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名片
高考結束,迎來毫無壓力的“黃金暑假”,你會選擇用什么方式度過?這個夏天,被北京外國語大學錄取的17歲女孩唐香毓,毫不猶豫地選擇再次從四川甘孜州德格縣出發,歷經20多天,走訪了西藏八宿縣、貢覺縣等偏遠藏區,最后抵達拉薩,給藏區的孩子們帶去滿滿的溫暖。這并非唐香毓第一次進藏,11年間,她5進西藏,慈善之旅從未停歇……

追風故事
2013年7月的一天,海拔4400米的西藏貢覺縣拉妥學校迎來了3位特殊的客人——來自湖南省長沙縣6歲半的唐香毓和她的父母。在這里,小小的唐香毓懵懵懂懂地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捐贈活動。
“那是我第一次進藏,遇到了高原反應,頭疼還想嘔吐。”在唐香毓的記憶里,第一次進藏的3000多公里行程是“熬”過去的,但藏區小朋友給她送食物,鼓勵她、幫助她的情形至今難忘。
“克服高原反應后,他們帶我去宿舍玩。一進去,我就震驚了,真的好簡陋,很多小朋友擠在一個房間里。他們的教室也很昏暗,但他們絲毫沒有受到環境的影響,開朗活潑,和我玩得很開心。”
離開拉妥學校,唐香毓繼續前行,她跟隨父親抵達西藏八宿縣然烏鎮來古學校,與資助的20多個孩子同吃同住同學習,深厚漢藏友誼就此結下。
一個來自城市的孩子,在巨大的環境落差面前,切實理解了什么是生活的苦。“我想幫助他們!”回家之后,唐香毓認真地對父親說:“不管以后你去那里資助小朋友,可別落下我呀。”

看到女兒堅定的眼神,“嚶鳴直捐”慈善活動的發起人——唐香毓的父親唐林倍感欣慰。這位曾經的高中老師用自己微薄的工資長期幫助一名家境貧困的學生,后來,這名學生考上了大學,現在是一所知名高校的教授。“《詩經小雅》有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是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慈善這條漫漫長路上,需要更多人的加入。”
隨后的11年時間里,父女倆踐行著自己的承諾,瀏陽、長沙、洞口、古丈、吉首、保靖,西藏的貢覺、八宿、貢嘎……都留下了他們慈善的腳步。“幾乎每個寒暑假、每個節假日小長假,我都在路上。”唐香毓笑著回憶:“我啃過饅頭、睡過帳篷、走過雪山、淌過冰河,哭過也笑過,但就是沒有想過放棄。”十余次去省內市州偏遠地區,總行程8萬余公里,志愿服務時間千余小時,這是唐香毓17年慈善路的數字剪影。
唐香毓的堅持得到了父親的褒獎,“他說我是志愿者團隊里最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很開心他這么認可我的志愿工作。在以前的志愿工作中,我主要是和小朋友交流溝通,因為同齡人的交流會更順暢。”今年夏天,如愿考入北京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復合新聞專業的唐香毓,帶著填報志愿的滿額經驗值第5次進藏。這一次,不再滿足于只服務小朋友,她想為信息閉塞的藏族偏遠地區的學生朋友帶去填報高考志愿的幫助。
扎西次旦是唐香毓認識6年的好朋友,也是今年高考。“他考得不錯,但是對填志愿沒什么概念,家里沒人能幫他。”唐香毓幫著他選專業、選學校,最終扎西次旦順利被西南財經大學錄取。還有鐵了心要學通信工程的平措多吉,打算畢業后為西藏通信建設作貢獻,滑了兩次檔的他最后被西藏大學錄取。“看到他們走出大山,真真切切地讓我感受到了慈善的作用,做公益可以幫助改變別人的人生,改變他們的命運,又通過他們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關于未來,幾個順利“上岸”的小伙伴們還有著美好的約定:“我選擇了國際新聞專業,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平措多吉選擇了通信工程,將來可能為西藏通信工程建設貢獻力量;巴登扎西選擇了幼兒教育,可能成為一名老師,培養祖國未來的棟梁。總之,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積極建設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