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解決高速公路路基開裂、沉陷、邊坡滑塌等病害,文章以某高速公路高填路基病害處治工程為依托,采用樹根樁技術加固路堤坡面以及用靜壓注漿技術加固路基,對高填路基進行聯合處治。結果表明:樹根樁和靜壓注漿聯合運用在高速公路高填路基沉陷、邊坡滑塌等病害處治中,使路基最高平面位移速率控制為306.53 mm/d,最大高程位移速率由-237.00 mm/d降低至0~0.5 mm/d的安全可控值,路面無新增裂縫,取得較好效果。該方法的應用對保障高速公路運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高速公路;路基;邊坡;樹根樁;靜壓注漿
U418.5A230754
作者簡介:
覃" 華(1987—),工程師,研究方向:道路與橋梁研究工作。
0" 引言
隨著我國高速公路建設里程的高速發展,截止2022-12-29,廣西全區111個縣(市、區)開通了高速公路,實現了“縣縣通高速”的里程碑,且廣西高速公路的運營總里程再創新高,提升至8 270 km,讓“5縱8橫8支線”高速公路網進一步完善。但由于廣西地處山區,受地形限制,山區高速公路不僅橋隧比較大,而且存在大量的高填方路堤及大挖方路塹。在強降雨、地震等影響下,高填方路基隨之出現了路基沉陷、邊坡滑塌、路面開裂等病害,嚴重影響高速公路運營安全[1-2]。因此,研究樹根樁及靜壓注漿在公路路基沉陷、邊坡滑塌等病害處治中的應用,對保障高速公路運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常見的高填方路基病害處治方法有卸載減重法、支擋結構法、錨固法、注漿加固法等[3]。卸載減重法技術要求低、投資小,但需要有較大的施工空間及棄土場。支擋結構法包含擋土墻、抗滑樁等,處治效果好,但擋土墻需具備開挖基礎,病害發展中的施工安全風險較大,抗滑樁則需要較大的施工平臺且造價較高。樹根樁法、注漿加固法的施工工藝簡單、效果較好,但單獨使用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我國大部分工程大多選擇單一方法,少有將不同方法進行有機組合使用,本文以某高速公路K162+260~K162+580段高填路基病害處治工程為例,研究樹根樁及靜壓注漿聯合運用進行路基病害處治的施工效果,以期為該類公路邊坡處治提供參考。
1" 工程概況
1.1" 工程簡介
某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20 km/h,標準四車道,道路路基寬26 m,其中K162+260~K162+580段為剝蝕丘陵地貌高填路堤,中心最大路基填土高度為29.37 m,最大邊坡高度為31.07 m。該段路基位于斜坡上及山間沖溝,地形起伏較大,沖溝區表層為軟-可塑狀沖洪積黏土,厚約1.2~2.0 m,下為硬塑狀黏土,斜坡地表覆蓋粉質黏土,硬塑狀,厚約1.0~4.0 m,下伏基巖為強-中風化砂巖,附近測得巖層產狀為60°/NW<25°。路基填土設計斷面如圖1所示。
1.2" 病害簡介
由于連續強降雨原因,于K162+260~K162+580段路面出現縱向裂縫。初次量測裂縫寬度,左幅縱向裂縫最大寬度約4 cm,距路基中心線1.603~8.786 m;右幅縱向裂縫最大寬度約為1.5 cm,距路基中心線4.238~12.127 m。下邊坡坡腳滑移10~15 cm。經觀察現場裂縫發展速度快,路面局部拱起,坡腳發育剪出裂縫,路基有進一步失穩的風險。
1.3" GNSS監測布置情況
病害發生后,在路面、邊坡布置GNSS監測點,實時監測邊坡滑動位移、沉降、方位角變化,通過數據分析,充分了解病害發展情況,為提出病害處治方案提供有力數據支撐。現場GNSS站點布置如下頁圖2所示。
2" 病害成因分析
該段路基存在巖土交界面,根據深層位移監測,路基失穩后,整體沿分界面滑移,路基失穩滑動示意圖見下頁圖3。
分析路基病害主要成因[4-5]為:路側沖溝受連續大雨影響,山溝匯水不能及時排出而水位升高形成山坳水塘,水從路側土體下滲至路基底部,因而路基下部的土體含水量會逐漸增加,并增加至飽和狀態,最終導致土體的抗剪強度迅速減小,受路基自重影響發生剪切破壞而失穩滑移。同時巖土交界面受水的潤滑作用,摩擦系數降低,土體從巖土交界面沿斜坡滑動加劇,從而引發路面開裂,且失穩趨勢越發明顯,詳見圖4、圖5。其中,圖4中1-GNSS1-P~5-GNSS3-P表示測點平面累計位移,1-GNSS1-H~5-GNSS3-H表示測點平面累計沉降高程。
