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中國工業化,是鄧小平同志那一代仁人志士的共同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通過民族獨立實現工業發展的自由,新中國建立后重工業的發展實現工業化的基礎,改革開放實現了工業化的現代化,為當代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和國家架構的基礎。
關鍵詞:鄧小平;中國工業化
黨的二十大提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目標,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核心、也可以說經濟基礎就是中國工業的現代化。鄧小平同志作為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為中國工業化的基礎、建立和完善,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族獨立實現了中國工業化的自由
我國近代之所以落后于世界大勢,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就是由于我們當時的清政府沒有看清歷史發展潮流,跟上世界工業化的步伐。在苦難深重的中國實現工業化,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理想。從洋務派創建新式工業向西方尋求“機船礦路”;到孫中山制定《實業計劃》,提出修筑十萬英里長的六大鐵路系統,在我國華北、華中、華南沿海修建世界級先進水平的海港;再到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制訂《重工業建設計劃》,提出興建鋼鐵﹑冶煉等大、中廠礦,均表達出在中國實現工業化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思想追求。但是,在晚清政府、北洋軍閥及國民黨統治時代,方面受制于傳統約束和西方列強的制約,上述設想均一一幻滅!僅僅帝國主義通過各種不平等條約和不斷地戰爭,我們都很難實現發展工業化的自由。新中國建立前,就中國的經濟形態來講,我們實際上仍是一個傳統手工業為主的國家,有工業而無工業化。
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中,鄧小平同志是重要的一員,實現民族獨立,實現發展工業的自由之路,就是他們這個階段的重要歷史使命。通過土地革命,實現了工業化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的革新。在土地革命過程中,通過大規模的社會改造,實現符合工業化發展的的社會基礎。新中國的建立,為實現工業化自由發展提供根本基礎,從此之后,我們取消了帝國主義在我們中國的一切政治和經濟的特權,自主的海關體系也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最為堅強的保護。雖然我們仍是一窮二白,當我們畢竟實現了輕松自在,我們可以依據國情和世界局勢確定我們工業發展的戰略,實現了工業選擇方向和路徑的自主自由。
二、新中國重工業的實現實現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
新中國建立后,我們工業發展的水平依然十分地下,1949年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占73.6%,重工業僅占27.3%。到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時,現代工業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面對這種狀況,毛澤東在1954年說過一段很形象的話:“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痹谶@樣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如何實現工業化?如何建立一個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新中國?成為以包括鄧小平同志在內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思考的重要問題。
為此,黨領導人民為實現工業化,決定依靠抗美援朝的巨大紅利,借助當時有利于我們的國際形勢,依助蘇聯當時對我們工業化援助的意愿,抓住有利時機,大力發展重工業,建立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基礎。為此我們迅速實現政策轉變,進行了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進行大規模的掃盲運動和愛國衛生運動,大規模的剿匪,實現了中國工業化發展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并在國外封鎖的情況下形成了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基本的良性市場。同時,我們也不斷加深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不斷對實現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國家機構的調整和探索。同時依靠我們自主的工業積累,推動我們工業化體系的完善和規模的擴大。在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不斷的對我們的上層建筑進行不斷的建立和完善,初步建立起適合我們國情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相應的國家機構,為我國的工業化的發展提供強力保障。197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葉劍英同志代表黨中央做了重要講話。他講到,我們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們還是一個以農業產品為主的初級產品的出口國,到改革開放后,我們工業制成品已占了出口產品的半壁江山。這些國家機構和物質條件尤其是工業化水平和規模為我們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三、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中國工業化的現代化
改革開放初,我們的工業經過長期發展。實現了規模和體系上的巨大成績,但是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工業水平不高,輕工業發展不足,經濟效益低下,國民生活水平由于長期為工業發展積累資金而不高,各式的政治運動也經常干擾到經濟的健康發展,以致于文革結束時國民經濟處于崩潰邊緣。
作為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同志首先進行了十年“文革”撥亂反正,通過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了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正?;c安定局面。隨后就開始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放活了農村市場,為城市工業品的銷售形成了有利的市場。借助這個有利的國內形勢,開展了城市企業的改革,探索新形勢的發展方式。抓住當時非常利好的國際形勢,融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實現工業設備和管理的現代化。大力發展教育,培養現代化的產業工人和管理者。不斷修改適合現代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建設,對國家機構也進行現代化發展的改革,實現現代化的發展上層建筑的完善。在此過程中我們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破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固定概念,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經濟的競爭,我們的工業化水平、體系不斷完善,尤其是現代化、科技化大為加強,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一級。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原來的不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府機構也不斷進行調整,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府體系,推動了我國工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1997年,在出口貿易中,我國工業制成品的份額日益上升,占到了出口總額的86.9%,比1978年的46.5%提高了40.4個百分點。為我們今后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奠定了良好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項重要目標,并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動力基礎和核心內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規劃的改革中,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種種努力,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進入新時代,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必須持續推進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胡鞍鋼.中國工業化道路70年:從落后者到引領者[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5):110-123.
[2]黃群慧,賀俊,倪紅福.新征程兩個階段的中國新型工業化目標及戰略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21(1):1-14.
[3]金碚.中國經濟70年發展新觀察[J].社會科學戰線,2019(6):1-11.
[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鄧小平.鄧小平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史丹.新中國70年工業發展成就與戰略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20(3):3-9.
[7]汪海波,劉立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回顧與前瞻——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而作[J].經濟研究參考,2009(38):2-22.
作者簡介:王玉國,中國共產黨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工作委員會黨校講師,碩士研究生,教務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