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媒時代的顯著特征是萬物互聯、萬物皆媒。在信息傳播方式變革的今天,高校學風建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反思目前學風建設存在的信息交流閉塞、學生群體針對性不強、朋輩互助效果不顯著等問題。緊扣智媒時代的媒介優勢,以建立數據平臺為抓手,通過產教相結合及“伙伴式學習”的方式進行改進,推動高校學風建設縱深發展。
關鍵詞:智媒時代;學風建設;數據平臺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革新,信息傳播方式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1]”。媒體融合經過了全媒體、融媒體和智媒體三個階段的發展,三個階段也呈現不同的特征。在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是物理層面的變化,而在融媒體階段則是化學反應,到了智媒體時代,則是基因層面的深度變化。當前,智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媒介手段,以信息傳播精準性、時效性等優勢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且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等教育的發展程度取決于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而高校的學風建設對于人才培養的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堅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探索新時代加強學風、班風、校風建設新思路、新舉措和新途徑[2]。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過程中,形成了“五育”并舉的提法,五育并舉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和重要任務。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它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加強學風建設是對德育研究的延伸,高校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使他們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有愛心的人。張萌萌[3]在《新時期高校學風建設問題及對策》中指出,學風凝聚著高校辦學理念文化與精神,是高校發展的永恒主題。潘德睿[4]在《微時代領域下高校學風建設的路徑選擇》的文章中認為,緊握學生需求進行有針對性、高效率的高校學風建設成為了現階段高校工作者們研究的重點。劉源[5]在《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學風建設體系——以A醫科大學為例》中指出,學風建設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中心環節,也是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徑和載體。由此可見,學風建設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是促進學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現如今高校學生大都為“00后”群體,學生群體的思維新、視野廣。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去中心化”現象愈加明顯,每個網民都是一個微小的、獨立的信息供應商,信息內容也趨于多元化。“00后”的高校學生是信息群體提供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他們在這種情形下掌握著一定的話語主動權。高校的學風建設也要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發揮“00后”學生的特點將智媒時代的優勢融入學風建設中,助力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二、高校學風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教學范圍的局限性,信息交流閉塞
在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00后”大學生可謂是與時代共同成長的一代,他們接觸的新鮮事物更多,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傳統的課堂教學在知識的傳授上存在空間上的局限性,而網絡教學模式的拓展也不是簡單的將線下轉為線上,而是要作用于課堂教學之外,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轉化為整體學習風氣的提升,最終形成完備的班風、院風、校風,以此規范師生的思想作風和行為傾向,營造出獨特的校園文化,并最終積淀成不斷傳承和發揚的學校精神。現如今,高校教育十分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培養,但從目前大多數高校學風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部分學校出現了“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的情況,導致“五育并舉”難以充分落實,而且嚴重阻礙了高校學風建設工作的開展。
(二)教學對象的統一性,針對性不強
目前,很多專業教學多以大班為主,傳統的授課形式,不能將學生特有的能力針對性的進行體現。而高校普遍存在學生較多的情況,現有師資的配比不能完全滿足學生需求,很難實現針對性的教學、答疑模式。另外,對于大學生來說,參加各類比賽也是至關重要的,而在學生中普遍存在比賽信息閉塞,拿到全國性獎項可能性較小的情況,這對地方性院校來說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也不利于“以賽促教”的目標實現。
(三)學生間的交流互助方式較少,朋輩幫扶沒有得到體現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朋輩間的幫扶輔導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傳統的大學同學間的相處模式是主要以寢室為單位,這就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同時,不同專業、不同學院間接觸較少,同學之間缺乏交流,導致朋輩幫扶效果不顯著,這也會對整體學風建設產生影響。
三、智媒時代高校學風建設具體措施
(一)建立數據平臺,提高學生參與度
智媒體平臺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使用是一種創新的工作模式,將傳統的灌輸式學習轉換成以自主學習為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自我創新精神。智媒時代加強課內課外的“融合性”顯得十分重要。可以利用智媒體平臺,建立公眾號、抖音號等數據平臺,加強學生間的交流。將學習內容拓展到課堂以外,形成生活學習共同提高的良好風氣。同時,利用數據平臺加強網上課程建設,增加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優勢進行精準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優勢各自得到展現后也有利于學生增強自信心,從而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使學風建設更富有內涵,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成長。
(二)產教相結合,增強針對性" (下轉第18頁)
(上接第16頁) 高質量的大學生活是多方面全面發展的,目前學科交叉現象也十分明顯,這些都是為了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全方位發展的人才。大學期間,學生在完成基本學習的同時,要多參加比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比賽的過程中,增強團隊凝聚力,打造良好班風、學風。在此過程中,利用智媒體數據平臺搜集各類比賽的時間,為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比賽形式和內容,增加地方性高校學生參賽的可能性和獲獎機率,切實達到“以賽促教”的目的。與此同時,同學們在比賽的過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學習,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互助風氣,增強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形成優良學風。
(三)“伙伴式”學習方法的構建,加強朋輩幫扶成效
學風建設也要重視整體性,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在加強理論引導的同時,朋輩之間的相互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通過互助行為可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促使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形成教育合力。“伙伴式”學習是一種互助性學習,同學們通過相互學習的方式進行相互學習和提高。智媒時代利用數據平臺,可以將優秀的學生成果和作品在平臺進行展示,形成互助學習的氛圍,由榜樣引領助力學風建設。同時,可以利用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利用智媒時代數據平臺,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營造全員關注學風、參與學風建設的良好氛圍。
四、展望
作為“互聯網+”的延伸和升級,智媒集萬物互聯、智能識別、全覺傳播、精準推送于一體,不僅重塑信息傳播生態,更是成為影響社會成員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的新變量[6]。在智媒時代成為新趨勢的今天,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變革對高校學風建設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利用智媒時代優勢的同時,也要關注可能帶來的問題和挑戰。一是有效避免“圈層”現象。圈層”是指有一定相似特性的網絡用戶在某個他們共同喜好的網絡平臺上聚集,形成一個個網絡聚合體[7]。大學生群體出現圈層化會導致信息和社交相對封閉,從而限制其他領域信息的獲取。二是形成傳播矩陣。高校學生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很容易被不良思想誤導,從而產生不利于學風建設的因素。要避免此類結果的產生就要在利用智媒技術的同時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通過“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等主流學習平臺以“互聯網+”的形式將學風建設融入線上學習之中,創新傳播手段,豐富傳播內容。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彭鈺珂,王啟要,莊英萍,等.淺談新時代高校班級管理與學風建設——以班風促學風[J].教育教學論壇, 2020(44):2.
[3]張萌萌.新時期高校學風建設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17(3):3.
[4]潘德睿,劉丹.微時代領域下高校學風建設的路徑選擇[J].農家參謀, 2017(6Z):1.
[5]劉源,王曦.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學風建設體系——以A醫科大學為例[J]基礎教育,2023,16(30):5-7.
[6]董圓圓.智媒時代青年價值觀引導:現實圖景、挑戰與應對路徑[J].現代教育科學,2023(1):25-30.
[7]陳志勇. “圈層化”困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J]. 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作者簡介:魯韻(1993—),女,漢族,安徽省人,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黃山學院,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