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鄭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既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及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鄭州搶抓重大發展機遇,進一步凸顯在中部崛起和中原更加出彩中發揮引領作用的強心針。
關鍵詞: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時代;背景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但從宋朝開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重心開始逐步南移,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與南方和東部間發展差距較大。與此同時,受自然地理和歷史上農業生產方式不當的影響,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部分地區污染較為嚴重,水資源緊張,嚴重影響區域人民生產生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新時期國家戰略,為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和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21世紀以來,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躍成為新興工業大省、經濟大省,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質的提升,但民生領域還有不少薄弱環節,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任重道遠,高質量發展的任務仍然較為艱巨。“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鄭州市地處中原腹地,扼黃河中下游分界,是五朝古都,也是河南省省會,黃河干流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在此背景下,鄭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既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及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鄭州搶抓重大發展機遇,進一步凸顯在中部崛起和中原更加出彩中發揮引領作用的強心針。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需要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在5000年中華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治理史就是一部治國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黃河流域復興發展是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中國共產黨人必須證明,我們既有能力治理好黃河,保護好生態,還有能力實現黃河流域的復興發展,重現黃河文明之光。
二、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需要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始終存在,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之間始終存在較大發展差距,黃河流域與東部地區之間存在明顯的發展代際差。例如,截至2015年,東部廣東、浙江、江蘇等均已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而黃河流域除山東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外,其他省份均處于工業化中期或工業化前期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基礎上,在前期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等宏觀大尺度區域發展戰略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區域政策的精準性,提出加強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四類典型地區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先后推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形成了以\"大板塊+大戰略\"為核心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京津冀、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四大新國家戰略都是基于大都市主導的城市群或傳統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新戰略的推出有利于要素資源進一步向上述地區配置,優化生產力布局,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其經濟實力。同時,這四大區域戰略覆蓋京津冀和長江以北廣大區域的區域戰略,客觀上需要在京津冀和長江以南地區之間,針對該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和區域發展需求實施新的針對性的國家戰略,從而實現廣域意義上的區域協調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推出,實際上就是在充分考慮黃河流域資源環境稟賦基礎上的精準化區域發展戰略。
三、探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有效路徑的戰略需要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的總體部署。改革開放后,雖然中國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發展并不平衡,尤其是資源環境代價較大,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需求極為迫切。21世紀以來,“維護黃河健康生命”的治黃理念被提出來,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被納入國家相關規劃,區域生態建設、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明顯加大,生態環境取得較好成效。但總體上,黃河以有限水資源和脆弱生態系統支撐全流域多年來的快速發展,缺乏共同保護與協同治理機制,生態治理難度大,治理能力不足。例如,中游汾河等部分支流污染依然嚴峻,流域水質監測發現劣V類水體占比明顯超過平均水平。因此,統籌推進五大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黃河流域尤顯迫切?!拔逦灰惑w”總體布局體現了對在自然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規律的尊重和經濟社會發展認識的深化。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資源環境稟賦不同,發展不平衡,發展需求不一樣,需要加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有效路徑的探索。黃河流域既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重要生態廊道,也是我國橫貫東中西的重要經濟地帶,既存在加快發展的需要,也存在加強生態保護的現實需求,是整體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合適“試驗田”。
四、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邏輯調整的戰略需要
改革開放后,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賴“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和出口。隨著中國經濟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長期過分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的弊端逐漸顯現,投資的邊際效益在遞減,國際貿易摩擦日漸增多,金融和經濟體系的風險不斷累積,尤其是隨著美國在全球采取圍堵、延緩中國發展的態勢日趨明顯,經濟全球化的不確定性在上升,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更加倚重消費,更加倚重國內,通過加快國內相對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拓展發展的戰略空間。2019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作為實現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撐和優勢保障。黃河流域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和山東九個省份,大部分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2018年九個省份人口約占全國的30.3%,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26.5%,具有較好經濟發展基礎和巨大消費需求,加之又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與基礎工業基地,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既是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邏輯調整的戰略需要,也是其重要戰略保障。
五、實施扶貧開發和精準扶貧的戰略需要
實施扶貧開發始終是黨和政府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
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國家行動,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黃河流域是貧困人口相對集中區域,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五個涉及黃河流域,脫貧壓力大。短期看,黃河流域各省區與全國一起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面脫貧的任務可以如期完成。但貧困是相對的,長期看,黃河流域多數屬于生態敏感區或生態功能區,發展具有先天劣勢,返貧和保持相對貧困的可能性較大。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柏毟F不是社會主義”,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因此,建設黃河流域生態屏障,把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減排脫貧結合起來,實施更加精準地扶貧開發。不僅對黃河流域高質量脫貧,對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都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孫婷(1984—),女,河南臺前人,碩士,中共鄭州市委黨校中華文化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社會文化。
課題項目:本文系中共鄭州市黨校系統2024年度決策咨詢課題成果。“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的鄭州實踐”(立項編號:SDXJCZX2024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