由圖4可知,核心區域6月16日6:00至6月18日6:00,4-GNSS1平面累計位移為66.90 mm,沉降高程累計為-65.50 mm;4-GNSS2平面累計位移為73.26 mm,沉降高程累計為-23.6 mm;5-GNSS1平面累計位移為103.14 mm,沉降高程累計為-109.506 mm;5-GNSS2平面累計位移為165.60 mm,沉降高程累計為-55.10 mm,路基病害發展迅速。
由圖5可知,地表位移方位角為280°~300°,與坡向300°基本一致,路基呈現為滑動式破壞。
基于樹根樁和靜壓注漿的高速公路高填路基病害處治研究/覃" 華
3" 病害處治方法
3.1" 現場處治形式
(1)運用樹根樁技術加固路堤坡面以及用靜壓注漿技術加固路基,對該高速公路K162+260~K162+580段高填路基病害進行聯合處治,注漿范圍為左幅K162+290~K162+520段(左幅主四排),右幅K162+230~K162+545段(右幅四排、匝道兩排),按梅花形布量,縱、橫同距均為2.5 m。
(2)對K162+260~K162+500段路基第1~4級邊坡用110 mm樹根樁加固,規格為長24 m、18 m、15 m和12 m,垂向間距為3.0 mm×4.0 m,每組布3根28 mm二級螺紋鋼作為主筋樁體。同時樹根樁孔兼作路基邊坡壓力化學灌漿孔,采用壓注化學漿加固整個路基坡體,樹根樁頭采用C30格梁混凝土格梁連成整體,邊坡穩定后方進行其他收尾工作。
聯合處治方案如圖6、圖7所示。
3.2" 靜壓注漿技術施工過程
靜壓注漿其作用機理是水泥漿液的加入可以占據土體中空隙的位置,迫使土顆粒間隙中水分和空氣變少,進而與疏松、密實程度低的土顆粒膠結提升結構的整體性與穩定性,最終實現路基變形的減少[6]。其施工工藝流程[7]為:布孔→造孔→下注漿管→灌漿→封孔。
(1)根據設計要求布設注漿孔,并用鋼筋等工具在路面標記孔位,確定鉆孔位置。
(2)采用干作業法成孔,孔徑大小為90 mm。在鉆機就位并對好孔位后,確定鉆機垂直度、鉆具長度和直徑。成孔深度應該控制在穿過回填土層進入原狀土2 m內。
(3)鉆孔完成后,把注漿管下放至孔內,其長度應該與成孔深度相同,并向外提升0.5 m。
(4)灌漿采用P.C42.5的復合硅酸鹽水泥制備純水泥漿,水灰比根據現場注漿效果選擇在1∶1~1∶1.2,速凝劑的摻量為3%~5%,同時,水泥用量應根據現場實際用量計算而定。按照兩端往中間的順序隔孔灌注水泥漿。從孔底開始灌漿,并根據灌漿壓力增大、路面和邊坡的隆起變化等情況逐漸提升灌漿管,壓力為0.1~1.5 MPa,每次提升灌漿管高度為50~80 cm。至距離孔口1 m位置時不再提升灌漿管,當灌漿壓力到達1.5 MPa時結束該孔灌漿。根據灌漿壓力及路面抬升或邊坡變化等綜合因素判定結束單孔灌漿,灌漿過程中避免壓力過大,保證灌漿操作的可控性。進漿速率≤5 L/min時,說明土體已經密實。在施工過程中要密切注意監測數據及現場邊坡環境變化,出現異常現象及時停止或撤離,以保證施工安全及施工質量。
(5)使用摻有速干劑的水泥進行孔口密封。
3.3" 樹根樁技術施工過程
樹根樁是一種直徑較小(10~30 cm)、長細比較大(>30)的鉆孔灌注樁,因此也稱為微型樁。在樹根樁成樁灌漿過程中,同時對樁周土體進行灌漿,生成“小樹根”,達到加強邊坡加固的效果,施工難度較低,便于布置,與土層的適應性好,因此在深基坑開挖支護、地面沉陷修復、路基加固以及邊坡加固等方面得到了較為成功的應用[8-11]。施工工藝流程為[12-14]:布孔→鉆機就位對中→鉆孔→樁體主筋制作及安放→下注漿管→壓漿→檢測。
(1)根據設計要求使用測量儀器布設樁位,同時用鋼筋對樁位進行標識。
(2)采用干作業成孔,機械就位對準后,校正地質鉆角度,孔(樁)斜度60°左右,視場地可作20°范圍內的調整,鉆孔至設計深度。
(3)按設計和規范要求制作樁體主筋,主筋材料應通長配置。成孔后垂直下放樁體主筋,在孔口固定好。
(4)注漿管材料為PVC管,隨鋼筋下放進行綁定。在注漿管末端鉆孔,垂向間距為3.0 m×4.0 m,注漿管管口在放置孔內前應用透明膠帶封閉。
(5)注漿采用化學漿液,配合比為水∶水泥∶化學漿=0.6∶1∶0.1~0.25,化學漿液凝結時間應≤90 s。施工時采取跳孔施工、間歇施工和增加速凝劑摻量等方式進行注漿,控制注漿管中的注漿壓力及注漿速度,確保漿液能夠充分填充鉆孔中的空隙,避免出現漿液流失現象。在第一次注漿初凝后進行第二次壓漿,第二次注漿時要連續進行,不得間歇,直至孔口冒漿為止,確保孔內注漿飽滿。
