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是否來自“985、211高校”,與實際工作能力不能直接畫等號。有些大學雖非“985、211高校”,但有自身的優勢學科、特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不見得比名校差。再說,學歷只代表畢業生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不足以全面反映其真實能力。
用人單位唯名校是招,是以用人自主權之名,行學歷歧視之實。“985、211高校畢業生優先”,不僅無視用人單位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對法律法規的漠視。招聘只看名校光環,既造成了年輕人的集體焦慮,加劇了無休無止的內卷,也帶來了人才浪費。
此次,教育部再發通知,用人單位應以此為契機,打破思維定式,杜絕由明轉暗的歧視。尤其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論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崗定人、以能力選人、以待遇留人的用人機制,促進公平就業。
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畢業生就業壓力越大,就業公平越要有保障,給非“985、211高校”的畢業生一個公平考核、展示實力、競爭上岸的機會。用人單位非名校不招,與唯才是舉的理念背道而馳,也可能與真正需要的人才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