遠大的問題。
本文系2023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共同體視域下涼山彝區‘移風易俗’社會治理現狀探究——以寶山鎮為例”(項目編號:2023SYJSCX99)研究成果。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