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已經走過百年歷程。作為社會工作重要的實務領域,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在實務經驗和理論研究中積累豐富的經驗,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在理論視角、方法技術、實務領域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仍然面臨著發展中國特色、滿足人民需求、適應時代發展等方面的困難挑戰。未來,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要發揮主體自覺、專業自覺與理論自覺,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挖掘本土資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健康社會工作。
關鍵詞:精神健康;社會工作
一、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發展歷史
1921年北平協和醫院所屬協和醫院“社會服務部”成立,拉開了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體系建設百年歷史的序幕,標志著我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體系建設元年。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的入侵,歐洲文化強制輸入中國。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出現緊密了歐美基督宗教與醫務社會工作、醫療救助、公共衛生等聯系,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處于孕育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現代民族—主權國家建立,醫療衛生發展迎來新時代。現代性的融入發展了醫療理念、醫院組織、衛生保健體系等方面,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處于發展階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專業社會工作消失。“無社會問題”的思想瓦解了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實務研究、社會學等專業,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發展處于停滯階段。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健康中國制度建設,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開始全面發展。
協和醫院社會服務部的建立對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研究意義重大。但是,晚清時期的精神健康社會工作沒有專業的社會工作實務、沒有專業的社會工作理論、也沒有專業的社工教育與課程。民國時期的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發展出黨政主導、宏觀和社會行政性社工適應政權建設的社會工作模式。計劃經濟時期的專業社會工作的社會性基礎被削弱,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被“無社會問題”的思想瓦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發展呈現新時代特征,社會工作實務推動社工全面發展,具有明顯的全面性、本土性和專業化特征。
二、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發展現狀
新時代下,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不斷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文獻研究中,中國精神健康領域相關的研究始于2006年,且逐年呈現上升趨勢。文獻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探討國外經驗、本土啟示、現實意義等理論型研究,還涉及服務模式、方法技術、項目實施等實務型研究。在理論研究中,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在堅持專業倫理的基礎上,將賦權理論、優勢視角、社會支持理論等專業理論運用到社會工作實務中,圍繞個體、家庭、社區、社會等不同層面開展專業實務活動,幫助案主及其家屬解決困難。在實務研究上,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用專業理論指導實務,借助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等方法幫助服務對象走出困境。同時發展整合社會工作的方法,注重運用綜合的方法和技術幫助弱勢群體。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主要包括輔助診斷與治療康復兩個部分,聚焦于患者、家屬、醫院、社區等服務場所,涵蓋患者康復、預防、社區回歸等內容。在服務理念上,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的服務目標經歷了由機構治療到社區康復、再到社會融合的轉變。在具體方法上,尋找三大方法的交叉結合點,個案工作關注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小組工作專注于同伴互助與示范作用、社區工作擴展服務范圍所處的社會環境。有研究表明,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在預防人類精神疾病、預防重大創傷應激障礙以及預防青少年自殺等方面效果明顯。此外,宏觀社會工作方法以及社會政策有所發展,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體系逐步構建。
三、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面臨問題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已經逐步引起諸多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積極關注,但是整個行業發展仍處于萌芽階段。目前社會上的公民對精神類疾病沒有正確的認識,間接阻礙了精神類疾病患者的疾病治療與社會康復,需要社會工作者從宏觀環境入手培育社區意識。目前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者的待遇不足以匹配實際工作,間接打擊了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仔細考量以提升社會工作者的積極性。目前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相關資源短缺,直接影響了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在實務過程中的資源整合,需要不同主體、不同部門、不同機構重新整合和分配資源以形成整體性的精神康復資源體系。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在精神疾病預防、精神疾病患者醫院康復、精神疾病患者社區康復、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等研究,可以充分發揮其發揮預防性、補救性、支持性等功能,幫助困弱群眾走出困境,從而促進人與社會環境相適應。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還面臨著困難和挑戰。在文獻研究中,研究質量有待提高。現有文獻研究存在數量少、質量差、影響小等問題。在理論研究中,研究視角有待拓展。現有視角主要集中于社會工作、社會福利、社會學等領域。在實務經驗中,缺少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經驗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缺少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經驗積累。
四、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發展方向
新時代下,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精神健康社會工作也要不斷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影響。具體來說,一是培養專業人才隊伍,加強精神健康社會工作人才培育和專業教育,提高專業水平。二是完善理論研究體系,在運用專業理論時還要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三是提升核心競爭力,專業教育與實務能力培養雙管齊下,培養專業競爭力。新時代呼喚中國化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現代性個體化社會結構與社會工作發展相輔相成。一方面,中國健康社會工作要以主體自覺、專業自覺、理論自覺和制度自覺為專業理論建構的基礎,提高專業理論的學理化、概念化、系統化和理論化程度,不斷擴大專業理論的專業性、解釋力和范圍。另一方面,中國健康社會工作還要借鑒國外經驗研究并凝練本土服務經驗,在多學科融合的基礎上創新服務模式、發揮學科優勢、優化服務方法,完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并提升專業化水平。
五、小結
自1921年協和醫院社會服務部成立,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建設帷幕拉開,經歷了萌芽---發展---瓦解---重建并飛躍四個階段。回顧百年發展歷程,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體系初步建構。在微觀上,發展了專業理論、專業方法與專業技術,形成了聚焦于患者、家屬、醫院、社區等服務場所,關注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專注于同伴互助與示范作用、擴展服務范圍所處的社會環境,涵蓋患者康復、預防、社區回歸等內容。在宏觀上,完善了專業人才培養、專業教育與專業政策,充分發揮其發揮預防性、補救性、支持性等功能,幫助困弱群眾走出困境,從而促進人與社會環境相適應。但是,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也為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的發展帶來新挑戰。需要國家政策、人民群眾、社會工作三方共同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體系。
參考文獻:
[1]王璐,李濱,.中國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體系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4):13.
[2]劉繼同,左芙蓉,.中國健康與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制度百年歷史變遷與歷史規律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4):19.
[3]李洪龍,付偉,王垚,孟慶天,楊盼盼,陳佳欣,.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實務體系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3,(17):3.
[4]劉繼同,左芙蓉,胡清榆.中國健康與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制度百年發展的經驗教訓與啟示[J].社會工作,2024,(02):1-22+151-152.
[5]趙環,何雪松.精神衛生社會工作新的發展方向[J].社會福利,2009,(09):39-40.
作者簡介:梁晶晶,華南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