(6)為確定樹根樁強度,以每10根樁制作1組規格為150 mm×150 mm×150 mm的試塊,每3塊為1組,測定其抗壓強度;采用抗拔靜載試驗檢驗樹根樁的抗拔力,以確保樹根樁的錨固防滑效果;采用低應變檢測樹根樁的完整性,以保證其穩定性和安全性[15]。
3.4" 聯合處治效果分析
加固工程完成后,經連續幾個月的監測記錄,如圖8所示,路基平面位移及高程位移自第100 d后(即聯合處治施工完成后),處于平穩無變化狀態。后期通過對該段路基持續監測,定期巡查現場,路基、路面也未出現新的裂縫與沉降,達到了良好的穩定效果。
4" 結語
本文以樹根樁及靜壓注漿進行某高速公路K162+260~K162+580段高填路基病害處治為實例,靜壓注漿可以較好地將路基凝結為整體,綜合樹根樁的錨固作用,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對路基的處治加固,可以有效地使路基最高平面位移速率控制為306.53 mm/d,最大高程位移速率由-237.00 mm/d降低至0~0.5 mm/d的安全可控值,路面無新增裂縫。結果顯示,樹根樁和靜壓注漿聯合運用在高速公路高填路基沉陷、邊坡滑塌等病害處治中可取得較好效果,且在工期上具有巨大優勢,施工工藝簡便易行,成本上經濟實用,為后續該類路基病害處治提供了較好的參考經驗,對保障高速公路運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梁志順.高速公路膨脹土地基施工技術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7,13(5):82-83.
[2]曾" 傲.淺談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施工技術及病害防治措施[J].中外建筑,2020(4):194-196.
[3]譚恒程,邱" 林,謝紅平,等.高填方路堤常見病害成因及防治方法分析[J].四川水泥,2021(4):331-332.
[4]莫春雨.高填方路基病害成因及施工控制措施[J].交通世界,2020(32):36-37.
[5]楊松久.水毀路基快速修復相關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
[6]鄒俊勇.公路深層軟基處理技術經濟分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7(6):10-14,7.
[7]周" 杰.復雜條件下某地下工程深基坑支護結構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1.
[8]張" 凱.微型樁的路塹邊坡處治技術應用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9.
[9]李淑敏.基于樹根樁加固的震后公路路基邊坡綜合修復技術[J].江西建材,2022(10):275-276,283.
[10]姜伯宵.靜壓注漿法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中的應用[J].建筑技術開發,2021,48(15):135-136.
[11]藍生斌,于靜濤.淺談樹根樁在隧道軟基處治中的應用[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7,13(2):188-189.
[12]謝德芳,李麗華.巖土工程治理中對靜壓注漿和樹根樁的應用探索[J].低碳世界,2018(1):36-37.
[13]馬衛東.靜壓注漿和微型鋼管樁在填土邊坡加固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21(4):136-137.
[14]張繼超.微型樁在淺層堆積層滑坡加固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22(10):289-290,297.
[15]王維國,朱建朝,胡瀠之,等.微型樁施工質量檢測方法研究與應用[J].公路,2022,67(10):37-41.
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