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瑟瑟,卷起幾片枯葉,在巷口打著旋兒。我的思緒,也如同這秋風中的落葉,飄回了故鄉,飄回了那記憶深處,裹著濃濃鄉愁的肉圓子。
記憶里,做肉圓子是件隆重的事。往往是秋風一起,家里的老人們便開始張羅。清晨,天剛蒙蒙亮,外婆便會到鎮上的肉鋪里,精挑細選一塊肥瘦相間的豬后腿肉。回到家,外婆便會將肉仔細地剁成肉糜,那有節奏的剁肉聲,伴著清晨的鳥鳴,成了我童年最熟悉的旋律。
剁好的肉糜,要加入地瓜粉,是肉圓子Q 彈口感的秘訣。除了地瓜粉,還要加入切得極細的蔥姜末、少許的鹽和醬油,以及外婆秘制的調料。
一切準備就緒,便是最關鍵的揉捏。外婆將所有食材放入一個大瓷盆里,用她那雙粗糙卻有力的手,反復揉捏,隨后搓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小球,再放入燒開的沸水中。煮熟的肉圓子撈出后,會再放入一個盛滿高湯的砂鍋里,小火慢燉。這高湯,也是外婆的獨家秘方,用豬骨和雞骨熬制而成,清澈見底,卻蘊含著豐富的鮮味。
傍晚,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熱氣騰騰的砂鍋里,盛滿了晶瑩剔透的肉圓子。夾起一個,輕輕咬上一口,那Q 彈的口感,鮮美的湯汁,以及肉香、蔥姜香、調料香交織在一起的獨特味道,瞬間便會充滿整個口腔,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