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梅素有深情,古典詩詞間,詠梅抒懷的佳作俯拾皆是。南朝詩人陸凱的《贈范曄詩》中有“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以梅寄情,意蘊深遠。元代詩人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以梅自喻,表達了不慕名利、堅守高潔之志的情懷。
人們愛梅,亦將其融入歌謠,傳唱四方。如民間流傳的《梅花謠》:“雪花飄飄梅花開,寒風凜冽獨自來。不畏嚴寒斗霜雪,只為人間報春來。”簡潔明快的旋律,傳遞了梅花堅韌不屈的精神。
詠之不足,則繪之。宋代揚無咎的《四梅圖》,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梅花從含苞待放到盛開再到凋零的全過程,意境深遠,技法高超。元代王冕的《墨梅圖》,則以墨色深淺變化,勾勒出梅枝的蒼勁與花朵的清雅,展現了畫家超凡脫俗的藝術追求。
在民間工藝中,梅花同樣占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青花瓷上的梅花圖案,還是剪紙藝術中的《梅花鬧春》,都展現了匠人們對梅花的熱愛與精湛的技藝。梅花還常被繡于絲綢之上,成為服飾或家居裝飾的亮點,既美觀又富有文化內涵。
中國的梅文化中,與梅相關的習俗豐富多彩,尤其是春節前后,賞梅、詠梅、畫梅、插梅成為風尚,寓意著迎接新春、祈福納祥。而“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哲理,更是激勵著無數人在逆境中自強不息,追求卓越。
梅的別稱多樣,因其在寒冬綻放,故又稱“寒梅”“冬友”;以其凌霜斗雪之姿,被譽為“雪梅”“冰魂”;又因梅花多為五瓣,象征著五福臨門,故又有“福梅”之稱。這些別稱,無不蘊含著人們對梅花美好品質的向往與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